科学课程与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_可持续发展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课程论文,小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简称EFS)是“促进解释和理解可持续性含义的教育,它鼓励学生为了促进可持续性地、公平地使用资源的生活方式而投入积极地致力于可持续性问题的行动”。EFS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产生的,它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EFS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全球公民”(earth citizenship)。这种公民立足于当地环境却对全球环境负责,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这种公民的出现将有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已成为共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要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我国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充分体现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相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在教育教学中渗透EFS,将为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新型公民,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小学科学课程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

EFS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渗透模式,即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EFS的目的与目标。《中国21世纪议程》提到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时认为:“鼓励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信息渗透在小学自然课……应当将可持续发展的所有内容纳入全部的从小学开始的三级教育体系中。”可见,小学科学教育是渗透EFS的有效途径。

从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看,它承担了EFS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环境教育的内容。EFS内容包括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所有维度。其中,环境教育是重中之重,包括自然系统、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小学科学课程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科学探究强调学生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而EFS中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参与意识则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这一理念正是可持续性的体现。两者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人类要尊重自然,珍惜自然界给予人类的一切,珍惜生命,保护资源;另一方面,要关心环境,减少污染,注重生态平衡,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在这个星球上长期共存。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属于科学课程的知识内容目标,主要涉及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科学课程的理念看,“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这些内容既要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技术与社会有关问题的讨论与行动,如环境保护、人口与可持续性、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等。自觉抵制科学技术中一些有损于人类与社会健康发展的负面效应,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利于可持续性的公众行为。可见,科学教育与EFS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基本要素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互相渗透,包括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提供终生学习和可持续生活的技能以及具有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培养目标

EFS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还没有广泛开展,而小学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科学课程是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含义,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基础课程。EFS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蕴涵着丰富的EFS素材,应将EFS与科学教育紧密结合,不仅让学生掌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未来参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所需的能力。

2.意识

(1)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关于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在科学课程中应结合人口、资源、环境的内容,以各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将环境和生命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系统中平等、有机的组成部分。人不能驾驭在环境之上,不能无休止地从环境中索取,认为环境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境的需求的工具,从而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热爱和敏感。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自然环境不仅先天脆弱,而且承载着世界上规模和强度最大的人类活动,这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退化,自然资源的质量下降,数量减少,我国的生态安全正在受到威胁。从而激发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未来的责任感。

(2)可持续发展意识 科学教育与EFS的有机渗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教育的新模式。在小学阶段,就应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接触可持续性的问题,同时理解“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当代人的生存质量,而且重视后代人的生存权利;不仅关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永续发展,而且关注生态环境的优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追求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3)参与意识 EFS强调参与的重要性,认为“参与既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工具和载体,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结果”。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寻找适合学生参与的可持续发展课题,如“居民用水的调查”“公众生活卫生习惯的调查”“公众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调查”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来,在行动中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3.态度和价值观

EFS中的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对待可持续发展事物的倾向性和基本看法。科学课教师应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科学现象和知识,使学生形成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包括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等。

三、小学科学课程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

1.教学内容的有效渗透

教学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等方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科学教师应首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系统地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具有关注可持续发展现状的敏锐的洞察力,挖掘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并及时在教学中渗透。现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EFS内容举例说明如上(见表1):

表1 小学科学课程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师生进行有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由于EFS的情景性、革新性、终身性等特点,它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强调学生的参与。调查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科学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都能较好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科学课教师也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1)调查分析法 指通过考察、座谈、问卷、测试等,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包括跟踪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例如,教学中可选取“社区居民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社区居民生活卫生习惯的调查”等课题开展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分析其中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向社区发出倡议和宣传。以后还要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社区居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的改变”。在这样的跟踪调查活动中,不仅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选取“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的情况”“细菌广泛分布的情况”等课题进行抽样调查。亦可对“自然水域的考察”类课题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无论哪一种调查法,都需要事先制定调查方案、确定调查范围、明确调查内容,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问题讨论法 指在系列问题激发下的以生生、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举例说明环境对生物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如果食物链被破坏,对生态平衡有什么影响?人的哪些行为对生态平衡不利?等等。应注意的是讨论法应在实验观察或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教师应紧扣课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小组合作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协作完成学习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合作小组所有成员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法的一般步骤为:学生分组、分配任务、活动过程、评价等。小组合作法可以多种形式展开,例如,可用小组游戏竞赛的形式“给动物图片分类”;学习“植物六大器官”的知识,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六种植物器官,以了解植物器官的功能,加深对植物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在收集、观看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就某造纸厂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利弊为题,开展互为正反方的辩论赛。通过各种各样小组合作形式的学习,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情感态度。

(4)科学探究法 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阶段、探索求解阶段和表达交流内化阶段。进入问题阶段,主要是针对特定情境,提出核心问题,确定探究的题目;探索求解阶段主要指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交流等;表达交流内化阶段主要是归纳总结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评价。科学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放在首要位置,即科学学习应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科学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而EFS正是科学探究重要的实施领域之一,例如,探究“根、茎的作用”、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动物的食性”等内容都是典型的探究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机械地认为,每次探究活动都必须有完整的程序,而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探究活动的某一阶段融入其他教学方法中,形成以探究为主线的比较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要完成好EFS的任务,需要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从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上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口。总之,小学科学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领域,小学科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保证。

标签:;  ;  ;  ;  ;  

科学课程与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