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赣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及对策论文_任美花 王宇双 潘良

来赣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及对策论文_任美花 王宇双 潘良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 南昌市 330013)

摘要:当前,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来赣的非洲留学生人数每年都在持续增长,跨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也普遍存在。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来赣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做出相关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非洲来赣留学生文化适应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气候环境适应方面、社会文化适应方面和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为语言文化适应问题、价值观问题,心理适应方面主要是受到歧视、偏见以及个人思乡情结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对于这些跨文化适应问题,笔者和参与调查的志愿者共同进行了探讨,通过总结出的原因及检索的相关文献资料有针对性地对跨文化适应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来赣非洲留学生文化适应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促进双方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文化适应和文化冲击 跨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 跨文化适应对策

1.引言

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表示扩大留学生规模,增加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来优化留学生人员,以增加留学生质量的前提下为目标。根据教育部预测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留学生总人数将会达到50万。其中,非洲留学生占比仅3.94%,这表明,在中国与非洲保持往来并持续发展的友好关系的大环境下,非洲来中国的留学生越发增长,教育发展的空间也会持续加大。

在此背景下,非洲来赣留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发展来赣非洲留学生教育是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对于非洲留学生教育研究远远不及对我国出国留学教育的研究,对非洲留学生来华文化适应问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来赣非洲留学生为例,分析研究了来赣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和建议。

2.文化适应和文化冲击

文化一词,学界对其的定义很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首次提出文化概念,并将其内涵称之为:“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含知识,信念,艺术,道德,习俗以及由一个社会成员获得的任何才能”。在世界各名族的文化发展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然而,由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行为。当人们所处的文化情境突然发生改变,并且发现现有的文化情景不同自己擅长领域的文化环境时,那他们会对得现有的文化情景产生不适应和不安的心理行为。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可以被习得的,人们在变化了的文化情境中,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自觉调整文化心理,并学习新情境的文化因素,这一过程就是跨文化适应过程。

针对来赣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所遇到的问题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个体进入新文化体系后面临的问题,二是个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适应文化生活的问题。在进行这两方面的研究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的区别。

2.1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也叫做“文化休克”,这一词语来自于英文的“culture shock”。那什么叫“文化休克”?一般认为“文化休克是突然失去所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合和象征,不熟悉对方的社会交往符号,从而产生的一种突如其来的忧虑,和无所适从的深度焦虑症,就像突然离开自己生长的文化茧壳,一种很不舒服而且不适应的感觉”。

跨文化交际者所遇到的文化冲击表现为一种内在心理现象,也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情绪状态。在心理上,表现为为了应对新的文化环境而不断进行心理调整而产生的心理疲惫感和失落感;外在情绪上表现为对新的文化情境的一种惊奇、焦虑、甚至厌恶、抵触的状态。

2.2文化适应

在个体发现新文化情境与原本文化环境存在差异的同时,他们会自觉设法克服这种差异所带来的不适。此时,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也就开始了。文化适应指“由个体所组成,且包含两种不同的文化群体在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文化模式的改变” 。即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入另外一种文化时所产生的身心反应,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中的个体由于相互之间的亲密接触而产生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从这个定义来看,文化适应对相碰撞的某个或双方都有可能产生影响。但由于相互接触的群体规模不同,碰撞的文化量有差异,影响程度大不相同。

本文针对的是非洲留学生在赣文化情境中的文化适应状况,这对我省非洲留学生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作用,也对我省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以推动赣地区的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引进留学生来赣,为地区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3.来赣非洲留学生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

跨文化适应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人在离开了本民族的文化环境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中都将面临跨文化适应问题。同样,来赣非洲留学生也不例外。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就是非洲和赣地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所引起的。随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来赣非洲留学生群体数量的在逐年增长,留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这些跨文化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现在气候环境适应方面、社会文化适应方面和心理适应三个方面。

3.1气候环境适应问题

由于全球各地区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地形的巨大差异,地区间的气候也存在巨大差异。非洲留学生来赣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与非洲环境气候巨大差异所带来的适应性问题。

