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事评论的生命力论文

论时事评论的生命力论文

论时事评论的生命力

邵沛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热点选择的先天优势

在新闻评论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对这样一种情况:热点的有效期只有一周时间,与此相对的评论文章也只有相同的生命长度。一旦热点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关的评论也很难再吸引人们长久的注意力。但是,我始终认为,会与热点一同消逝的新闻评论只是最平庸的一类。任何一篇针对性的评论,如果不能给出超越事件本身,结构性和社会性的认识,无论它对热点做了多么鞭辟入里的解读,都是平庸和短暂的。一篇真正有生命感的评论,它本身关注的视角、提出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措施都具有超越时事、甚至时代的价值。正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未尝不是针对时事提出的强国之道,但一百年过去后的今天,青年的培养仍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新闻评论并不是新闻的附属品,它有所有文章一样的追求,那就是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标,第一点就要做到时事评论超越时事。

时事评论自然是针对热点性的时事而发,但也绝不要把时事只理解为动态化的热点消息。一些消弭不掉的结构性现象,科技与人、现代性(资本、工业、信息监督、集权与暴力)则是这个时代永恒的话题。动态新闻的出现自然有偶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静态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

要跳出循环的怪圈,“苏联人”首先要“学习不再依靠伟大思想活下去”。但这是非常困难的。“二手时间”的出现恰恰显现出“苏联人”对旧价值无法自控的依赖和新价值重建的艰难。

网络时代从来不缺少热点,但绝大多数的热点对公众来说,只停留在感知层面。政策法规、自然灾害、娱乐八卦,都有成为热点的天然属性。对于感知类的热点,公众很难倾注持久的情绪与精力,或者说,此类新闻信息本身很难调动出公众的极端化的情绪宣泄与表达欲望。举例来说,政治场域的党的十九大、自然灾害范畴的台风地震、娱乐花边的恋情还是分手,曾经一度是所有人口中的热点话题。因此,在讨论网络热点之前,我们需要将感知化热点和情绪化热点做一个厘清。我们无法以要求感知化热点的方式来要求情绪化热点的相关媒体报道,毕竟,公众对这两类新闻的兴趣点就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情绪化热点来说,极端、切身,且符合一段时期内的社会焦虑,只有这样的热点才能脱颖而出,在蓬勃的情绪中不断发酵,由热点发展成为热潮式的情绪狂欢与暴动。

将机器人抽象成一系列的连杆和关节,我们对各个杆件建立一个参考坐标系,从基座开始到第一关节,再到第二关节,通过矩阵变换都能得到每两个相邻关节的变换矩阵,最后将得到的所有变换矩阵进行结合即可得到总的变换矩阵。这个总的变换矩阵就是用D-H参数法表示的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事实本体是什么?无从得知,也无由评判,但公众对既有事实的反应,是可以切实观察到的,无论是身边人对于此事件的评论,还是网上众多的网友发帖与评论,都是支撑你在一个更高维度完成评论观察的基础。

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及可协调化的特性,进行多专业碰撞检查、净高控制检查和精确预留预埋的位置,可大大减少返工,加快工程建设速度,节约施工成本。

二、新闻评论的四个观察维度

(一)对事实的观察

事实观察对于事实本身的准确和清晰程度有着较高标准的要求,很多情况下,事实本身是模糊不清的。无论选择事实中的哪一方,都很难做出客观观察和评判。首先,事实不清下你对事件本身的任何评论与判断都是没有根据的;其次,在密集的报道环境下你很难再有新的视角与观点。这种情况下,我们观察的视角就可以从事实本身抽离出来,转而观察公众对于既有事实的反应。

对事实的观察,要求你设身处地进入事件本身,以不同立场、不同主体的身份来观察,尽可能还原一个均衡客观的事实。与绝大多数选边站式的报道不同,事实观察需要综合考虑到每一边的声音,最后呈现的评论文章是基于多边立场的创作,而不是为某方利益的发声。

(二)对于公众现象的观察

事实本身不仅是所有新闻事件的基础,更是在此之上进行评论创作的基础。评论者如果对事实本身的基本要素都尚不明晰,就妄加揣测和评判,这样评论自然是极不负责任的。事实观察的时事评论的最基本要求,但绝不是唯一要求。成为热点事件的事实本身就不是单一化的,同一事实中,可能有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几方。以任何一方的视角进行观察,你所看到的都是事实,但仅限于一部分,绝不代表事实的全貌。

在热点本身有讨论价值的基础上,视角则很大程度决定了一篇评论文章的生命。以下提供四个观察的维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延展文章的生命力。

回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这几年,情绪化热点的出现个个都可以作为我国网络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们的出现,绝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个性化因素,而是迎合了大环境的情绪化思潮。因此,在新闻评论的创作之初,热点本身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应评论的生命力。

(三)对于潜藏社会问题的观察

一个个热点出现又消弭于无声,新闻评论浮于表象的结果就是和热点一样被时代淘汰。因此,必须明确,任何热点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和偶然的,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热点,不只是事实本身的某种个性,更是契合了某种结构性问题和社会性思潮。公众和社会处在对一问题长期的焦虑中,相应的热点事实才会引发关注的热潮和讨论的意愿。

观察热点事件时,局限于事件本身是不够的,进一步发掘热点背后的社会问题是增加文章生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诸如: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滋生出这样的问题?其他社会文化场域下,是否还会产生相同的看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这个观察维度中必须要考虑的。

(四)对于历史的纵深感回溯与总结

空间维度上,评论观察可以从热点扩展到社会整体、从表象肌理深入到深层问题;同样,时间维度也是增强评论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今天的热点,很多情况下并不新鲜,或许在昨天、在上周、上个月还是去年,都有相似事件的报道。相似的事件、同样的公众,社会的反应有无区别?这是一种带入时间维度的重要观察方法。

再从公众到事件,几年前同类型的热点,和今天的热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在这种历史感和纵深感的观察视角下,将没有孤立和偶然的热点,在此之上建立的评论文章也将不再是短暂的,它必然考虑到了一段时间整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历史给了热点事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同样给了新闻评论长久的保鲜期和生命力。

风速和森林火险等级呈正相关关系,风速增大,可加快可燃物含水量的蒸发速度,增强火势蔓延,对应的火险等级升高。反之,可燃物可燃性降低,对应的火险等级降低[7]。在祁连山东端青海云杉林中,风速小于1.3级,一般不易引发森林火灾,风速大于5.5级,则较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作者简介 :邵沛(1997.7-),男,甘肃会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准研一(已保研本校)。研究方向:乡村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

标签:;  ;  ;  

论时事评论的生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