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比较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定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优先次序,在中国产业界、 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 丰富,资金和技术相对匮乏,因此,中国应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依靠比较优 势占领国际市场,获取最大利润,从而积累资金,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创 造条件;而另一种观点则从动态比较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入手,主张将产业政策的重 点定位于扶植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此提升产业结构,培养产业竞争力。两种观点 都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有其合理性 。
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论缺陷和现实困难
1.比较优势和理论缺陷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依据的理论依据是比较利益理论,包括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 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说。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 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资源禀赋说的理论核心是这样的 :各个国家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有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有的 国家资金、技术丰富,各个国家应根据资源优势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最大福利。根据比较利益理论,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 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发达国家资 本和技术资源丰富,据此形成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 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 产品,现实的国际分工格局也基本如此。
但比较利益说理论有自身的缺陷:
一是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相对于本国的其他产品而言,但在国内具有相 对比较优势的产品未必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二是比较利益理论的一些前提条件在当今世界已经不存在。比较利益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 是各国的生产条件、供给条件不变,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是,当今经济的全 球化、国际化已成为潮流,大多数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三是比较利益理论只注意了经济因素而忽略了非经济因素,忽视了经济安全。因为如果按 照比较利益理论,一国只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将处于 不利的地位,成为初级产品生产国和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在经济上严重依赖发达国家。我 们或许可以借用李斯特的原话描述这一后果“英国将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城市,亚、非 、欧接受的将是英国文化,法国与西、葡将遭到同样的命运,最上等的酒得供应英国世界, 只有最下等的劣酒才能留给自己,法国至多只能干些小型女帽业那类的营生。德国那时看来 对英国世界没什么别的可以贡献,只有一些儿童玩具、木制的钟、哲学书籍等。”
四是比较优势仅仅注重了静态的比较利益,而忽略了动态发展优势。创造财富的生产力比 财富本身更为重要,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得到补 偿。而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优势,可以造就。所以,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实行什么样的 政策,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不是从交换中获得的财富 。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片面地强调了资金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就能自动 地内生出一个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机制,而忽略了信息、知识、人力资本的培养,实际上,这 些因素对于IT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2.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实困难
从现实情况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比较利益也受到一系列现实条 件的限制:
首先,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低,技术含量不高,出口创汇能力有限。如北京1999 年羊绒衫出口比1998年增长66.7%,而创汇额仅增长了29.4%。
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一些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更低 ,而我国工资却有上涨趋势,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相对下降。
再次,发达国家设置种种壁垒,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容量增长有 限。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发达国家通过反倾销、技术标准、卫生检疫等各种隐蔽的手段设置 障碍,保护本国市场,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增长有限。
并且,从长远发展而言,相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 率和产业的比较技术进步率低,从而导致了两类市场发展速度和增长潜力不同,产品成本下 降的速度和潜力也不同,因而,在长期中,总是有利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利于劳 动密集型产品。同时,资金、技术充足的国家通过资金、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可以生产出 技术含量更高、质量更优的产品,也将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丧失。
二、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论依据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国家竞争态势理论突 破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认为一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比比较优势更为重 要,因为只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才有可能占领国际市场。而一国的竞争优势是由一系列 因素决定的,包括资本、资源、人力资本、知识资源、基础设施、市场规模、需求因素、政 府政策等。其中,资本、资源属于高级生产要素,可以通过社会和个人投资取得。在国家竞 争力决定要素中,高级生产要素比初级生产要素更为重要。政府政策导向将影响一国产业的 结构布局,政府的支持将有利于一国幼稚工业的成长。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影响竞争优势的许多因素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而得到。据此 ,有人提出了“战略贸易理论”,根据产业的成长性和市场潜力挑选战略产业,作为国家产 业政策倾斜的重点,培养其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主张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 发展重点的注重的是现实利益,通过发展本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国际贸易(假定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具有竞争优势),增加整体福利,获得静态比较利益;而主张大力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注重的是动态比较利益,主要关注产业的成长性和市场潜力。
日本就是一个成功运用战略贸易理论的国家。60年代前,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工业已经极为 发达,日本难望其项背。但在60年代后,日本先是在钢铁工业加大投入,革新技术,使钢铁 成 本大幅度下降,从而使汽车工业的成本大大下降,再加上节能技术的应用,使日本汽车在国 际上的竞争力大为增强。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取代了美国“汽车王国”的地位,日本汽车如 潮水般涌入美国和欧洲市场。如果日本当时依照比较优势决定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会有今 天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辉煌吗?
