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的中国文化_文化论文

论香港的中国文化_文化论文

浅论香港的中华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中华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谓文化?学术界众说纷纭,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制度和机构等。本文所指的只是狭义文化;而且由于篇幅所限,只想涉及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学艺术、教育、传媒、民俗、饮食文化等的一些方面的问题。香港是自由港,其文化政策是开放的,100多年来,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渗透、交融,形成独特的多元的混合型文化。中华文化则在其中得到保存、弘扬和较大发展。本文主要对香港文化中的中华文化的来源、表现、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些粗浅的论述。

一、香港的中华文化的来源

香港的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香港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香港史前居民属百越族群的一支,与广东及东南诸省区有相同之处,其文化是广东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伸延,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在香港地区传播和继承。在英国占领香港之前,那里虽然只是一处村落渔港,也只有数千人口,但那些原籍东莞、宝安的本地人和来自岭南各地的移居者,就带来了粤曲和粤剧等传统文化。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香港文化受到了中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其附刊《鼓吹录》用文艺形式鼓吹革命。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创办文艺刊物、画报,组成“志士班”,编演白话剧,改良粤剧、粤曲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旗手鲁迅、胡适等都到香港,发表演讲,撰写文章,批判旧文化,传播新文化,打破了当时香港文化的荒凉、沉闷局面,促进了香港新文化的兴起。自20年代至1937年的抗日战争之前,也是香港文化的拓荒时期,许多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为香港中华新文化播下了种子,这些种子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芽并茁壮成长。

在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由于英国是同盟国,香港当局对抗日宣传的支持,使抗日救亡运动成为这一时期新文化的主题。大批进步的文化人如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郭沫若、戴望舒、萧红、端木蕻良、夏衍、蔡楚生、马思聪、钟敬文等先后来到香港,使香港文化空前繁荣。他们所倡导和实践的抗日救亡、爱国民主的内容和民族大众的形式,对正在发展的香港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批岭南作家如黄谷柳、侣伦、司马文森、陈残云等返回香港,他们创作了一批具有南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粤剧、粤曲、美术、电影等也得到较大发展。但这时期由于香港当局对共产党的敌视,在1948年大陆解放前夕,取缔了38个进步团体,削弱了进步文化的力量,压制了进步文化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香港的文化队伍变化很大,一批人返回大陆,另一批人南来香港。随着一大批战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本地文化人日趋成熟,他们开始创造具有香港特色的“本土文化”。香港的工业化和经济起飞带动了文化的快速发展。六七十年代,香港的通俗文化、电视、电影等开始充满市场,流行歌曲、广东话的电视节目等进入千家万户,“本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70年代后期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中英两国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香港与大陆的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作家和艺术家的交往日益频繁,促进了香港的中华文化的兴旺。这时期香港社会继续繁荣稳定,并且已发展成为金融、经贸等方面的国际中心。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文化的高度发展。香港整个文化出现自由开放、中西交融、多姿多采的蓬勃发展的局面。香港文化中的中华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展现出浓郁的东方色调,受到世人的瞩目。

二、香港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中华文化作为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十分广泛,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文学是其他艺术的基石。从文学领域看,如前所述,在1949年以前,不少文学前辈和大师曾经到香港进行拓荒、播种、浇灌,使这里的文学园地呈放异采。五六十年代后,一直在香港耕耘劳作的文化工作者,默默耕耘努力创作,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主要有社会写实的、现实主义的、通俗流行的三种文学形态,采用传统和现代交融的创作方法。黄谷柳的《虾球传》是社会写实的代表作。通俗流行的代表作则是梁羽生和金庸等人的现代武侠小说。金庸1948年赴香港以前,在大陆曾接受系统的中华文化教育,他创作的15部武侠小说,在传统武侠章回小说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大陆、台湾、东南亚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实主义文学的著名代表是梁凤仪,她的作品反映了现代的香港生活,在现在的大学校园,受到广泛的欢迎,许多大学生在流行“梁凤仪热”。除了小说外,在诗歌、散文、杂文等领域,也有不少名家名作。他们的作品也继承发扬了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

