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要: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它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更是《文赋》讨论的重点问题。“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由陆机关于文思初起的状态描述可知,当自然环境与内在情感进入一种遥相呼应的状态,然后产生碰撞,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召唤力,内心深处交织的情绪犹如等待爆发的休眠火山一样喷涌而出。
关键词:文思初起 感时伤逝 审美情怀
此词写于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到夫妻屏居青州期间,这段时间他们居住在汴京。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人生难免别离,特别是暂时的离别。这次,他们分隔两地。时间虽然短暂,但依旧激起了李清照的缱绻离情,于是提笔写词,以寄托自己的思念,表达爱恋之情。此词充分体现了陆机《文赋》“物感”说理论所揭示的创作初期作者对外界感知关照的情形,充分地体现了人感于物,物动人心的文思初起状态。
词中开篇“帝里春晚”便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一个柳絮纷飞,春暖花开,一片祥和的京城,然后又写“重门深院”,说一个朱门重重的深宅大院,寂寞幽邃,突然打破了刚刚的铺垫的氛围。这种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无疑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这家庭院主人是谁呢?这里又将会有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作者用“帝里”起笔,落墨于一个“深院”,通过这种由大及小的写作手法,引出了下文。“重”、“深”两字更是烘托出了作者孤处的气氛。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承写环境。庭院里台阶上又长满了青苔,而主人因为心事重重无心清理。恰好此时天空一行鸿雁飞过,不禁又勾起了女主人对丈夫的思念,没有心上人的音讯,雁书无凭。这里的“暮”字点出了具体的时间。作者的笔锋,由地面转向天空,由下及上。“草”、“雁”并非一般的景语,隐含思念离别的心上人之意。如温庭筠《杨柳枝词》:“系得王孙归思切,不关春草绿萋萋”,柳永《迷神引》中“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断云远”,其中的“草”,皆为表示思归念远之意。《汉书·苏武传》中苏武通过鸿雁传书,回归汉朝。于是也就有了用“鸿雁”比喻书信或者音讯,以寄托亲友的思念之情。本词中“雁断”,让女主人哀叹的大雁过尽,却不知大雁能否把自己思念之苦传给心上人呢?作者选材精准,恰到好处用“草”、“雁”两种最能寄寓相思之情且富有内涵的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愫。此景牵出的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现状的写照。
词的上阙里面的意象和景象,都是作者在以眼中之景抒心中之情。作者感知万物,从而思绪纷纷,感慨万千,“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外物的变化触发了李清照的悲伤之情,也因她前后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让她文思涌动,援笔成文。可见李清照创作的动机来源于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在这种“春晚”“深院”“暮天”“雁断”的特定情境下触发的。四时的变迁、光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令李清照感时叹逝,这些变化都触发了她的悲伤之情。不管是自觉还是直觉,她已意识到审美的冲动首先来自感性心灵与感性对象的碰撞中,感情的波澜激荡着审美主体,逼迫着审美主体,使他们不得不援笔宣文。
“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正是李重元词“楼高欲断魂”之韵意。依全词看,“草绿”两句是思念赵明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 “楼上”两句则是想念的程度。由景入情、由物及人。虽然离恨绵绵,可是雁迹已断,只是这深情的思念向谁诉说呢?“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女主人遥望天际,黯然神伤。于是借景抒情,感慨东流逝水,时光如梭,独倚栏杆,遥念心上人,虽然无用,亦是长夜难捱。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承上启下,女主人认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多情而招致一己烦恼和痛苦。此中言外之意,即自己的离情愁绪是因为自己太深情了的缘故,“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表现出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情爱笃深。寒食节日虽不甚隆重,但它仍然撩拨起女主人的愁绪,“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道不尽的是相思意,说不完的是相思苦。一个“又”字不仅抒写李清照渴望与亲人共度佳节的愿望,同时也描绘出此刻她愁重难载,悲不胜收,唯有泪涌的叹息。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女主人站在楼上凝望,那竖立着秋千的街道静悄悄,秋千无人荡,巷陌无人行,一片寂静。人们都已经入睡。天上明月初斜,地上对影成双,凄清的月光洒下来照映着洁白的梨花,就象梨花浸在水里一般,此与自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笔法相同,只是写景,并未说情,而它的效果,都是赋情于景,用景表情,情景交融。秋千,小巷,梨花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这些景物在同一时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皎月初斜”四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使静物也显示着动态。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月下梨花,却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就如同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曾是惊鸿照影来,暮鼓晨钟两相伴。后来千山暮雪尽,曲终人散梦一场。西北望长安,那时花开正好,锦绣未央;云去风随远,今夕落英纷繁,形只影单。作者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无限遐想,无穷回味。
刘勰提出的“情以物兴”,乃是内蕴的感情因外物而引起,这使外物之形相通内心之情,他还提出了“物以情观”,乃通过自己的情感观物,物亦蒙上观者之感情,使物因而感情化,以进入于作者的性情之中,再由性情转之外物,就是将作者的情感、情性客观化、对象化,这就是感情的移入。作者不是无动于衷的欣赏事物,也不是被动的产生情感反应,“情往似赠”,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去观赏事物,同时,景物引发人的感情活动,即景物融进了人的感情,情感只借景物来抒发。但是,这里所提的景物必须是真实地景物,作者创造出的必须是具体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从诗人感物生情到穷情写物,自始至终要在具体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中进行。而李清照的这首词,恰恰是由真实的景物和事情自然阐发而来,使我们读者也能从作者的情感和神思中正确揣摩作者眼中真实的事物,不经意间成就了情景交融,登峰造极之作,使人身临其境。
“物”能使情感走向更开阔、更生动、更具活力,从“物”中见出审美意义和文化意义,使作者的情感不但不会枯竭,而且能达到言有尽而情无限的境界,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意境。此词以景开头,以景结尾。构思缜密工巧,愁浓语淡,画面隽雅,情景悠然,抒写从大自然里体验到的内心感悟和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诗品/钟嵘.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
[2]《文心雕龙》译注/(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
作者简介:李静茹(1993年6月—),女,汉族,青海平安人,研究生在读,重庆工商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
论文作者:李静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