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对于如何认识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西马),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自西马引入中国学术界以来,就以各种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西马研究,把握西马的精神,使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保持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一、实现西马研究的创新,把握西马的精神,是中、西马克思主义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关系的前提
把西马看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现代转型的重要思想资源,应该说是当前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在研究范式和一些关键性理论认识上存在着内在的缺失和误区,使我们难以把握西马的实质和真实画面,阻碍了对西马思想资源的吸收。因此,实现西马研究的创新,是我们能够真正吸收西马思想资源的前提。这种创新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研究范式的创新。传统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是立足于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在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其理论得失予以评判。这种研究范式往往拘泥于两者具体理论观点的对比,缺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理论创造的具体历史背景、时代主题和文化传统的细致分析,无法真实展现西马发展的内在逻辑,制约了西马研究向纵深发展,也无法更好地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需要。因此,西马研究的创新首先要求研究范式的创新。新的研究范式要求建立在历史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在西方社会运动、西方思想运动中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运思与哲学建构。通过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可以对西马展开流派研究、问题研究、国别研究以及对比研究,提炼出它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现代化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其二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西马与现代西方哲学、西马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在西马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往往关注的是它们二者的关联性,以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和倾向的学者往往断定其哲学是用现代西方哲学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肢解和背离;而对之持肯定态度和倾向的学者则往往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立足于现代哲学的立场,科学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表面上看双方对于西马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实质上却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即只看到了西马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联性、同一性,却看不到西马同现代西方哲学的异质性。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人在明确肯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同时,也反对用现代西方哲学融合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性与非历史性”是唯物史观同资产阶级哲学的根本区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系统是唯物史观,而不应该是现代西方的人道主义哲学。看不到西马同现代西方哲学的这种既同质又异质的关系,便将无法科学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
在西马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上,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体现得更加突出:似乎在两者之中,肯定了一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另一种便无疑是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们只能在两者之间的断裂和相互批判中选择一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西马而言,它所面对的是如何处理西方现代化的负面效应问题,展现在哲学文化上则是反思批判理性、超越近代理性主义文化的问题。如何重建西方社会的价值世界,使人们从物化意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成为其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西马重视的是意识形态中的文化批判。两者所面临的不同时代问题,决定了它们必然会从不同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释。因此,两者尽管哲学形态不同、理论观点各异,但是都应该都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和民族化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把它们断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符合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同时也不利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平等的理论对话,在相互借鉴和吸收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三是要求我们正确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向。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向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理解:从其内容看,主要是指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从哲学研究走向经济学、政治学研究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理论研究主题的转换,即从经济学、政治学研究走向了哲学研究;从其形式看,则意味着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脱离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而专注于哲学研究,缺乏政治学和经济学巨著,其理论逐渐脱离政治实践。学术界通常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来表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向,似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走向了纯粹的理论思辨。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一种误读。事实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政治实践相脱离,是迫于当时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和政治强权而不得不从政治实践退回到理论研究中,而不是走向了纯粹的思辨哲学。相反,他们的理论研究始终是围绕着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和西方人自由解放这一问题展开的,这必然反过来使他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善于从哲学的高度对西方社会现实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质的理论命题,从而在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正确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向,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科学地认识西马的性质。
二、正确认识西马的哲学理论问题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转型的价值和意义
西马的哲学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和哲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它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其基本特点是反对立足于近代知识论哲学的立场解释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反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决定论的科学实证论解释,反对用现代西方哲学融合、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和产生的革命意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功能。具体而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质与独创性 西马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代西方哲学的断裂,这种断裂体现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形态、哲学研究对象、哲学的功能等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这种断裂及其后果。尽管他们的具体理论观点各异,但是其共同点则是要求将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现代哲学的基础上,这又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和形态的根本变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和哲学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并非是近代意义的体系哲学,而应该是超越近代知识论哲学的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他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一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生成过程,而非理论家单纯逻辑建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哲学史、文化史,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它生成于对以往的哲学史、文化史的批判,对现实日常生活的政治批判、经济批判和文化道德价值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应该充满历史的内容,同时又离不开和现实的关联。其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具体划分为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类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以探寻人的价值和意义为目的的实践本体论,和建立在实践本体论基础上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和文化价值批判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形态和哲学理论体系的变化又必然引起哲学研究对象和哲学功能的变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主题和功能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强调,作为现代哲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是它并不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社会历史地看待和研究自然,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于近代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它的主题是探寻实现人的价值、解放和自由的现实之路。围绕这个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维度尤为重要。西马主要人物的一系列理论强调的都是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之间保持平衡和张力的问题。
面对西方社会的现代转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没有固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结论,也没有固守某一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结合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西方哲学文化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关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与时代之间的关联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与理论体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与主题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等。应该说,这些问题也正是当前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研究西马对上述问题的论述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