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文件,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在此趋势下,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文章基于装配式建筑概念和预拌混凝土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对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思路。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拌混凝土;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也在国内逐渐推广。装配式建筑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 20 世纪60 年代,由英、法等欧洲的几个国家首先做了尝试。我国起步较晚,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中国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对住房要求不断的提高,有了这样的需求以后,装配式建筑才得到逐渐的推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16 年 9月 14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装配式建筑概述
根据《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定义:“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目前国内主要按装配式建筑所采用的结构材料进行分类,分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木结构建筑。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发展的重点。混凝土作为一种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便宜、综合性能好的材料,具有广泛的用途,因此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总体上在我国占比较大(据统计超过70%),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主要结构材料。混凝土结构的装配化社会效益最明显,但恰恰混凝土结构的装配率很低(不足5%),因此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混凝土结构的装配化。
钢结构的装配化其实具有天然属性。但钢结构建筑需要解决“三板”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配套装饰装修的问题,否则不符合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要求。在钢铁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一些产钢大省也在大力推进钢结构建筑。在钢结构建筑中,混凝土产品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楼板、外墙等)。
木结构建筑适宜造低层房屋,但由于我国木材缺乏,造价相对高,推广范围有限。同时木结构建筑对防火、防潮、防腐蚀的要求更高,实施的难度不次于其他类型建筑。现代的木结构建筑也必须辅之以混凝土地基或者预制混凝土梁柱等构件,因此混凝土产品在木结构中仍然大有作为。
二、预拌混凝土行业特点分析
预拌混凝土在我国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史,目前行业规模可观。要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首先要认识清楚行业特点,预拌混凝土行业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制造技术非常先进
在所有的建材生产领域,预拌混凝土是最早实现自动化、定制化生产的。如果按照德国工业4.0的标准衡量,笔者认为预拌混凝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接近4.0,可以实现定制化生产和服务,效率极高。有的企业研究和应用了更先进的管理平台,把CAM、ERP、GPS以及二维码技术结合起来,企业更加智能化。
(二)配合比很关键
预拌混凝土发展早期各项技术进步都很快,尤其是设备技术的进步,使得预拌混凝土成为建筑领域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一个行业,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各种掺和料的应用也在一定时期内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技术水平,使得混凝土在节能减排方面受到重视。但长期来看,真正对企业持续产生重要作用的是配合比技术,即:如何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原材料、甲方要求、内部条件下配制出合格的混凝土产品并且应用于实际,新产品的开发核心也是配合比。
(三)对上游技术有一定影响力
预拌混凝土的上游技术包括原材料技术、设备技术、管理技术(软件)等。在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对上游提出很多要求,这些要求最终转换成技术解决方案,对行业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而且往往是上游技术方面的创新,会使部分企业获得阶段性成长机会。但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对下游技术的影响力有限
国内预拌混凝土企业对下游技术的影响力很弱,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设计院怎么设计就怎么做,甲方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有时候完全不遵守合同技术条款。这不仅是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环境影响的结果,也与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关。未来预拌混凝土的技术发展,要更多关注下游(客户)的变化,提供功能性的产品。
三、未来建筑行业的趋势分析
(一)预制比例持续提高
按照中央的总基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7〕8号)指出:“到2018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基本形成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和技术保障体系。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3月15日起,政府投资项目、主城区5万平米以上、其他地区10万平米以上,应采用装配式。”其他省市大同小异,都在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由此可判断,未来10年,我国混凝土行业一定是“预制进、预拌退”的趋势。
(二)高精度现浇模具的使用
铝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深化设计-模具加工-模具租赁-模具回收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深圳市将铝模纳入装配率计算范畴,在减少现场人工、机械方面、提高现浇质量方面表现优异。
(三)商品钢筋的使用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逐步推广应用商品钢筋。随着新型PC工厂的建设,商品钢筋经营困境将得以解决,未来一定会有大发展。
(四)大吨位吊车的使用
装配化施工需要大吨位吊车,对吊车吊重、精度、吊装距离、智能化程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技术创新导致生产方式颠覆
BIM的应用催生了智慧建造方式;装配式技术的应用促进了EPC工程总承包方式的转变。未来的施工总承包将更多只负责现场装配化施工环节,预拌混凝土会直接与工程总承包企业签订供应合同。
四、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装配式建筑趋势的影响下,建筑行业发生的变化为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预拌混凝土需求将长期存在,但要求会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取材广泛、功能良好的基础性建筑材料,混凝土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被替代。(2)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倾向于小批量,高频率。针对“等效现浇”结构的后浇锚固接头混凝土,每个部位浇筑量一般在0.5立方米~3立方米,每一楼层不超过几十立方米。(3)强度往高强度趋势发展,后浇锚固部位的混凝土类似现浇“后浇带”,强度等级通常要高于已有的混凝土。而预制混凝土可以在工厂化环境中成型,本身强度就比较高(一般C30、C40,预应力构件C45以上),所以预拌混凝土高强化的趋势将加速到来。(4)大流动性混凝土受到青睐,后浇锚固及叠合层混凝土由于浇筑空间小,要求流动性大,粘聚性好,国外通常采用自流平混凝土。国内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只待发挥经济性比较优势。(5)不仅内在质量要好,外观也要好。大量的结构混凝土将实现免抹灰、清水验收,后浇部分混凝土的颜色、表面质感应接近预制构件的标准。(6)大吊斗重新发挥作用,楼层越高,采用地泵的代价越大。上述特征的结合,导致每个楼面的浇筑量大大减少,吊斗效率反而比地泵效率高,对于搅拌站混凝土的供应也提出了新要求。
总之,预拌混凝土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市场总需求会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出现负增长。因地制宜,做好预拌混凝土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和投资决策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马世丁.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7,(23)
[2]庄丽,白国庆,董骅,李晓聪.浅谈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7,36(17)
[3]王钰驰,陈荣华,李旗,陈韬,张维超.装配式建筑发展综述及前景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0)
论文作者:单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混凝土论文; 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行业论文; 木结构论文; 趋势论文; 钢结构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