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两所中小学学校为例论文_吕映雪

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两所中小学学校为例论文_吕映雪

吕映雪(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1617)

摘要: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除却认知能力以外的非认知水平指标—主观幸福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部分小学和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巴彦淖尔市初中生和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状况。研究发现小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所有维度都高于中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分析差异不显著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生、中学生、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005-02

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生活满意度主要有在学校、家庭、人际交往、生活环境、自我这五个方面。

1.2 理论基础

1.2.1 需求与目标满足理论

需要和目标满足理论主要关注与人们的目标和需求相关的因素和结果,他们认为,个体心理与生理的满意度会引起幸福感的产生。需求理论认为,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天生的或通过学习所得的,人们在追求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于这种需求,幸福感也是跟随这种追求产生的。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认为人们在实现每一个层次的目标时都会产生主观幸福感[1]。目标满足理论则是基于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具体的追求和渴望,人们有意识的在追求某种具体的目标,而幸福感则是基于目标的达成而产生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Wilson,他认为个体所追求的目标被满足能够引起幸福感,反而则会引起消极情绪[2]。需求和目标理论是相关的,因为人们是在某一需求下实现某一具体目标的,只是幸福感的产生时间与方式是不相同的。

1.2.2 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情绪体验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众多积极体验中,有一种积极体验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那就是主观幸福感体验[3]。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即使个体对自我生活的认知和情感上的评价,其中包括对某一事件的情感反应和满意度以及充实度的认知评估。由此看来,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对积极情感的体验、低水平的积极情绪以及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其中积极地情感体验则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积极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发展非常重要。

2 问题提出

前人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于高中生、大学生和成人,缺乏对中学生和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探讨。少量文献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于中学生或者小学生,影响中学生或者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基本没有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相互比较的文献。所以研究者在此篇论文中对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进行研究。

3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60名、一所中学初一的学生60名。

3.2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问卷:Gilman等编制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多维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评价这2个方面。生活满意度包括在家庭、学校、人际交往、自我以及生活环境这5个维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活满意度包含7个条目选项,从1(完全像我)至7(完全不像我),情感评价包含4个条目,从1(经常有)至4(没有)。分数越低表明主观幸福感越高。该量表是目前测量中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比较成熟的量表。

3.3 施测过程

在任课老师的协助下进行,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放问卷并要求他们当场填写。在全部量表的审核过程中,回收问卷120张,由任课老师剔除单亲家庭小孩和家庭状况极度贫困的小孩的问卷[4]。在所有有效问卷的审核基础下,统计有效问卷93份。全部数据采用SPSS22,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与学校的关系,对中学和小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差异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家庭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差异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差异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差异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自我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差异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情感评价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差异不显著。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5个维度总体差异不显著。

4.2 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差异不显著(表1)。

表1 中小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相关分析

tSig.

总分1.5010.138

学校1.4430.816

家庭0.4320.157

人际交往1.0690.667

生活环境1.5390.290

自我0.9080.128

情感评价1.1430.367

5 讨论

5.1 样本量过小

有效的样本量只有93份,初中小学样本量分别只有46份,所以可能导致结果分析里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

5.2 年级差异小

所选择的被试为五年级和初一的学生,初一的学生因为从小学刚升入初中三个月,还没有完全融入到新的集体,学业和教师带来的压力不是很显著。心理、学业等各方面的表现和小学生相近,可能导致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

5.3 初中生乱答现象明显 回收初中生问卷后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初中生问卷乱涂乱画的行为方式明显,很大一部分问卷是无效问卷。初中生有效的问卷少之又少,很有可能影响了统计的结果[5]。

参考文献

[1] 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542-575.

[2] Wilson,W.R.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67(4):294.

[3]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60-64.

[4] 孙婷婷,张涵,郭淑英,辽宁省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常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校医.

[5] 姚一玲,孔企平,蔡金法,小学生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16(5).

论文作者:吕映雪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  ;  ;  ;  ;  ;  ;  ;  

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两所中小学学校为例论文_吕映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