非洲气候类型以热带气候为主,中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撒哈拉以南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其它大部分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这些气候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或多雨高温湿热,或极端高温干旱少雨,或分为高温旱雨两季,但是他们之间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高温。这些地区温一年中最冷月气温都在18度之上。而江西处于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到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到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寒冷的西北风影响,最冷时温度可达零度以下。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夏天对于大多非洲留学生来说,不存在太大的适应性问题,然而冬季的气候相对于非洲留学生来说过于极端,他们普遍对此难以适应。

3.2社会文化适应问题

赣文化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和非洲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对立,这种由地域差别带来的社会文化差异,将会直接影响来赣的非洲留学生带来的留学生活。这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三个方面。

3.2.1语言文化方面

非洲语系和属于汉藏语系的中文完全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语言问题是他们留学生涯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非洲留学生受众多部落民族和近代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不仅有丰富的部族语言,还有因为长期殖民教育而形成的通用语的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但是因为受到本土语言发音的影响,作为当前世界通用语英语又和标准语相去甚远。而在赣,地域方言也是数量众多,而且作为通用语的普通话也受到了赣方言的影响,呈现出不同于标准普通话的特色。这使得非洲留学生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存在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

被调查的非洲留学生中,绝大部分表示来中国之前都不曾学习过汉语,或者仅仅在确定出国留后前学习了几个月的汉语,他们的中文水平几乎为零。在这一现状下,语言文化的差异不仅会给那些没有学过汉语的人带来极大的障碍,更会给那些少数接受过标准普通话教育的留学生带来困扰。

一位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就说:“在来之前,我很自信能够很快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因为我去过北京,我可以听得懂普通话,但是来这里后都变了,他们说的普通话和我在北京听到的有些不一样。”

非洲留学生来赣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文化交流学习,而语言是文化交流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障碍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本地区的学习生活,解决这一问题对他们学习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这一问题通常会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得到解决,因为非洲本土语言种类繁多。据考证,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1000多种语言和上千种方言,受过教育的非洲人至少会三种以上的语言。在这种环境下,非洲留学生语言学习能力较强,语言上的差异不会成为他们长久的困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2价值观念方面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曾经秉着友好文化交流的目的,和我校非洲留学生举办过留学生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曾经邀约他们一起出去游玩过。在和他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就体现出了赣地区和非洲地区的交往方式的巨大差异。

比如课堂实践交流活动原本定在每周二下午两点开始,但是每每到了两点钟都只有我们在等待,打电话问他们到了那里,他们却没有一点歉意,有的说在路上,有的说刚刚出发,让我们等等他们。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他们不认为这样的交往方式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的传统的时间观念中,时间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他们通常用事件来确定时间,而非用钟表。但是在中国,则是非常强调纪律,强调信守承诺,有着“人无信,何以立”的准则。

又比如在吃饭结账的问题上,非洲留学生也有着和我们不同的看法。在中国讲究的是“礼”,出于这一点中国人朋友间一起吃饭一般不讲究AA制,由一方买单,但出于礼尚往来,另一方会回请对方。但是非洲留学生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念,他们讲究AA制,也不会出于这种礼尚往来而为他人买单。

类似于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非洲留学生在赣与中国学生的人际交流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成为非洲留学生文化适应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对其在中国发展、建立良好社会人际关系存在不良影响,这会让他们缠身一种不被新文化情境中的原有成员所接纳的感觉,给他们文化适应的过程造成强烈的而心理焦虑和失落感。

3.3心理适应问题

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难免会造成留学生在某些社会情境中错误理解社会环境所传达的信息,也会让本地区的某些群体对非洲留学生群体存在偏见,这些因素给非洲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问题。

3.3.1歧视和偏见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所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中歧视和偏见是最为常见的。这一情况在来赣非洲留学生的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其一,由于江西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内陆地区,相对闭塞,目前经济和沿海地区尚存在一定距离,所以接纳的非洲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本地区人员对外国人的接触较少,对黑皮肤的非洲人存在好奇心理。其二,由于对非洲地区的黑色人种存在一种刻板印象,认为非洲很落后,非洲人很穷,他们尚处在那种野蛮蒙昧的状态,对黑色皮肤存在偏见。这导致非洲留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最容易受到关注,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会受到东道国成员的注视,无论这种注视是否带有歧视和偏见,都会给来赣非洲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压力。

在和非洲留学生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位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就说到过这样一次不愉快的外出吃饭的经历: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出去吃饭,由于人多需要排队,当轮到他们的时候,中国的服务员却说没有座位,但转身招呼几个中国人进去了,于是他们找到了饭店的经理,这件事才得以解决。

