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园论文,循环经济论文,生态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区域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通过推进生态工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良性发展。而生态工业园是生态工业的具体载体,是生态工业发展的最佳组合模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生态工业园已经逐步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它也将是我国继过去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循环经济范式下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我国工业园区下一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这个方面的研究也是循环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关于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这个范畴中,模式指的是研究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也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可见,模式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通过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助于生态工业园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高度概况,有助于生态工业园对下一阶段工作要点的正确把握。
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具有以下本质属性:
(1)模式是建立在特定基础上的一个整体,内含一系列基本要素,这是模式赖以存在并发展的前提。
(2)模式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模式结构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
(3)模式整体不等于模式各要素之和。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作为一个系统,模式亦是如此。模式内部各要素功能的最大化并不等于模式整体功能的最大化,模式内部各要素存在着合理布局与协调相处问题。
(4)模式整体对于外部的压力和内部各要素的反抗做出总的反应。模式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下,社会环境时常会对其产生各种压力,同时,模式内部亦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力量,对于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模式整体一方可予以迅速反应,另一方面予以调节和疏导,使模式得以正常运行。
(5)每一模式通过内部文化粘合剂的作用使之区别于其他模式。
从模式的本质属性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也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以产业循环体系、基础设施循环体系、消费循环体系和生态人居循环体系为抓手,注重各体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把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置身于区域的发展中,不仅考虑生态工业园的内部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还考虑生态工业园与外部的能流、物流的交换。
二、生态工业园的涵义与分类
(一)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演化
1992年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提出生态工业园的概念[1]。Indigo发展研究所的Ernest Lowe教授将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定义为:一个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它通过在包括能源、水、原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和管理,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一种比每个公司优化个体表现就会实现的个体效益之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2]。1995年,Cote和Hall又提出了另一种概念:生态工业园是一个工业体系,它保存自然和经济资源,减少生产、物质、能量、保险和处理成本与债务,提高操作效率、质量,改善工人健康状况和公众形象,并且它还为人们提供从废物的利用和销售中获取利益的机会[3]。1996年10月在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主办的专题讨论会上,有两种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第一种观点是:生态工业园是一个市场共同体,彼此之间以及与地方社区之间互相合作,高效分享资源(信息、原料、水、能、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改善“双赢”,并为市场共同体和地方社区更有效、公平地配置人力资源。第二种观点是:生态工业园是一种计划好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工业体系,它寻求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最小化,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并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4]。对于生态工业园的定义由于研究者考察对象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本质上无太大区别,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二是园区内各成员实现清洁生产,各成员之间形成共生的协助关系。
我国政府在推行生态工业园建设中,对生态工业园的本质特征和运作机理也有着新的认知。国家环保总局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中,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作了如下定义: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也就是说,生态工业园要求一定地域内的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居民和生态系统之间形成物流和能流的优化,实现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最小化排放的目的。总而言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既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又可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园区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①
(二)生态工业园的类型与特征
生态工业园是一个由若干个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模拟生态系统的共生网络。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形成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改造型、全新型和虚拟型[5]。(1)改造型园区是对已存在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成员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2)全新型园区是在区域良好规划和设计基础上,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使得企业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3)虚拟型园区并不严格要求其成员在同一地区,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园区信息系统,首先在计算机上建立成员间的物能交换,然后再付诸实施,这样园区内企业和园区外企业就发生联系。
按照生态工业园区中各个主体的决策权和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生态工业园可以分为:(1)由一个大型集团企业自主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这类生态工业园区中,集团内各个企业根据各自的废弃物和产品组织成工业生态链,虽然园区中形成了资源、能源重复使用的食物网链,但各个企业的最终决策权主要集中在集团上,各个企业的依赖关系由集团内部调整。(2)集聚型生态工业园区。在这类生态工业园区中,存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其它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核心企业,但各个企业都拥有独立的决策权,整个生态工业的食物链是按照核心企业的指导方针运作。(3)虚拟型生态工业园区,如生态企业动态联盟。在这类生态工业园区中,决策权完全分布,各个主体之间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不一定在同一个区域内。
