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绿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1)04-0018-03
一
从世界经济新格局看,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起飞,在诸多领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激烈的竞争对手,为了摆脱竞争,某些发达国家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浪潮,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所谓“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Envirommental Trade Barrier),它是指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绿色壁垒产生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通过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其后,“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流行。
(一)“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观点。(1)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应减少和消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推动环保及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大。(2)在遵循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为了维护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口。(3)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其计算标准应为国际标准。(4)为使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对企业进行“环境补贴”。(5)推行地区经济主义能使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在当地直接体现出来,有效控制污染的转移与扩散,这有利于增加人们对环保措施的支持。
(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所设置的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前不久,美国就以环保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与维护公民身体健康为由,凡是不符合以上规定要求的外国产品均课以绿色关税(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
绿色壁垒的设置在具体做法上各国虽有不同,但从生产、包装贮运到使用的全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环境限制,按产品形成及运动的不同阶段,其内容包括:(1)有关生产方法、加工过程的限制措施。目前已有不少国家意识到,仅靠对产品本身污染的“末端”控制已不适应实际需要,于是纷纷制定了有关产品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必须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PPM(Processing & Product Metnod)标准。在乌拉圭回合签订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中,对PPM的境外实施作出了突破性的规定,即如果这种PPM标准影响产品功能,进口国有权限制不符合本国PPM标准的产品进口。(2)有关包装贮运的环境限制措施。这是指对包装物的成分、可再装性、环境标志图案以及运输中有关危险品不得靠岸甚至不得运输等方面的规定。(3)有关产品成分、性能及使用的限制性措施。这方面的限制涉及面较广,包括的内容也多,而且经常变化。例如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要求进口花生中黄曲霉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0%;法国禁止含有红霉素的糖果进口,等等。
(三)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1)从表现内容看具有合理性;(2)制定形式上看具有合法性;(3)从保护对象上看具有广泛性;(4)从保护方式上看具有隐蔽性;(5)从实施效果上看具有歧视性。这些特点极有利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已成为最重要的壁垒之一;从发展趋势来看,无疑将是未来贸易保护主义的主题。
二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这样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发达国家的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因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常常被拒之于发达国家国门之外。这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国际环保标准是极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较落后,环保水平还比较低,致使我国许多产品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到冲击。例如,在我国的瓷器出口中,经常发生金边和蓝边瓷器退货事件,据称是因金边材料中含汞量超标,蓝边材料中含铅过高,危害健康;我国的一些食品因质量问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量和其他有害物质超标而面临出口危机;我国的冰箱、空调等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使用氟利昂制冷剂,违反了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到出口限制;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国实行环境标志而受到冲击;1998年,我国输美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而受到限制,随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对我国木质包装进行限制,等等。我国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过程和方法、包装贮运、组成成分及性能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环保的因素所造成的贸易国禁止进口、退货和索赔的案例非常之多。这些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正常的出口贸易,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效益,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全面抢占广阔的国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打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为此,我国需要全面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实施国民经济的“绿色”战略。
(一)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培育绿色经济行为。打破绿色壁垒,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并非只是一件涉及企业及有关部门的事情,它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与在世界市场中所占份额、改善我国国际贸易环境的大事,它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为此,(1)需要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以使国民树立起绿色经济意识与绿色经济预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从事伦理投资。(2)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国民。实现我国经济的“绿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可以利用我国新兴的彩票市场,通过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彩票,筹集“绿化”资金。(3)为保护“绿化”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为此,应该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排污者和破坏生态环境者得不偿失,加大其外部不经济性运作的成本。这包括经济成本、违法成本及刑罚成本,充分体现法律的刚性约束。通过严格的执法,使企业生产经营者确立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必受到处罚的因果联系,最终形成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高的预期成本。
