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工党执政方式对英国政党政治的影响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工党论文,政党论文,启示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08)04-0023-08
1997年5月英国工党上台执政以来,对内对外强力推行执政主张,取得了执政以来经济稳定且持续增长等显著政绩,并于2005年5月5日举行的全国大选中,第三次击败了保守党,实现三连任。英国现任执政党工党以相互竞争等执政方式,对英国政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后工业社会西方主流政党执政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而为我党进一步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当代英国工党的主要执政方式
(一)处理党际关系:相互竞争
英国工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历史形成的,也不是法定不变而永掌政权的,而是要通过五年一次的全国大选进行竞争而获得执政地位。大选是首先检验包括工党在内的执政党处理同在野党如保守党之间党际关系的重要关口和时机。处理得当,可以增加选民支持,多得选票;处理失当,失去其他政党的支持,可能丧失大选获胜的机会。英国虽然是典型的以惯例来规范政党参与选举的国家,但政党的活动包括五年一届的全国大选竞争,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渗透到政治运作的诸多环节。特别是大选年,政党间的竞争在民主、平等、合法和合理的过程中进行和平地、符合程序地竞争。然而,既然是竞争,肯定有胜利者,有失败者。因而大选惊心动魄,充满悬念。例如,2005年5月的英国大选,从1月份开始,在英国各地街头以及全国的一些城市,都可以看到工党、保守党相互攻击的各种创意的广告牌,还有各党派在社区、大学举行的规模不等的宣传会议。在2005年4月竞选活动序幕拉开的第一周,英国的三大政党——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更是迫不及待地发力较劲,陆续公布了他们的竞选纲领。工党为了鼓励更多的选民到投票站投上自己慎重的一票,选举委员会煞费苦心,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竖起了两块三米多高的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5月5日投票”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其目的是提醒、鼓励选民投工党的票。工党一旦取得执政地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在处理同保守党、自民党和其他小党党际关系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手法:一是为排挤竞争对手,抓住对手弱点竭力丑化和孤立对方。二是拉拢、分化、瓦解对手。三是与对手讨价还价。一旦发现对手的主张、见解对自己有利,则抛却政见分歧加以吸收。
(二)处理党政关系:党政合一
处理党政关系的执政方式,是一个执政党执掌政权、主导公共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执政方式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志。从英国惯例来看,无论哪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接管政治权力,掌握中央行政大权,承担起内政外交的领导职责。这样面临的问题是必须一党单独组阁,迅速组建政府并和政府打交道。执政党党团与党的领袖及首相三位一体,党政兼职,既有立法权又有行政权,还拥有党内实权。[1](P595) 英国工党自1997年执政以来,也按照上述惯例组建政府,控制内阁。就控制内阁而言,英国工党政府实行内阁制。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由议会的多数党领袖组成,是英国国家政策的制定机关,是整个国家政权的枢纽。工党要顺利执政,首先要控制内阁,内阁成员的人选全部来自工党。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政府由全体大臣,国务大臣、各部政务次官、执政党的督导员和王室官员等组成,所有这些都称国务员。而内阁只是国务员中的一部分,除首相外,一般由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财政大臣、大法官、枢密大臣等组成。内阁成员既是政府的行政官,又是议会立法的成员。首相既是党的领袖,也是内阁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英国政府体制中执政党、立法和行政相结合的体现者。这样,执政的工党既控制议会,又支配着内阁政府。再加上首相作为工党的领袖控制着本党以及督导员控制着两院本党议员,一般情况下能保证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一致性。另外,由于大法官、最高上诉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员也是由首相向女王推荐并任命的,因而事实上首相也控制着司法权。这样,执政的工党就凭借拥有影响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权力的优势,制定并执行反映本党政治价值取向的对内对外重大政策。[2](P77) 实际上由一党统揽了立法、行政大权。[3](P56) 可见,工党采用的是党政合一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可概括为: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控制内阁、组织选举,参与社区活动,联系公众和社会组织,争取选民、取得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等。
(三)处理党与民众关系:朝选民“一边倒”