生态工业园最本质的特点是园区内各企业本身形成循环,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网络共生的循环,以及园区与周边系统形成网络共生的循环。其特点具体体现为:(1)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群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有机结合而成的企业共生体。园区实现物质集成、水系统集成、能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共享。(2)“园区”的概念不仅局限于某个地理上毗邻的地区,还可以包括附近的居住区,或者包括一个距离很远,却有联系的企业,也即它是一个区域的工业生态网络。(3)生态工业园区拥有生态技术的强力支撑,这类“生态技术”指一切保护环境的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的总体,比如,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等。
三、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概况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欧美、日本都有上百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然而在亚洲,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相对起步要晚,东亚地区才开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美国政府在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专门设立一个“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小组”。目前美国有2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其中比较成熟的有维吉尼亚州裔尔斯港生态工业园、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费尔非德生态工业园、得克萨斯州布朗其维乐生态工业园、田纳西州查塔努加生态工业园等。加拿大于1992年就在新斯科舍省的Burnside工业园开始了有关生态工业园区方面的研究。从1995年开始,类似的项目在安大略(Ontario)的多伦多Portlands工业区进行,这一园区汇集了多种有废物和能量交换能力的制造和服务行业,加拿大Dalhousie大学的Raymond Cote教授直接领导参与了Burnside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Cote and Cohen-Rosenthal,1998)。据研究,加拿大全国40个工业园区内有9个被认为最具有生态工业开发可能性。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已颁布了7项相关法律。目前在日本大约有60个工业生态园项目在运行和开发,其中有12个生态城镇项目[6]。
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管理作用。(1)政府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比如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PCSD)专门成立了研究生态工业园的特别工作组,以及早预见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各种问题。(2)政府认识到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政府提供了资金支持,比如美国给予政府财政支持,加拿大政府帮助生态工业园内企业进行融资,日本在生态城镇建设中由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提供资金上的支持。(3)政府重视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支撑技术,鼓励园区建设项目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帮助企业开展物流和能流的优化工作,促进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及其他合作。
(二)国内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概况
1999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决定组织实施“中国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研究项目”,在试点工业园区开始引入生态工业理念。2001年底,正式确认了“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制糖)园区”和“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3年12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发文要求有条件的各类园区,鼓励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目前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各类生态工业园区达26个(如表1)。
虽然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很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利益和企业与社区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企业有时会隐瞒自己的原料来源、数量、性质、能源的种类和消耗量以及排放物的种类和数量,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生态工业园能流与物流的优化。我国在生态技术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使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另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标准不完备,也制约了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范式对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要求——四大体系的协调与共进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大量多样的简单个体聚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作用,其整体性能必定超过个体性能之和。显然生态工业园就是大量多样的个体的聚合,其整体功能必定超过各个个体的功能之和。那么,我国生态工业园如何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促进生态工业园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而获得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呢?基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笔者认为生态工业园必须按照循环经济范式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生态工业园内企业彼此紧密合作,实现各种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信息的交换等。也即循环经济要求生态工业园不仅仅实现资源、能源相互间一对一的简单循环,而且实现一个区域总体的资源、能源增值,改善环境品质。所以说,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追求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的协调和共进。
1.产业体系的共生 生态工业园中各企业做到“四节一综合”,通过生态设计实现源头减量,通过绿色采购实现生产减量,通过固废、废气资源化、废水再利用实现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注重“加链补环”,完善、延长产业链,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2.基础设施的共享 基础设施的共享是生态工业园的特点之一。通过共享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投资。园区内必须建成集约使用公用工程和物流传输体系,改变由各企业自建分散的、小而全的公用配套设施的传统模式,实现生产配套、公用辅助等设施的资源共享。根据区内主体项目对水、电、气等的需求总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工业固体废弃物焚烧炉、热电联供厂、天然气管网等项目,形成集约使用的公用工程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实行区内能源的统一供给。另外,区内要实现信息系统(包括清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的共享,提高园区在资源能源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效率。可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可以促进园区内物质循环、能量有效利用、环境与生态协调发展。