(二)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1)建立各级绿色组织,实施绿色管理。从全球来看,绿色组织始建于70年代的英国,此后在世界各地逐步普及。我国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于1994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因此,我国可以绿色食品为突破口,在绿色食品业初具规模后,成立综合性的绿色产品管理组织,即可以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下面专设一个绿色产业发展司,统管全国绿色产业的规划与布局,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指导、监管,使其发展有序、迅速推广;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组织。(2)建立绿色产业基金。通过政府财政划拨一部分资金以及企业排污费的收取,包括前面提到的发行“绿化”彩票所筹资金,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对绿色产业企业的绿色产品开发进行直接投资,或用投资控股的方式,对那些和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积极渗入,调控它们的生产经营方式,促使其走科技进步(采用绿色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予以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主权。(4)实施生态工程。在绿色产业的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区域实施综合治理,做到“源头控制、流域治理、小区优化”,关、停、并、转一些污染企业,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收取排污费,督促业主不排污或少排污;按照“植被最大化”原则,多栽树种草,增大植被的覆盖率,为绿色产品的生产乃至加工、贮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一种农业模式。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基本理论观点上认为,农业生产活动是生态圈中生态运动的一个有机过程,是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因而运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不仅必要而且可行。(2)在历史继承方面,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和工业化农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成果,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农业产出低和工业化农业高消耗、高污染的缺点。(3)在技术设计思想上,强调运用生态学理论指导设计农业生态系统。(4)在产业结构上,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农业结构。(5)在效益问题上,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6)在发展问题上,主张通过生态农业推动农村社会的持续全面发展。总之,生态农业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有效、持续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以积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态农业应是我国发展绿色食品的主要力量,应该大力发展。
(四)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所谓生态工业,是指合理地、充分地、节约地利用资源,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工业模式,是一种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这种模式与传统模式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力求把工业生产过程纳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工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和程度的基本标志,实现工业发展的生态化。它体现的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工业应是我国发展绿色产品的有生力量。
(五)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制度。(1)进行绿色认证。1995年4月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检查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欧盟也随后启动了名为ISO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就不予市场准入。ISO14000是国际性的标准,适用于一切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它所要实行的是以预防为主的办法,它要求企业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通过采取无污染和只造成轻微污染的工艺,即所谓的“清洁工艺”,达到杜绝环境污染的目的。如果寿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评定,改善环境影响和减少环境负荷,这个企业便可称谓“绿色企业”,应授予相应标志,所生产的产品无疑也是“绿色产品”,也应获得某种标志。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表明该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效果是良好的,也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2)采用绿色标志。它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以表明该产品不但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均无损害。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保标志”等。美国也规定,从1995年6月1日起,凡是出口到美国的鱼类及其制品,都必须贴上有美方证明的来自未污染水域的标签。目前,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要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必须在申请和审查合格并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以后方可进行。为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取得进口国的绿色标志。为了消除各国在环境标志上的不同取舍,保障环境管理系统的一致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出台ISO14020标准,制定国际统一的绿色标志。无论如何,这都将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绿色壁垒。为企业取得国际统一的“绿色通行证”创造条件应是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策略。要打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实施经济的“绿化”战略,除了宏观政策的支持与中观层面的努力外,还要立足于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活动。为此,需要出口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所谓绿色营销就是企业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目的不仅是满足国际市场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需求,而且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同时企业也将获得不间断的利润,使跨国经营可持续发展下去。企业的国际绿色营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搜集国际市场“绿色信息”。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国际绿色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相关的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国际绿色市场。绿色信息包括:绿色消费信息、绿色资源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生产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文化信息和绿色竞争信息。(2)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是绿色营销的基础,也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关键。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进行绿色设计。应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二是实施绿色生产。应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其关键是要保持产品的清洁与卫生,不危害人体健康。三是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要取得国际环境标志。突出企业产品鲜明的特色或个性,扩大国际知名度,创造绿色品牌。四是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绿色包装制度的要求,采取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3)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产品在其开发的过程中,增加了企业的原料、技术、“三废”处理等方面的成本,加之绿色包装、绿色促销等活动的费用,绿色产品的定价一般比同类非绿色产品的定价要高一些。至于绿色产品的具体价位,企业还要根据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定。(4)建立国际绿色渠道。为了使绿色产品顺利送达国外消费者手中,并且防止仿冒,企业要沟通、建立可靠、畅通的国际绿色分销渠道。选择有信誉的批发商、零售商,设立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开展生态商业销售活动。(5)开展国际绿色促销。出口企业要利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及公共关系这些促销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在促销中,企业尤其应注意尊重销售地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的生活习俗,避免违反社会禁忌。
收稿日期:2001-01-31
标签:绿色壁垒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保标准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三农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