民众的支持是一切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选民的支持构成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政党概莫能外。英国工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从首相到各位大臣、从每位工党国会议员到每位工党地方议会议员,非常重视与选民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传递亲民信号,千方百计处理好党民关系,极力树立民本形象,竭力减少执政阻力,优化执政环境,“选民才是真正的上帝”、“选民就是执政的希望”的观念十分明显。例如,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大众福利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对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教育及医疗卫生制度进行强力改革,使其更有利于中下层选民。此外,在控制公共开支、削减财政赤字、还权于民等方面,工党政府也做了很大努力。例如2000年在伦敦市进行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选民直接选举市长、下放苏格兰议会和威尔士议会的权力等,这些共识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倾听民意的基础上而实现的。总之,工党政府刻意塑造一个与民休戚与共的形象,并且取得了经济连续稳定增长等政绩。而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绩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亲民形式实现的。一是通过设立网站树立亲民形象。工党总部网站栏目齐全,选举意愿强烈,开放性强。如可以在线注册加入工党、在线注册做常年选举志愿者、在线为工党大选捐款。网站面向社会开通首相和大臣电子邮箱,民众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任何问题,包括对工党的重大决策,直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批评和抨击。发给首相的邮件,回答结果会在网站上公布。工党还专门开通了工党学校管理者网站,目的在于加强工党与各地学校的沟通,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许多工党议员除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卓有成效地搞好每个“周五服务日”外,也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对外公布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传真电话等,全天候为选民服务。二是通过多媒体互动树立亲民形象。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现代西方社会制度下,政治与选民间的疏离感却越来越强烈,普通大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低,这一点在英国也不例外。为克服这一政治现象,进一步密切政府与选民的联系,工党政府非常重视现代化传媒对加强工党与党内外沟通所产生的“喉舌”、“桥梁”作用以及对推行政府决策的辅助作用。一些大臣和工党议员经常主动邀请媒体和积极接受媒体的邀请、亲自上网互动聊天;基层活跃分子广泛发动小组会、支部会,鼓动市民通过电子邮件、电视、广播访谈、网上留言、手机短信等形式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向工党的决策机构“全国政策论坛”建言献策。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英国社会民主制度下政治与民众之间的疏离感,密切了政府与选民的联系。三是首相和大臣以身作则树立亲民形象。例如,前任首相布莱尔(于1997年登上首相宝座,时年43岁),年轻活跃,很擅长与民众和媒体沟通,颇具亲和力,一度被英国民众广泛认同,甚至被认为是欧洲新一代政治家的典范。特别是布莱尔咧嘴露齿的笑容、生龙活虎的精力、平易近人的形象使得党内党外、老老少少对他都颇有好感。尤其是布莱尔利用工作视察、电视采访、给报刊写亲笔信、网上做客等形式,加强与英国平民大众交流,在英国民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处理党与媒体关系:自由与干预适度结合
英国现代化造就了高度发达的信息业,媒体对政治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大,大众传媒有“第四种权力”之称,因而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已成为工党执政的重要课题。[4](P24) 工党执政之初,正是英国媒体处于急剧扩张的时期。到目前,英国的电视台已发展到拥有400多个频道的传媒帝国。其新闻产品和英文节目跨越和占据了世界传媒版图上的大部分角落,并享有不可撼动的地位。BBC的全球电视新闻服务——BBC世界(BBC World)节目被传输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英国无线电广播中,BBC迄今保持着统治力量,收听率达到了人口的56%,其节目产出占所有广播节目的30%。另外,BBC不但通过“世界服务”制作电视节目,而且也制作广播节目,目前BBC已经拥有全球1.2亿的听众。在期刊方面,如《私家侦探》(Private Eye)和《经济学人》(Economist)都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目前全英有3000多种期刊杂志在发行,现在仍然不断出现新杂志,期刊杂志正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如今,英国传媒在资本和有序的市场运作下,其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传媒领域的电视、报纸、期刊等不同的新闻产品,在细分的市场、合理的定位、稳固的消费群和完善的组织形式下更是描绘出了一幅英国的传媒地图。总的来说,新闻产业在英国如同在其他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成为一个强劲的经济产业部分。