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结,沉默的孩子也能勇敢地表达_喷泉公司论文

打开心结,沉默的孩子也能勇敢地表达_喷泉公司论文

打开心结,沉默小孩儿也能勇敢表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能论文,小孩儿论文,心结论文,勇敢论文,沉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里接待国外来的交流生时,听那些乳臭未干的美国黄毛小子和丫头大言不惭地说,“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我的看法……”,心里总有些不以为然。上一回我去原来任教的中学做了一次即兴演讲,演讲完后,学生处的老师请听众提问,刚才还笑声不断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的孩子眼睛都朝下看,没有一个人与我眼神交接,勇敢举手。面对静默的听众,我心里不免发沉——那些沉默的孩子,小的才13岁,大的也不过17岁呀!啥时候沾染上了这种城府和世故的呢?他们的青春活力、他们得天独厚的少年叛逆都哪里去了?没错,少年的即兴提问当然可能“不知天高地厚”、“漏洞百出”、“大言不惭”,这里面的冲劲和激情,就像这个年纪大多数孩子都会长的青春痘一样,“痘”是与青春同在,与美丽同在的。没有了“痘”,皱纹就该出现了。就像要求他们表达时面面俱到一样,会令他们变得畏首畏尾、老气横秋、讷口讷舌,最终将使这些孩子在升学、就业时,极有可能在面试这一关垮下来。身为家长,你是否也在为这一点感到忧心呢?

来看我们应当怎样帮孩子打开心结,扭转运一局面吧。

想让孩子自由表达观点,就别拆孩子的台(于邺,男,37岁,淘宝网店店主)

我姐上次来,抱怨13岁的儿子自打上了中学,就成了没嘴葫芦。上次校园开放日,我姐和一帮家长旁听了他们的一节班会课,主题是“畅想我未来的职业”,发言的同学有五六位,有想当珠宝设计师的,有想在淘宝网上开店的,也有想当游戏设计员的,还有的想加入腾讯发展QQ事业……他们对未来职业的愿想极富时代特色,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几位活跃分子一讲完,下面就没人接茬了,主持的同学再三动员无果,只好点名。第一个点的就是我外甥,他一站起来就红头胀脸,憋了半天,一扭头说:“我对未来没有想法。”我姐坐在后面可难堪了。一出校门,她就哑着嗓子问儿子:“纯粹想给人难堪是不?”当儿子的脖子一拧:“说了真话,总会被抢白讥笑一顿,不如不说……你们平时总把我当笑柄,要是这会儿还成了同学的笑柄,我干脆找个地缝钻进去得了!”

回想起自己是如何对待儿子对未来的奇思妙想的,我姐不吱声了。也是,儿子小时是有过“伟大理想”的,但他一说将来想当医生,当妈的就挖苦他说:“你这么粗心,一定会把纱布落在病人肚子里。”后来,他又说想当飞行员,爸爸却鼻子一哼,说:“就你?准得把飞机开到沟里去。”所以,他对未来不敢有想法了。其实,他并没有什么太不切实际的理想,最难的也只是像高枝上的桃子,搭个梯子就可以摘到。可是当父母的并没有积极为他找梯子,而是指着桃子说:“你到不了那儿,你不配得到那个……”多么令人伤心的“拆台”式教育啊!在这种“你不行”、“你不配”的暗示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指望他拥有充分的自信和表达欲望,侃侃而谈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争取必要的机会呢?

所以,奉劝天下的“严父严母”们,当孩子在你面前说出他对未来的畅想时,无论这个理想与他现在的能力有多大的落差,都不要一瓢凉水浇上去——假如你还想激发孩子正向的潜能的话。

插嘴是一种即兴发言,对孩子学会有条不紊的表达很有利(张爽,女,42岁,大学教师)