2.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行性
由于经济全球化,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自由流动无疑为中国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中国大量的优秀人才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重要 的资源。具体而言,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开发实力。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发生了变化,出 口上升,比较劣势相对下降。1991年到1998年年均增长32.1%(调整后的口径),贸易竞争指 数也有明显改善,1993年为-0.55,为强竞争劣势部门;1998年为-0.18,其劣势程度大大降 低。并且,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仍能保持出口的增长,证明了其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其次,当今世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已使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融资。在经济全球化的 背景下,资金在国际间能自由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只要企业技术 先进,产品具有市场潜力,就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融到所需要的资金,如中国的中华网、新 浪网、搜狐都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
第三,中国具有大量优秀人才,这是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宝贵的财富。中国有大量优 秀的人才滞留国外,加州大学巴克莱分校阿那利·萨克塞安教授曾这样说过:“现在的高科 技技术工作者是奠定硅谷基础的‘IC’,这里的‘IC’并非指集成电路,而是指印度人和中 国人。”如果能采取一定措施将滞留海外的人才吸引回国,则会极大地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 的发展。吸引这些人的并非优厚的报酬,而是良好的创业环境,如果政府能改善国内的软、 硬环境,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大批留学人员都将回国创业。或许,这方面的做法可 以效仿台湾,台湾的“新竹”技术开发区就主要是依靠留学海外的人员发展起来的。
三、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措施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制度重于技术》中曾这样说:“如果我们热心发展我国的高科技 产业,就首先应当热心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经 济和社会制度。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强大动力。 ”因此,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制度建设,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承认技术对价值的索取权,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创业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存在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技术研究集中在科研机构与高校, 而企业的科研投入很低,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是大量科研成果因缺乏资金不 能 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是企业得不到急需的实用技术。为解决这个难题,应精 简由政府直接控制的科研机构,使这些机构集中于基础科学研究,而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 方式鼓励企业的研究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允许技术入股,承认人力资本对价值 的索取权,使技术人员成为企业股东,通过这种方式促使科研人员关心科研成果的运用价值 和市场前景,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现象。
2.解决风险投资的有关问题,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
风险资本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期起着重要作用。世界许多著名的高技术企业都是在风险 资本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如英特尔、康柏、惠普、雅虎等。但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还有 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风险投资的主体是私人资本而不是政府投资。风险投资高风险、高回报 的特点决定了其投资主体是只能是私人资本,因为,政府投资无法建立足够的激励促使基金 管理人象关心自己的财产一样关心风险资本的使用,无法识别真正的投资风险与管理人的道 德风险,因此,政府不能充当风险投资的投资主体,但是,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鼓励其他 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如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台湾在1983年颁布了“风险资本条例”,对投 资于高技术的投资亏损进行补贴,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以少量资金带动了风 险投资业的发展。
其次,制订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硅谷的风险资本组织形式一般采取有限合 伙制,对基金管理人而言,为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但对其他投资者,如银行、投资基 金、保险基金,是有限责任公司,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但是,根据我国《公司法》 规定,目前,我国还不允许设有限合伙制企业,因此,应该设立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 根据国际经验修改某些不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规定,建立有利于吸引私人资金投入的法律制 度。
第三,建立风险资本的退出通道。风险资本的退出一般有上市、股权以满足上市条件,“ 二板市场”却还未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不规范,股票回购也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国《 公司法》明确规定禁止企业回购本企业的股票,除非为了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与持有 本公司股票的其他企业合并时除外),从而使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受到阻碍,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风险资本高额回报的实现,影响了中国风险资本的发展。因此,应尽快建立“二板市场 ”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资本的退出创造条件。
3.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出国人员回国创业
中国有大量优秀的人才在国外,如果这部分人能回国创业,不仅能带回技术,还能带回管 理、资金及世界先进技术的联系。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为他们创造良好 的创业环境,吸引他们回国创业:
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中国目前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 了人才的流动,政府应该为人才流动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允许人才在地区、行业、企业间 的自由流动。同时,建立有利于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观念,例如,硅谷的职业观是忠于职 业而不是忠于公司,跳槽成为普遍现象,人才在公司之间的流动带动了技术的流动。
建立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氛围。培养国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论资排 辈的体制和僵硬的思维习惯;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如在硅谷,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 “It’s OK to fail.”。
为高新技术的建立、成长创造条件。放宽对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的限制,简化注册登记 手续;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或为其提供无息、贴息贷款;通过政府采购,拉动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税收优惠,目前,中国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根 据 税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 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税收优惠期还可以适当延长,优惠税率适当降 低,并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大,原材料投入少,可抵扣的进项税少,增值税相对 较高,因此,在增值税方面也可以提供一定的优惠措施。
四、结论
必须明确,主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是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是从动态利 益的角度出发,选择更具成长性的战略产业,给予较多的政策倾斜。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 我国已经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已经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因此,不必在政策上给予特 别支持。
因此,从长远利益而言,中国应紧跟当今技术发展的大潮,看准市场前景,将高新技术产 业的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使中国经济尽 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