在英国。有80%的成人至少读一种全国性的报纸,而星期日报的阅读率是75%。在英国的某项调查中显示,作为信息获取的来源,电视和报纸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信息资源之前的位置;在现代工业化的国家中,2/3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国内和国际新闻的。电视在所有媒体中,是对最大人群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媒介。[5] 因此,布莱尔当上工党领袖后,更加重视媒体对工党政府的正负面影响,重视媒体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结果,认为舆论监督是密切执政党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促进政府的信息透明化,有效制约政府职权的重要“法宝”,“以更为专业化的方式使党与媒体有机地结合,以媒体为坐标设计党的竞选战略”,[6](P39) 同时非常注意政策的包装,以此树立工党的形象。工党明确规定由首相新闻发言人协调内阁大臣和政府各部对外表态,并宣布禁止工党议员在媒体上攻击党的政策,违者给予严厉追究。执政的工党对于媒体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新闻媒体享有比较充分的报道自由,政府很少直接进行检查和干预,除非在危害国家利益或政府形象时控制媒体。[7](P33) 纵观布莱尔及其工党执政的几年,处理“党媒关系”的执政方式主要有:直接占有或间接控制新闻媒体;重视对媒体的公关,化解媒体对执政党的消极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重视更新宣传观念和宣传方法,改进宣传机制,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当然,当舆论监督在事关政府形象或国家利益的时候,工党政府毫不手软。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尽管政府信息已经相当透明,尽管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但在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里仍含有很多政治运作的成分,而且政府也会向媒体施加相当的压力。各个领域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某种特定形式的控制或限制。可见,英国舆论监督自由是受到政府权力制衡的,而这种制衡的手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控制。[8](P13) 正如詹姆士·柯兰和科林·雷斯所说:“现在已到了同时解释媒体和英国政治的时候……一切证明,英国国家执政党正在嬗变过程中,它正在把具有北美风格的机制有步骤地纳入原本倾向左翼的英国工党组织内部,想方设法架构出一种联盟式的政治力量,全球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由默多克媒体帝国的迅速崛起彰显若揭,同时伴随着英国国家政治的迅速变化,伴随着国家政治人物比如布莱尔等对于全球化之下文化的嬗变和经济压力猛增的调适。媒体与政治互依互存的关系已经变得史无前例地更加密切,因而在单独一个国家的层面上已经无法进行判断和分析,然而对这种关系的分析无论对媒体还是政治,都是理解的基础。”[9](P234)
二、当代英国工党执政方式对英国政党政治的影响
1997年5月工党上台执政后,已连续统治英国政坛三个任期。其执政方式和治理风格,对英国政坛、政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使现有政党政治格局更趋于长远和稳定
由于英国天然的保守主义传统深深地渗入了它的社会、政治、对外关系和国民心态中,在英国政党制度一百年来的历史发展长河里,主宰着英国政坛的政党一直主要有两个,先是托利党、辉格党,继而是保守党、自由党,后来变成保守党和工党。1997年布莱尔和工党打着“新工党、新英国”口号压倒性地从保守党手里夺过政权,并成功地任首相两届,又于2005年5月赢得了第三届任期。在近十年的执政时间里,工党的执政方式对英国政党与政治格局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使两党制的政党格局得到保持和强化。在议会选举和议会政治中,仍然由工党和保守党把持,自民党和其他小党仍然处于次要地位,无法形成对两大政党特别是工党的挑战,政党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起伏。二是随着北爱和平进程的顺利推进和宪政领域改革的进行,包括取消非选举产生的贵族在上议院中的位置以及英国中央政府向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和伦敦在内的地方政府分权,特别是工党执政期间创造的经济成就深深地吸引着英国选民,英国政党政治格局将会更趋巩固和长远。如果与西欧大陆多党制的国家相比,英国政府的稳定就更见突出。[10](P81) 在经济发展方面,英国国内经济每年以平均2.75%的速度保持了稳定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到2004年第4季度,英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连续49个季度的持续增长,这是英国历史上200年来从未有过的一个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期。[11](P54) 即使2002年的经济比较低迷,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也达到了1.8%。2004年,英国经济增长3.2%,平均工资收入以4%的年率增长。2005年的GDP增长率达到2.2%。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低于2%这一政府设定的调控水平。此外,英国的动力市场稳定,失业率继续降低,目前正处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第1季度世界平均失业率为4.7%,而英国仅为2.6%,且低于上年第4季度的水平,2005年12月失业率维持在2.7%。特别是英国劳动力市场保持着很高的稳定性。