3.人居环境的安全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中必须将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规律体现在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上,根据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园区的发展必须控制在生态环境的许可范围,要考虑大气环境的容量、水环境的容量、噪声环境的容量、生态住宅与生态社区的建设、土地资源和人口的承载力、绿地系统的平衡关系等。通过建立投入保证制度、绿色准入制度、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价值评估和巡察制度、有偿使用环境资源制度、发展循环经济的补偿制度、强制性污染排放标准和污染收费制度、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物收集资质制度,保证在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居环境的安全。
4.社会消费的“绿色”推进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要求园区内政府和企业实施绿色采购制度,社会消费遵循绿色消费模式。由于政府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绿色政府采购的消费导向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且会影响作为普通消费者的社会公众,而社会传统消费取向的改变和绿色消费取向的形成,又会进一步影响生产商、供应商的发展,形成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类型
园区发展可以按照集聚企业的联结方式分为:横向集群型园区和纵向集群型园区。横向集群型园区中没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企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没有形成较为紧密的分工协作,是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而纵向集群型园区中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大企业,同时存在着的众多中小企业围绕着这些大企业进行分工协作,纵向集群型园区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专业化生产,更有效率,是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生态工业园必定是一个纵向集群型园区。按照循环经济对园区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按照园区内各主体之间依赖关系而形成的,可分为自组织单一共生型模式,自组织网络共生型模式和自组织虚拟共生型模式。自组织指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系统内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结构的过程[7],这个过程能使系统能达到一个更为有序的稳定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形成的各种结构并非是外界直接强加给系统的,外界仅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
自组织单一共生型模式,是指所有参与共生的企业受控于一家核心企业或一个集团公司,它们围绕单一核心体形成一个生态共生体,各共生单元一般是中小型企业,一方面它们为核心体服务,另一方面它们利用核心体的副产品作为原料。这种共生模式使得中小企业和核心体之间在原料供应与副产品吸收方面建立广泛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模式的代表性案例就是中国山东鲁北生态工业园区。(如图1)
图1 单一共生型生态工业园
自组织网络共生型模式,这种共生模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网络,一种是复杂网络。简单网络共生是单一共生型模式的复制,也就是说存在多个核心企业,相应的中小企业围绕每个核心企业的形成共生关系,而核心企业均为独立主体。复杂网络共生是在简单网络共生的基础上,各个核心体之间又形成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型模式会随着整个产业集群的扩展,提供更多的共生机会,使得更多的“共生伙伴”加入到这一“共生系统”中,这完全是一种自组织的共生集群模式,这种共生模式的稳定性更强。这种共生模式的代表性案例就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优势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是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卡伦堡工业园有五个大企业和十几个小企业,它们之间主要通过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互换而形成一个工业共生系统,它以五个核心企业:阿斯内斯(Asnaes)火力发电厂、斯塔托伊尔(Statoil)炼油厂、济普洛克(Gyproc)石膏墙板厂、洛沃洛迪斯克(Novonor Disk)制药公司,以及一家土壤修复公司组成。五个核心企业和其余十几个小企业之间根据企业间的关联度和互补性集群于园区内,通过废弃物和能量的置换,形成一个工业园区的共生网络,既节约了各企业的资源,又实现了零污染排放(如图2)。
自组织虚拟共生型模式,不严格要求其主体在同一区域,可以是一种虚拟型的企业群落,可以包括附近的居住区,或者包括其它的生产或服务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大的企业网络。网络中的各成员通过园区信息系统,首先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成员间的物能交换,然后再付之实施,各主体完全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市场的调控下形成各种灵活的梯级结构,这种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构筑生态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虚拟组织,因此其适用性更强,但对外部的环境要求就更高了。目前,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正向这类虚拟共生模式转变,中关村园区的发展也不局限于原来它的所在地海淀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也不局限于浦东的张江,这种园区的概念变得十分广泛,正向虚拟共生型模式转化。园区发展的历程也证实了这种虚拟共生型模式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特性
基于自组织和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体现了以下特性。
图2 自组织网络共生型生态工业园
1.优化园区的产业链 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使了生态工业园内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及生产专业化,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关系和经济交易活动构成纵横交叉的网络结构,上下游企业互相依托,借助园区的基础设施体系,在空间上形式一个共生体。这种网络形式既促进竞争,又促进合作,同时结合了参与该网络的“团队”成员的自我意识、共同语言、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等控制手段,使内部控制结构更加有效。
2.增强园区的系统性 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使园区建设中注重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的协调和共进。通过完善和延长园区产业链,实现源头减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通过园区内水、电、气等统一规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统一处置,实现园区内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环境与生态协调发展;通过绿色准入制度、有偿使用环境资源制度、发展循环经济的补偿制度等制度建设,保证在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居环境的安全;通过实施绿色采购制度,推进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
3.强化园区的技术链 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生态技术,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生物技术、绿色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信息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技术等。在生态工业园企业群落内,知识溢出更迅速、更彻底,企业之间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网络,企业层面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与产业层面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紧密结合。企业群落内的企业保持持续创新,生命力不断增强。企业内各部门的边界是互相渗透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当地机构如协会和大学之间同样有着密切关联。因此,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的密切联系,通过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达到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共享,增强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水平。
