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应用全面护理模式,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04例胆结石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采取常规胆结石护理模式;观察组52例,采取全面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15%,对照组为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结石患者中应用全面护理模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全面护理;胆结石;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244-02
胆结石主要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等位置[1],包括胆囊结石、肝外及肝内胆管结石等。研究认为[2],该病主要与营养结构改变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不同类型的结石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会刺激胆囊黏膜,形成慢性胆囊炎症,在长期的慢性刺激下,还可能会增加胆囊癌发病风险。部分嵌顿结石可能出现继发感染,引起急性胆囊炎症。全面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3],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指导下,更加注重环境因素、心理状态等康复效果的影响,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本文将对胆结石患者采取全面护理,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04例胆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经过确诊,无严重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意识清晰,无沟通或理解障碍,自愿配合本次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2例,男性24例,女性28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7.78±5.25)岁;病程1~4年,平均(2.59±0.45)年。对照组52例,男性25例,女性27例,年龄36~64岁,平均年龄(48.12±5.82)岁;病程0.5~4年,平均(2.42±0.53)年。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胆结石护理模式,包括入院接待及环境介绍、疾病知识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等。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面护理模式,具体包括:(1)入院评估:患者入院后,对其生理及心理状态、高风险因素[4]、自理能力、疼痛程度等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2)环境护理:加强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床位清洁、舒适,病房安静、温馨,加强病房通风消毒,预防感染;(3)心理护理:为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及负责患者治疗的医护人员情况,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与患者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与患者深入沟通,了解患者内心诉求,关心、体贴患者,引导患者倾诉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真实感受,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尽量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治疗信心;(4)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临床表现以及采取的治疗方案、护理方案等,以成功的病例作为示范,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5)术前护理: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性质、部位、发作次数、发作时间、缓解等情况,作为治疗和护理的重要依据;疼痛剧烈患者可采取药物镇痛处理;嘱咐患者控制饮食,以低脂食物为主,避免引起胆囊炎急性发作;做好相关手术准备,包括呼吸道准备、皮肤准备、心理辅导等,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加强保暖,预防感冒;对吸烟患者,应要求其戒烟,防止术后伤口感染,同时减少呼吸道分泌物;(6)术后护理:帮助患者调整体位,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缓解疼痛;加强饮食指导,术后6h进食,无异常情况,于24h内逐渐恢复饮食,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低脂、低胆固醇、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等食物摄入;维持低流量吸氧,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及正确的咳嗽方式;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恢复血液循环,促进术后康复;告知患者留置引流管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T 型管自我护理方法;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例如消化不良、 腹泻等;观察、腹部体征、引流液颜色及性质,预防腹腔内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患者出院后,应嘱咐患者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休息,定期复查。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满意度评价使用我院自制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80分为满意,60~79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综合比较[n(%)]
3.讨论
胆结石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5],主要是由于胆囊中形成结石引起病变,研究认为,其发病与年龄增长有关,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由于患者对该病缺乏了解,对手术存在恐惧、抵触心理,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治疗配合度和依从性较差,增加了治疗难度,且影响预后效果,因此,应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保驾护航。
全面护理模式是一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护理模式[6],更加注重患者的护理需求,以提高手术成功率、确保治疗效果为宗旨,对提高患者康复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采取了入院评估、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及术后护理等措施,对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更加注重细节,在护理方式、护理评价、质量控制、管理模式等方面也做出了改进。从结果上看,观察组手术时间(42.34±6.67)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1.35±3.44)h、住院时间(5.21±1.22)d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9.98±8.53)min、(38.56±4.47)h、(7.54±1.38)d,差异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15%,对照组为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面护理模式对胆结石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在手术前,应以心理辅导、饮食指导为主,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心理干预方案,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情绪。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食用豆浆等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术前8h,应指导患者禁饮食[7]。在手术后,应在患者清醒前给予吸氧治疗。患者清醒后,应立即告知患者手术情况,安抚患者清醒,帮助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进行咳痰训练、翻身训练以及深呼吸训练等。患者体征稳定后,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根据快速康复理念,早期下床活动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8]。观察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情况,预防创伤性休克。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合理安排恢复饮食。术后1w内,应禁止患者食用易产气食物。注意并发症预防,发现可能出现腹腔内出血、穿刺孔出血、切口感染等征象,应立即告知医生处理。适当使用抑酸药和抗生素,预防应激性溃疡。注意及时补液,维持患者机体水电解质平衡。
综上所述,在胆结石患者中应用全面护理模式,能够调节患者身体状态,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机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哲.全面护理模式应用于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8):150-151.
[2]于世花.胆结石手术患者应用全面护理干预的意义研究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9):306-307.
[3]朱丽丽,顾春花.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1):85-86.
[4]沈红芳.对行腹腔镜手术的胆结石患者实施术后全面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5):274-275.
[5]和青森.全面护理模式对胆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10):61-63.
[6]宋彩红,郭艳锋.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3):266-267.
[7]陈红,闵春花,雷志华.全面护理模式应用在胆结石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8):3260-3261.
[8]兰玉兰.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0):4273-4274.
论文作者:王彩云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患者论文; 胆结石论文; 术后论文; 模式论文; 时间论文; 手术论文; 胆囊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