与过去几年英国劳动力市场上兼职和自由职业者增多的情况相比,2006年第1季度全职就业增长1.6%,而兼职却下降2.2%。英国15—64岁的民众,有逾七成的人充分就业,不仅高于德国、法国,也优于美国。从就业的行业情况看,制造业就业继续下降,而建筑和服务业的就业保持增长。在服务业中,除零售、旅馆和餐饮业外的就业都呈现普遍增长的局面,其中以金融和商业服务增长最为迅速。因此,经济的稳定增长已使选民得到了实惠,这是工党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可见,工党的执政方式,对于调节各政党间、各阶级间、各集团的矛盾,化解执政与社会危机,维护其执政地位以及政党与政治格局的稳定性,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意味着,工党的执政方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英国乃至欧洲的政党与政治格局。这就是为什么2005年5月5日举行的英国大选,工党以三连冠宣告结束,布莱尔因此成为连续第三次入主唐宁街的第一位工党领袖,也是工党成立100多年来首次实现三连任,成为工党历史上和世界政党建设史上一件大事的重要原因。
(二)使在野党的政治主张更具连续性且组织运转更加严密
英国工党以具有健全、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组织且有明确、稳定的党纲、党章和严肃的纪律而著称。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在执政与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加强党的纪律。在国会的重要投票中,工党要求其党员作为一个集团按照党的意图投票。在对工党议员个体控制上,采取严厉政策,通过纪律处分例如开除工党议员党籍等手段控制工党议员。例如,被称为工党“叛徒”的乔治·加洛韦曾是工党内坚定的反战议员,强烈批评布莱尔政府参加伊拉克战争,并公开呼吁英军士兵拒绝前往伊拉克参战。布莱尔毫不留情,断言将加洛韦开除出工党。工党这种强硬的执政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在野党,也给在野党如何整肃自己以图东山再起增加了压力。其中压力表现之一,就是英国各主要政党,除注意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改善党的形象等方面做好经常性工作外,每年都要集中精力召开一次全党大会,通常历时五天,按惯例一般都在海滨城市举行。2005年9月21日自民党在海滨城市布莱顿开会;从10月6日起保守党在布莱克普先召开大会。自民党在大会上投票决定是否通过政策草案;保守党大会虽不就任何实质性的政策作决定,但大会开得生动活泼,如大会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辩论、培训以及酒会、餐会等社交活动。党魁们非常重视这一机会,通过在大会上演讲阐述方针政策,并利用这个机会施加个人影响,以图说服党内外人士自己才是最有远见卓识、最能带领其政党走向唐宁街的领袖。压力表现之二,就是促使在野党物色年轻有为,可以担当党魁领袖,以便在未来的大选中能击败工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年轻人进入党内核心层。就保守党而言,经过三届大选失败之后,2005年11月,保守党痛定思痛,在经过半年的党内辩论和明争暗斗之后,最终推举出了年仅39岁的卡麦隆作为保守党的领袖。这种压力也许来自工党当年选出了年仅41岁的布莱尔作为工党领袖从而带领工党一举实现三连任。事实上,卡麦隆上任后,的确让保守党兴奋了一番。在2005年秋季党代会上,卡麦隆第一次演讲,一口气脱稿演讲15分钟且无任何不完整和重复的语句。伶俐的口齿、得体的表情、稳重的姿态以及与保守党领袖匹配的背景(富家子弟,就读于伊顿公学,毕业于牛津大学),不仅让媒体欢悦,也让那些年迈的保守党员们备受安慰,觉得他才是保守党真正的领袖。
(三)使“两个半政党”的阶级基础弱化进一步加快
英国一般被视为传统的两党制国家,但随着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英国的政党已经由两大党(工党、保守党)逐步演变为“两个半政党”。之所以称为“两个半政党”,是因为能够对英国政坛构成影响的只有工党、保守党两大政党以及自民党这个在英国政党政治格局中只能发挥半个政党作用的第三大政党。根据英国2005年大选结果,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得票率为37%,其主要对手保守党为33%,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为22%。在645个议席中,工党得了355席,控制了议会,继续成为第一大党。[12]
对于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而言,在这次大选中,虽然也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政策,支持率迅速上升,但客观地说,其政策并不比工党更吸引人,该党目前也无法具备成为执政党的实力,还充当着“半个政党”的角色。前任党魁查尔斯·肯尼迪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2005年大选中提出的口号是超过保守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在野党。但很多选民仍然认为,自民党不过是个“抗议党”,和工党对抗时显得比工党还要左;和保守党交锋时又表现得比保守党还要右,因此对他们的政策难免心存疑虑。就英国“两个半政党”的阶级基础而言,工党90%以上的成员为工会集体党员,他们大多是普通工人,其余是知识分子、中小资本家。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认为英国资本主义在生产和贸易方面非常有效,只需要对社会分配机制进行改造,资本主义就可以进入社会主义。[13](P21) 保守党代表英国垄断资本家、大地主和贵族的利益,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其下院议员中差不多有一半是公司的董事、经理和商人,另一半大多是律师、公职人员和专业人士。议员们几乎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相当多的人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上过学,还有很大比例的党员在私立学校读过书。