在表演艺术方面,中国的民族音乐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早期的香港,由于多数居民讲粤语,粤曲、粤乐成为市民文娱生活的主流,此外,潮州音乐、福建南音等民间音乐也在香港有所流行。后来,大陆的和海外的音乐人士纷纷到达香港,他们带来了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从而推动了中国音乐在香港的发展。1977年,香港市政局成立了香港中乐团,使中国音乐登上了大雅之堂,并且能够到国外演出,参加国际间的音乐交流。70年代后,最受香港市民欢迎的粤语流行歌曲逐渐风行香港,知名的作曲家和享有盛名的歌星大量涌现,流行歌曲铺天盖地,万千歌迷如醉如痴,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影响到大陆及东南亚。在戏剧方面,除了粤剧、粤曲、潮剧等广东地方戏剧比较受市民欢迎外,京剧、昆曲、越剧等全国性大剧种,以及上海评弹和福建南音,在香港都有自己活动的场所和观听众。中国舞蹈在香港也很受欢迎,1981年,香港舞蹈团成立,它是香港唯一推广中国舞蹈的专业舞蹈团体,经常在港或出外演出。

在造型艺术上,中国画除了有著名的岭南画派创作的作品外,还有现代水墨画及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新画风的中国画都很受欢迎。书法篆刻艺术在香港也有一定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中文占有一定比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香港的中文学校要比英文学校多得多,但到了50年代之后,一方面由于港英当局很不重视中文教育,另一方面也由于在香港英文比中文更为通用,使市民们觉得学英文更有用,所以,中文学校越办越少。香港的中文教育比较落后,在公办的大学中,长期仅在最高学府香港大学设有中文系。在华人力量的努力下,1967年又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使中文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场所。

在传媒方面,中华文化相当发达。文字传媒领域,自从英国统治香港之后,居民长期不能参与政治,但被允许议论香港以外的事情。于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曾利用香港的特殊历史条件,到香港办报纸、杂志,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推动国内政治运动的发展。1848年11月,在香港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用铅字排印的中文报纸——《中外新报》。1900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香港办起了机关报《中国日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香港办起了机关报《国民日报》;共产党为了突破国民党在大陆的舆论封锁,也在香港办起了《华商报》及一些政治时事性的期刊。香港的新闻事业相当发达,据1992年统计,每日出版的中文日报16家,中文晚报有2家,除外还有许多不是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期刊的家数则更多,据1990年的统计,共有610种。目前出版社达200多家。所出版的中文杂志、期刊、书籍数不胜数。在电子传媒领域,香港有1家政府办的电台和电视广播机构,2家商营电视机构,2家商营播音机构,1家向亚洲地区广播的卫星电视机构,中文节目都占有相当比重。70年代开始,电子传媒成为香港一般居民获取娱乐和生活资讯的主要来源。每日傍晚“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和流行歌曲垄断了本地市场,催生了以电视连续剧和流行歌曲为代表的本地粤语文化。据报载,今年3月31日开始,政府办的香港电台每日增加12小时的国语节目,这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积极的意义。

在民俗文化方面,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根深蒂固。异国人虽然统治香港100多年,但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却在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中间流传。香港是一个宗教开放的城市,居民享有绝对的宗教自由。中国人传统信奉的佛教、道教、回教等拥有不少信徒,很多市民还崇拜数不清的神仙菩萨,如玉皇大帝、洪圣、天后、关帝等,一些市民还相信星占、卜巫、风水、相命等。香港政府规定,全年共有公众节假日17天,其中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俗节日。除外,还有一些没有规定休假的中俗节日,如元宵、观音诞、天后诞、谭公诞、师傅诞、孔子诞、谢灶,等等,香港民众都要开展一定规模的纪念活动。

在饮食文化方面,香港素有“美食天堂”之称,香港厨师善于博采众长,融合贯通,使中华饮食文化发扬光大。600万人口的地区,有大大小小的食肆8000多家,其中中式酒楼占了3000多家。香港人以广东人为主,粤菜占了主导地位,近年来,香港粤菜无论从花式、品种、还是质量等方面大有超过广州而成为粤菜首府之势。中华的其他名菜,如潮州菜、京菜、川菜等,在香港也随处可见。