他们反应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当他们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会受到一种戒备的目光注视,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靠近他们,这让他们倍感孤立,让他们觉得他们不受欢迎,无法融入中国的留学生活。

由于肤色的问题而导致这种歧视和偏见问题在非洲留学生中间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对他们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容易造成他们的文化休克。

3.3.2思乡情结

思乡是每个出门在外的人的共同情节。来赣非洲留学生远离故土,来到中国,它所要面临的环境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他原本生活环境的地方,而且他们绝大多数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亲人和朋友,这种思乡情结会由此更加深厚,而这种感情也正是他们在文化适应中面对一个陌生环境时对自己文化的一种怀念。

由于没有朋友和亲人,加上他们面临文化适应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来自东道国成员的偏见和歧视,非洲来赣留学生大多都难以找到归属感,这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对所处环境的排斥,希望早日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社交环境中。

所以,这造成了来赣留学生大多不愿意主动与中国学生有太多的社交往来,他们多以自己的留学生圈子为主要社交范围,这种结果所造成的往往就是在他们文化适应过程中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抗拒心理,无法更好的适应留学生活。

4.如何处理好跨文化适应中的问题

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分析,很清晰地发现主要是从跨文化适应者的自身和外在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其自身因素包括非洲留学生的性格特征,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的不同,留学生以往的跨文化适应的经验等;而其外在因素主要包括非洲文化社会和中国文化社会的差异因素,政治经济制度造就的不同的价值观,刻板印象和定型观念的影响等。将来赣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出现的问题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加强对非洲留学生关于赣地区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传授;

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有约10%的留学生表示完全无法适应江西的气候变化,有约40%的留学生表示对江西的气候变化有点不适应。两地的气候差异非常之明显,因此,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授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在赣非洲留学生后期的生活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2.加强趣味性中文课堂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学习好一个国家的语言能帮助外国留学生理解与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因此,加强语言学习与培训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来赣非洲留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不断的加强中文学习,同时,通过大部分非洲留学生的反应,传统授课制使中文课堂显得较为枯燥,所以为了提高留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还应注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南昌各高校(非洲留学生留学人数较多的学校)中,大多会开展“语伴”课堂,通过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和角色互换等活动,加强中非学生双方之间的文化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使非洲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学习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此课堂中,还时常开展一对一辅导训练,使得知识传授更为具体而深入。一些高校甚至会通过书法课、音乐课等给非洲留学生教授中华传统才艺,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结果显示,这种形式的课堂带来的效果明显,非洲留学生不仅打破了个人独处的思维禁锢,与中国学生进行了友好交流,还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加强中国学生与非洲留学生的各方面交流合作;

实践交流合作可以促进中非学生双方的情感交流,这是毋庸置疑的。江西各高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项目或集体活动,比如一起组织旅游,参观江西地区的名胜古迹,感受历史文化的渊远;还可以到中国同伴家里做客,感受真实浓厚的中国家庭氛围;或者开展中外学生混合运动会,开展中华才艺展示活动等。在活动中提高中文学习的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团结协作的力量,给非洲留学生创设更加自由合理开放的情境,无疑能使非洲留学生慢慢地改变对目的环境的原有的不全面的认知思维方式,并主动地融入学习的环境中。

4.在教学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对留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调查报告的数据结果,不难发现目前江西高校在外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这方面所做的措施还有待完善。因此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多种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面对非洲留学生适应问题的多元化、精细化和复杂化,相关涉及留学生事业的组织团体和个人只有不断重视,积极创新的去面对,才能在新环境下提高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壮大留学生的规模。

参考文献

[1]吴强.撒哈拉以南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调查研究[J].教育观察,2018,7(01):103-106.

[2]秦晔.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3]肖娴,张长明.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6(15):9-10+13.

[4]艾德(Tsoblewu Awovi Mawuedem). 来华非洲与亚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5]冯超. 来华非洲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与跨文化适应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6]易佩,熊丽君.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实证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3):364-368.

[7]刘祥. 武汉理工大学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8]梁思思. 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策略、自尊与文化智力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9]朱国辉.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杨军红.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论文作者:任美花 王宇双 潘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来赣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及对策论文_任美花 王宇双 潘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