[14](P20) 他们主张自由市场经济,通过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公共开支等措施来压低通货膨胀;主张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认为英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反对联邦欧洲,强调维护英国主权,提出建立大西洋共同体以加强英美关系;强调北约继续是英国安全与防务的基石。自由民主党的成员主要是工商资本家、律师、教师和学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和企业主的利益。但随着近几年以工党主导的英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与利益的分化、财富拥有量的起伏,各政党的成分出现明显的波动与分化,阶级基础不断变动并不断重新组合,传统意义上的工党、保守党、自民党形象已被打破,在这方面工党尤甚。布莱尔执政期间用各种方式淡化工党的阶级色彩。一方面,进一步削弱了工会在工党各类机制中的作用,将工会在年会上的集团投票权进一步减少到了50%;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集团和个人合作的方式来显示工党的开放性。工党宣传与自由民主党之间的许多合作。布莱尔当首相时还向一些传统上被视为“敌人”的人进行咨询,如保守党政治家和商人。1997年大选胜利后,作为唐宁街10号的一个政府委员会的政策小组的许多成员是来自企业界。[15](P40) 可见,英国“两个半政党”格局的阶级基础在工党执政下进一步被弱化和分化了,传统意义上的工党、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的形象已不复存在。
(四)使执政党与在野党政策和立法的趋同进一步增强与加快
工党在失去执政地位整整18年后,终于在1997年5月于英国战后第15次大选中获胜。在野的痛楚促使工党痛定思痛,明确宣布不再坚持赤字预算、控制物价、控制进口等主张,而强调要紧缩公共开支、严格限制政府借贷、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给苏格兰银行更大的权力等等,而所有这些主张恰恰是撒切尔执政时期的基本政策。众所周知,1979年5月,英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开始了撒切尔夫人时代。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保守党政府采取了以下具体政策:第一,大力推行私有化。在英国的“共识政治”时期,英国的国有化企业曾占到了企业总数的20%。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首先果断地关闭了一批亏损的国有企业,继而又把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份以较低的价格大量抛售,从而实现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撒切尔夫人称之为“资本人民化”。此外,撒切尔夫人还以优惠价格出售了大批公有住房,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工人得到了一定的实惠。第二,对工会采取了强硬政策。以工会不能超越法律为理由,保守党政府于1980、1982和1984年先后颁布了两个《就业法》和一个《工会法》。这3个法令使工会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政府以“不干预”为理由,把工资谈判完全交由劳资双方去处理。在经济萎缩、失业严重的条件下,这种谈判对资方特别有利。第三,削减了中下层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福利。在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的同时,英国一直实行着个人所得累进征税制。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以“把英国从一个依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自立的社会”为口号,大幅度削减了个人所得税,大大增加了“人头税”。上述主张和举措通常被人们称之为“撒切尔主义”。[16](P64) 这些具体政策的实施,使撒切尔夫人在位执政的11年里,出现了英国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大有改观的英国奇迹。布莱尔在1997年5月的竞选前就许诺,保守党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所采取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党政府都会接受。事实上,布莱尔不但接受、继承了保守党的基本政策,而且他上台后不久就宣布:政府只负责确定通货膨胀率的政策目标,日常利率的变更则由苏格兰银行决定。此举意味着工党政府进一步发展了保守党的经济政策,更加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工党执政近十年来,不仅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而且其经济增长势头在欧盟国家中也名列前茅。对这一成就的取得,很多政治家和学者认为,这不是由于工党政府改弦易辙,而是由于它接受了撒切尔主义。“布莱尔先生早已侵入了保守党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正在挤占道路,正像当年老工党把自由党挤得没有立足之地一样。”[17](P8-9) 另一方面,在野党如保守党和自民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野党,无论在组织结构还是在政策的选择方面,变得非常实际,显示了政策的趋同性和政治的共识。以2005年三大政党竞选纲领中关于经济和税收的主张为例。经济问题是执政工党制胜的王牌,在英国经济持续增长、保持低税率、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的背景下,经济问题成为各大政党参加此次选举的核心政纲。