三、香港的中华文化的特点

1.不占主导地位

任何阶级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部分,都起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延续的精神支柱的作用。香港号称自由世界,它的文化形态是多样的,但指导思想仍然是一元的。尽管港英当局形式上没有确立哪一学派为指导思想,但居于统治地位的必须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维护殖民统治的学说和理论,所以,香港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文化。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极为重要的工作,英国人是紧抓不放的。在教育方面殖民主义表现得特别明显,过去香港公立学校上地理课,对学生讲授的是香港地理,中国那么大,地理课却不讲授,而光讲香港一个小小的地方,分明是害怕香港学生知道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很显然,这种教育是殖民地式的教育。香港一向有中文学校和英文学校之分,中文是中华之魂,港英当局是决不让步的,他们表面上赞同在教育上中英文并重,但骨子里总是打击中文。20年代,港督金文泰假惺惺地说:鉴于中国文化的伟大以及中外感情融洽之重要,决定在香港大学设立中文系。为此,鲁迅写了一篇《略谈香港》的文章,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指出:金文泰真的那么一片好心为中国努力?他所要的,骨子里不过是盼望以中国旧日所谓的仁义道德巩固殖民地主子的统治权而已。1967年,在广大华人的催迫之下,港英当局不得不答应在香港成立中文大学,这个大学看起来应该以中文占统治地位,但其中的中文势力比英文势力弱,除了中文系,其他系的教材还是以英文为本。直到“九七”临近,英文学校的优势还没有衰退,这就可见一斑。

虽然,在一些大众的通俗文化领域,中华文化占有更大的比重。但是,对整个文化总体而言,它不占主导地位。大众文化中有不少是有爱国的、进步的作品,它对于传播进步的中华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在香港更大多数是属于娱乐性、消遣性和精神享受的东西,它们往往渗透着由思想家和理论家们炮制出来的有利于该社会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念。不过不是以专著、论文的形式,而是借助于听觉和视觉,以通俗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出现的。香港社会的通俗文化,由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利润,而且为支撑、巩固殖民主义制度起到高雅文化所起不到的作用。

2.中西交融

香港是中国近代被占领的第一块领土,接触西方文化最早。148年前,英国人占领了香港,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东方和西方,中国和外国两种文化在这里互相碰撞、渗透和交融。由于各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是使自己的民族文化溶入别民族的文化,而是通过吸收别民族的文化来繁荣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所以,在香港中西文化的汇流中,有和平共处,井水不犯河水的;有互相碰撞、竞争,不能合二为一的。但是由于香港的特殊环境,也产生了中西文化合二为一,交融在一起的特殊现象。这是由于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也就是香港所有的个人活动和集体(社会)行为背后的抽象动力决定产生了这种特殊的多元的混合型的文化。因此,香港的中华文化与大陆的和台湾的中华文化是有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中西交融。比如,在文学创作上,香港有些作家创造的“现代现实主义”实验主义文学,就采取了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创作方法。在美术创作上,有些画家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方法来改革中国传统画,创造了现代水墨画。在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也有不少中西文化交融结出的花果。

3.精华和糟粕并存

首先,由于香港是自由港,文化的高度开放,难免使珍珠和垃圾俱来。其次,香港当局对中华文化落后部分的热衷和支持,也是造成中华文化中糟粕长期泛滥的一个原因。中华文化的进步部分以爱国主义为代表,落后部分以封建主义为代表。港英当局对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反感的、反对的,而对封建主义的内容,比如以服从封建统治者为中心的所谓仁义道德观的观念是欢迎的、支持的,因为,这对于巩固他们的统治是有利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香港在回归前长期是动荡之地,处于动荡之世。凡动荡之地或者动荡之世,往往会出现享乐至上的局面,这正如五代词人韦庄所说“劝君今夜需沉醉,樽前莫问明朝事”。享乐主义兴盛,低级趣味的文化大行其道,封建迷信盛行。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香港有那么多低级下流的报纸、书刊和杂志;为什么在香港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设有一个红色的小神龛;金碧辉煌的大酒店,也在前厅醒目处供奉菩萨、土地公的神位;商店开张营业、民众的求学、求职、婚丧嫁娶,甚至电视剧演员扮演历史人物都要烧香拜神,祈求平安或发财。

四、香港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九七”香港回归的临近,香港的中华文化进一步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特别是中华文化的进步的爱国主义部分得到发扬。作为殖民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屈辱的殖民地印记,正在逐渐消除。香港回归之后,殖民地的印记必然彻底消除。但是,由于香港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文化中的资本主义文化还会占有相当的比重。中西交融的特点还会继续保持和发展。

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香港回归之后的教育、科学、文化、宗教等事业都作了明确的规定,都是采取积极热情地扶持、不限制、由特区政府自行决定政策的方针,为未来香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香港回归之后,香港是中国人的香港,特区政府是中国人的政府,跟过去的侵略者、殖民者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华文化有本质的不同。特区政府必然对香港的文化事业更加关心和重视,一定会采取比过去的港英当局更加积极扶持的政策。所以,可以预见,香港的中华文化一定会出现新的蓬勃发展的局面。

标签:;  ;  ;  ;  ;  

论香港的中国文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