我曾经去美国交流一年,房东太太有在中国工作的经历,她曾经问了我一个问题:“张,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会经常对孩子大吼一声:大人说话小孩儿不要插嘴?”房东太太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大儿子经常在她和孩子爸爸或朋友商量事情的时候插嘴说:“嘿,请原谅!我有个问题。”大人会马上停下来听他提问,解答他的疑问。最后,不管他的设想有多么幼稚,都会使尽一切办法表扬他小脑瓜里冒出来的出人意料:“表达得很清楚!你能看到别人忽略的东西,真了不起……不过,下次别说得太快好吗?别紧张,可以把你的想法分成一二三点……”房东太太认为,不容插嘴的“家规”实在要不得,因为它的潜台词是:“小孩子的事情哪有大人的重要!”“小孩子只有顺从的份儿!”殊不知,孩子们经常是在插嘴这种即兴发言的锻炼过程中,建立了思维和表达的同步配合。我们经常见到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时,手心冒汗、语无伦次的“内秀”孩子,想必多半是在“小孩儿不要插嘴”的家庭中长大的。他们不是肚里缺货,只是缺少锻炼,以致不能享受“思考与言语同步流淌的快意”。

我们中国的家长,一方面说孩子是“没嘴葫芦”、“以后走上社会不晓得怎样吃亏呢”,一方面却不给孩子插话的机会,觉得孩子打断大人的谈话并提出异议,特让大人没面子。我不晓得这种虚荣心有何用处,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他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想和大人一起分享他的经验和看法,这是大大的好事啊。我们应先鼓励他和大人进行“观点碰撞”,鼓励他在争辩中开阔思维,找出令人信服的论点,这比什么都重要。刚开始,他的想法可能要过一两分钟才能转化成语言,这会增加他的紧张感,但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滞后会缩短为30秒、15秒,孩子的紧张度大大降低,表达欲也会被大大激发出来。等他长大一点儿,再教会他观察和掌握“更让人舒服”的插话时机就可以了。

普通孩子就没有发言权?别让孩子觉得侃侃而谈是“天才的特权”(郭茹匀,女,39岁,中学教师)

我当了17年班主任,有一个现象让我很心酸:无论在哪个场合,班会、演讲、讨论课,都只有五六个学生是活跃分子,能制造气氛,敢亮出观点;久而久之,一提出问题,所有的孩子都指望他们,都齐刷刷催“圈内人”起来发言。有一次,我见“圈外”一位男生欲言又止,就问他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他站起来,连连摆手,说:“老师,你饶了我吧!”放学后我与他私下交流,他说,他妈妈经常跟他灌输“枪打出头鸟”的观点,说要是你是天才型小鸟还好,枪打过来你躲得利落;你若是一只小笨鸟,只能白挨“枪子儿”,给人家当“绿叶”奚落。他妈妈认为:发表观点是天才小孩儿的事。身为普通小孩儿,遇事垂下头去,说“我没意见!我赞同你们大家的意见”是最省力的。你看,大人的面子观多么害人啊,总是怕得罪人,怕被更聪明的孩子取笑,致使普通孩子更加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最后剥夺了“孩子之见”的发言权。

其实呢,我们的孩子不可能都是天才,讲话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漏洞。但家长如果因为他不是天才,就剥夺了他的表达欲,让他丢失了自我,很可能会让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找回那个自信满满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杯具”(悲剧)。为什么要认为孩子在人前侃侃而谈是“天才特权”?“天才”并不等于“成功”,看看你周围,许多成功人士并不是天才,他们只是抓住了应有的锻炼机会,被充分调动了潜能,亮出了聚集人气的领袖潜能。这一点,但愿我们的家长能尽早看到。

想让孩子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师长们的气量很重要(陈静阳,女,41岁,记者)

要是没有民主的氛围,孩子怎么愿开口说话,又怎么敢开口说话?要是提个小意见也担心有小鞋穿,那就会鸦雀无声了。这一点,我很钦佩女儿学校老师的胸怀。

话说这个学期一开学,女儿要在全年级做一个主题演讲,她写完英文演讲稿后念给我听,我听了直摇头。稿子大意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8月28日访问我校,大家看到校园里有什么变化没有?喷泉池被很好地疏通了,喷泉又喷出了漂亮的水柱。我记得上一次喷泉开放还是在三年前,为了迎接外交部长李肇星。我想问一个问题:谁是校园的主人,是难得来的贵客,还是身处其中的老师和同学?大家都知道喷泉能柔和紧张严肃的校园环境,安抚人的心理,那为何不经常开放呢?早上,看到迎宾喷泉,睡眠不足的我们会精神一振;下午放学时,喷泉随音乐开放,师生们劳累了一天也会觉得欣慰;就算开启喷泉需要成本,不方便天天开,那至少应当在开学日、教师节、迎新会、考试季开放……学校既已花钱造了喷泉池,就要发挥它的效益,让师生们获得更好的环境,而不是摆摆样子,专等着欢迎三年一遇的贵客……