工党重申了实现2%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工党表示将继续执行原先的经济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工党还承诺将为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家庭提供税收优惠;将最低工资从每小时4.85英镑提高到5.35英镑。保守党承诺采取温和的减税政策,减少政府浪费,2011年前力争节省35亿英镑政府开支,并将这笔钱用在减少公开借款上,同时增加学校和医院建设的经费;保守党特别表示将继续执行低利率政策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自民党则承诺增加对年收入在10万英镑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税(最高税率50%),用于增加教育和卫生领域的开支。可见无论上述三大政党的经济主张如何各异,但有一点高度重合,即都表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只不过举措不同而已。这一现象,是英国工党在处理党际关系上采用“政党相互竞争”和“朝选民一边”的执政方式使然,比较准确地诠释了当前英国政党政治的特性。工党对英国经济所创下的“布莱尔门坎”,令急于夺回政权的保守党不敢掉以轻心。保守党党魁卡麦隆在2006年10月举行的年度党员大会期间多次强调,维持经济稳定是要务,公共服务质量不能打折,惟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政策才能开花结果。他还突破党内禁忌,绝不承诺减税。保守党的这一举动反映了这样一个真理:“政治家必须审时度势、反映和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才可能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战后以来从艾德礼上台到巴茨克尔主义和撒切尔主义,再到目前的布莱尔主义,都是英国人民意志的体现。”[18](P66)
三、当代英国工党执政方式对我党执政的几点启示
一个政党有无科学的执政方式,能否因时代和任务的不同在执政方式上予以有效回应,直接关系到该党先进性的保持和弘扬,关系到该党执政地位的坚持和巩固,关系到人民主权的实现和发展。我党执政方式的选择与变革,是由党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决定的。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党的执政方式的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必须立足党情、国情,同时需要宽广的世界眼光,要走出为党建而党建的视野局限,积极学习、大胆借鉴英国工党在执政方面的成功经验,但决不能生搬硬套。有鉴于此,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一实现党执政的基本领导格局的前提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要重点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形成党委全面领导、党政职能明晰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执政机制。党政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党与法的关系。不管是英国工党还是中国共产党,本质上都要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英国工党在处理党政关系方面采用的是“党政合一”的执政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英国三大政党尤其是在野的保守党在两党制下不断地同工党进行竞争的结果,客观上促使英国工党越来越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党。对此,我们党不能效仿或照搬。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我们特有的党情和政党制度,目前党政关系不够协调却是我们党的执政方式不够科学的一个事实。所以,从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党情出发,进一步规范党政关系,是当前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为此,一要进一步规范党的领导,实现党的领导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说到底是制度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同时,党对政府实施领导的范围需要进一步规范,而且这些规范要形成制度、落实为法律法规。二要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在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前提下,是否考虑让党委领导人及组成人员都成为人大的组成人员甚至领导成员。这样能使党委成员成为人大实际上的核心,党的主张、重要决定就会很容易而且名正言顺地成为人大的决定,然后以人大的名义督促和监督政府去贯彻执行。三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并通过法律和条例做出规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要“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法定职能就是关键的问题。这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四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党政权力结构合理化和运行程序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合理划分党与国家机关的权限和政府内各部门的权力范围,细化党委与人大、政府、司法等机构的职能分工,明确党政领导人的职能权限。