4.提高园区的适应性 生态工业园中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自发产生新的结构和功能,也就是说生态工业园会出现原来不曾有的新的状态、结构和功能,使得生态工业园的有序程度明显提高。同时,在园内的各种共生关系中,各个个体具有自复制功能,使得生态工业园在自组织过程中形成的有序状态得到保持。随着时间的演化,市场需求会使得生态工业园的共生关系不断变化,共生规模越来越大、共生网络越来越复杂,致使生态工业园不断适应外部环境,也即通过动态重组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五、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生态工业园的评价基础
1.生态工业园是一个自组织的复杂适应系统
自组织是系统存在的一种最好形式,是系统在一定环境下最易存在、最稳定的状态。对生态工业园而言,其发展要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使其达到自组织状态。生态工业园中的各个主体(企业,研发机构等)是主动的实体,主体的这种主动性是生态工业园(系统)进化的基本动因,主体在与其它主体间的交互、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产生了复杂性。另外主体与环境(包括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生态工业园(系统)演变和进化的主要动力。因此,若将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研发机构、服务机构等视为主体,则生态工业园可以视作自组织的复杂适应系统。
2.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目标 生态工业园在不同管理策略下,追求其自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对生态工业园而言,环境管理是控制污染、引导发展的重要工具,规范人们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各种活动,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追求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这一目标。生态工业园的环境管理要突出产业体系的生态重构与支撑系统的完善,特别强调物流与能流的“循环”。支撑系统是生态工业园按照生态模式运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物资和能源的供应系统、各类废弃物处理系统以及防灾系统等。按照循环经济对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要求,生态工业园要重视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建设,其中产业体系是关键,建设中必须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为追求准则,从而提高生态工业园的自组织能力和对外部的适应能力。
①减量化准则。“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
②再利用准则。“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③资源化准则。“资源化”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④无害化准则。“无害化”是对输出端的要求,企业可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进行生产,从而在工艺流程过程中达到对环境因素及周围人群身体健康无害化的目的。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从源头抓起,贯彻“减量第一”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可使生态工业园中各单元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都应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充分的源削减的基础之上。
3.生态工业园评价的概念模型 从生态工业园的本身结构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生态工业园是由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四大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基础设施体系为产业体系、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提供重要保障,产业体系的发展影响着社会消费体系,社会消费体系又影响着人居环境体系。这种生态经济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系统的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系统中,园区内的各个个体必须从系统外面吸收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引进技术,产生产品和副产品,然后副产品在生态工业园内部消化,产品被输出到社会消费体系。在整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物质和能源的流动,这些物质和能源在生态工业园内实现循环利用,每一环节产生的副产品成为下一级生产单位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产业体系的循环。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为指导原则,发展中必须依赖于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的支持(如图3)。
(二)指标体系结构框架
1.指标选择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本身是一个系统,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评价的总体目标,对于生态工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外,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遵循以下原则:
①系统性原则。生态工业园是由企业内部系统、不同企业间的网络系统、非企业系统、企业与外部环境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充分体现系统性。
②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主次分明、层次清楚,通过分层评价不仅能得到总的评价结果,而且能了解每个层次的发展状况。
③动态性原则。循环经济既是目标亦是过程,构建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估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预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所以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
图3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评价的概念模型
2.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根据上面提出的评价模型、设计原则以及对生态工业园这一自组织复杂适应系统的认识与研究,将反映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合理综合,笔者提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
该评价指标体系是依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建立的,从生态工业园的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进行考虑,为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参考。依据该指标体系,可以从横行和纵向进行比较,一方面了解我国生态工业园和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可以把握我国生态工业园在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情况,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六、结束语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问题有一般性,更有特殊性,有继承性,更有时代性,是不可能照搬照抄任何现成的发展理论的。应把世界的特征、中国的特点、发展的特色、自己的特长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发展文化,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发展手段,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的跨越式发展。
注释:
①本文讨论的生态工业园,用词来源于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和国外研究文献,其实质是生态产业园,关于模式研究不仅可适用于生态工业园,还可适用于生态农业园。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共生关系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