这种稿子,还要在全年级公开演讲,真不知天高地厚,这不是找挨批吗?一个晚上,我极力陈述这个稿子会给校领导和班主任带来怎样的难堪,“不但学校,很多公司大楼前的喷泉也是有贵客来才开放。大人们都习以为常了,你一个女孩子,这么愤青干嘛?”女儿像不认识我似的盯着我说:“都像您这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咱们的权益啥时能得到维护?学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请求改进一下,不是大家都受益吗?喷泉老不喷,都成养蚊子的臭水池了,疏通一次花的钱开半年的喷泉都够了。”说完,她抓起稿子就去了学校。等女儿回来,吃晚饭时我小心翼翼地问她:“你……没闯祸吧?”女儿笑道:“你也太小看学校老师的肚量了!我一讲完,掌声雷动。主持演讲的副校长承诺,喷泉怎么开放,三天之内会给大家答复。”

9月6日,非年非节的星期一,我路过女儿的学校,看到喷泉果然喷出了乳白色的水雾。这个黄毛丫头还真办成事了!由此,我感悟到:“孩子之见”也很可贵。他们有创见就提,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做事,而不必像四平八稳的大人一样过于城府,反而更易于成功。

孩子越大越不善表达?读懂青春期心理就能找到让其自信开口的契机(刘钢,男,43岁,研究员)

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越大越不爱开口表达,小学的孩子发言最踊跃,初中次之,到了高中就几乎无人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见解了。

有的孩子认为沉默就是个性和酷,这个时期他们又处于自尊心极为敏感的时期,惟恐说错话,遭到嘲笑和批评,更担心被同学奚落为“爱逞能”。青春期的孩子其实是矛盾和孤独的,他们的内心往往需要经历逆反与服从、“真能”与逞能、自卑与自信、孤独与依赖等内心矛盾的煎熬,最后才能在调整中找到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认为沉默更安全。也有些孩子有过强烈的表达欲望,但由于知识结构欠缺、思路缺乏条理、话说不到点子上,以至辞不达意、别人不爱听,这也会直接打击他的表达欲望,不愿开口。其实,我们当父母的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有关表达的常识,让孩子逐步明白完美的表达是基于深入思考之上的,要引导孩子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建立一个“正向心理循环”。这样,孩子才能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想、敢说、敢做,从而越有机会获得认可。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肯说话,是需要“多锻炼”,于是人越多,越觉得孩子露脸的机会来了,催着,逼着孩子上台去发言,可孩子就是不敢,结果家长气急败坏,孩子委屈难过,自信心遭受双重打击,反而适得其反,更加遭糕。家长应耐心替孩子营造一个“适度压力环境”,先鼓励他在三四个人的小组里表达观点;再扩展到十三四人的大组里自由发言,再适应面对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听众的压力环境。这样逐渐扩大孩子的承压阈,使他从青春期自我封闭的环境里走出来,他就会变得超级自信。

教育建议

孩子不肯发言、不肯表达意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无言可发,因为没有独到的见解或不明白应该如何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二是不敢发言,对自己的长相、语言表达、发言内容不自信,怕说错了丢脸,怕受挫被打击,怕被人瞧不起,而不愿意抛头露面成为笑柄。三是说不出来,他们对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重点在哪里、讲多少内容、怎么结束、有人提问怎么办、没人听怎么办等问题心中无数。

因此,要让孩子畅所欲言,必须解决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让他有话可说。这是对孩子的知识储备、思考能力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读书多,肚里有“存货”,并对各种事情有独立的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他是不是就言之有物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常有意识地与孩子就不同的看法争辩一番,这对孩子形成发散式思维很有好处。

第二,让他有话敢说。这是考验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度。有的孩子性格腼腆,口头表达能力上有所欠缺,一紧张就会语无伦次,但笔头并不弱。家长一开始可以鼓励他先写下来,然后背出来,再一步步加上表情、手势和与听众的眼神交流等公开发言所需要的手段,就不愁培养出敢说敢做的才子了。

标签:;  

打开心结,沉默的孩子也能勇敢地表达_喷泉公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