二是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通过正确处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以实现党内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众所周知,英国工党是一个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为了争得执政地位,在处理党与民众关系上,尚且朝选民一边倒,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没有任何理由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正确处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实现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就必须促进和维护党内关系的全面和谐。为此,一要达成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共识。民主的发展不是免费的午餐,它需要时间、条件和代价,关键是寻找上下合力的结合点,提出适合国情、党情、民情的民主发展道路。二要建立党内竞争机制。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党情决定了我们当然不能采用英国工党通过党外竞争的方式来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鉴于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所有改革的难点,既不能因为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而无限期推迟改革,又不能操之过急。当前可以考虑依据民主原则引入党内竞争机制,把党内竞争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形式,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以此把党内竞争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形式加以突破。三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推进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如建立健全一系列具体制度,如选举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公民参与立法制度、建议制度、公民批评制度、对公职人员评价制度、司法陪审制度、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工作责任制度等,真正使这些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成为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的有效机制。
三是加强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英国工党处理党与媒体关系的执政方式可以看出,工党在重视大众传媒作用的同时,对新闻媒体控制有度,给予新闻媒体较大的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权,因而密切了执政党与外界的联系,大大改善了执政环境。就我党与媒体关系而言,从总体上看是和谐的,但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日趋开明、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在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其独特的优势,正确而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激浊扬清,扶正压邪,化解矛盾,维护安定,促进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为此,一要做到加强和改进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全面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开展有利于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舆论监督;做大做强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正面宣传,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二要做到新闻媒体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当然要接受党的领导。但党对党报、党刊的领导不应是具体事务或“琐碎”事务的领导,而应是方向、原则的“总的领导”,保证新闻媒体运转的相对独立性,保证党报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也要重视发挥社会新闻的作用。三要加强主流媒体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其党性修养教育,把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始终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四要尽快制定新闻法、舆论监督法,实现党内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
收稿日期:2008-05-06
标签:政治论文; 英国保守党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英国布莱尔论文; 英国首相论文; 美国政党论文; 德国政党论文; 英国议会论文; 议会改革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社会论文; 内阁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