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机智人物故事之艺术结构及其民俗文化土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智论文,土壤论文,民俗文化论文,民间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以下简称机智故事)是一种讲述文体,全赖口耳相传,其作者绝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干粗活的人,而这些作品却能在我国各民族都“振危释惫”、“颇益讽戒”,一直星光灿然、盛传不衰,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撼人心脾,令人感到兴味无穷。本文试从艺术结构和民俗这两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一些探讨。
先谈它的艺术结构。并分别就单篇机智故事和系列机智故事对其主要结构进行阐述。
一、机智故事的艺术结构特点
(一)单篇机智故事的结构艺术
1.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艺术结构:这种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宋到元、明直至清代的说唱文学中普遍存在。如宋代的陶真、涯词、鼓子词、诸宫调、覆赚;元代的词话、驭说、货郎儿;明、清的弹词、宝卷等等①。民间机智故事也运用了这一传统的结构手法,对新的人物进行艺术表现时,不仅把歌谣,而且把在音韵方面有严格要求的对联也融汇在故事里。我国各民族的机智故事都不乏其例。如蒙古族机智故事沙格德尔运用歌谣韵语与封建王爷、诺颜②、参领③进行斗争的韵散结构的系列故事,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展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异的艺术个性,至今仍在蒙古草原广泛流传。在汉族地区,如湖北的机智人物钱六姐的故事,当地流传有“无诗无对不成钱六姐”的俗语,意为钱六姐的故事每篇不是有诗歌就是有对联,无诗无对便表现不出钱六姐故事的艺术风采。钱六姐的故事中穿插的诗歌对联,或承上启下,或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富于音乐美,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妙趣横生,是一种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地道的民间文学样式,最适合群众欣赏习惯,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这里,我们可见韵散结合结构所具有的艺术生命力是很强的。
2.三复式结构:这是一种以类似的情节或事件进行三次重复的结构方式,也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传统的结构方式。民间机智故事在长期的集体创作中运用这种结构方式,使故事显得更集中、更单纯,主干和重点更突出,更易于记忆和口头流传。
民间机智故事在运用三复式结构方式时,不是将情节或事件作三次雷同的简单重复,而是既运用以时间和情节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纵式三复式结构方式,又运用以空间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横式三复式结构方式,使之同中存异,同中有变,故事跌宕多姿,既有整体性,又有变化感,创造出一种错综变化的结构形式美,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艺术吸引力。
民间机智故事还运用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相结合的纵横交叉三复式结构方式。如哈萨克族的机智故事《三个儿子的礼物》,就是运用这种结构方式。这个故事的情节较曲折复杂,空间不断变换,人物也较多,运用故事的一般结构方式显然难以展开情节,不可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由于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故事便纵横有序,明白晓畅,完整和谐而又严谨有致,情节的展开也显得整齐匀称而有节奏,给人一种有机整体的美感。此外,运用这种结构方式,故事情节的展开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故事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3.对比结构:恰当地运用对比结构,充分发挥对比结构的作用,使对立的双方的区别显得突出和鲜明,故事的艺术力量必然得到加强。机智故事内容丰富,反映的生活面广,故事中人物又各色各样,它所进行的对比是多方面的。现分述于下。
善恶、美丑对比:“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④机智故事的正面人物大多是无社会地位可言的贫苦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创造着财富,但自身的处境极为艰难,为要改变其难以忍受的状况,他们总是同反动官宦、剥削者、帮凶、地痞、无赖等等进行斗争。他们是真善美的体现者。有的非体力劳动者的机智人物,肚子里有文墨,但他们爱和锄头镢把搭伙伴,和牛马土块成相好;有的还有一官半职在身,甚至有“状元之才”,但他们都有“菩萨之心”,“敢与贫苦百姓说话解气”,他们也是真善美的体现者。
褒美抑丑,憎凶扬善是机智故事的传统主题。民间机智故事巧妙地将善与恶、美与丑安排在尖锐对立的位置上,使真善美通过同假恶丑的强烈对比显得更真、更善、更美,因而机智人物艺术形象的美也就得到更高的升华。如流传在湖南的女机智人物荷花姑娘的故事《红白喜字》,善恶美丑的对比非常强烈。故事将荷花姑娘的纯朴善良与地头蛇石大胖的横行霸道进行对比;将荷花姑娘长得“象莲子塘里的荷花儿,鲜灵鲜灵的”美,与新郎长得“长不象冬瓜,矮不象茄子,哈里哈气的,鼻涕水流过不断线”的丑进行对比。使故事中人物的善恶美丑“彼此区别得更鲜明些”⑤的,人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旧社会的黑暗和恶势力的猖獗,善良弱小者的被摧残,从而激起他们对旧社会的强烈憎恨。
此外,将人物进行善恶美丑对比,也避免了故事的平板呆滞,促成了故事的回旋跌宕,张弛有致,而又主线突出、鲜明,符合人们口头讲述的习惯。
智愚对比:这是机智故事对比结构中的一种突出方式。机智故事中的正面人物之所以显得格外的才思机敏、足智多谋,被视为所在地区群众智慧的化身,这与故事在结构中将反面人物配置于对比的地位、用反面人物的愚蠢来进行对比衬托是分不开的。这种智愚对比的结构在各民族的机智故事中都运用得较普遍。如毛难族机智人物阿欧的《抬石头》、《不吃饭的长工》;湘西机智人物老幌的《画像》、《灵验的光棍》、《取月亮》;被称为民间文学“世界的形象”的著名机智人物阿凡提,在关于他的数以百计的故事中,采用这种结构的也不少,尤其是在他与国王的故事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如《寻找智慧》这一故事,通过强烈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对立双方的本质特征,阿凡提的聪明机趣和国王的愚蠢一目了然。
此外,在机智故事的对比结构中,依据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还运用了难易对比、正反对比、贫富对比、是非对比、新旧对比等手法,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分析了。
4.倾刻结构:在单篇的机智故事中,这种结构方式运用得最普遍。机智人物与对手进行智斗时,一般是短兵相接。这种面对面的智斗,时间短暂,不允许空间的随意选择和转换,倾刻结构正适合表现这样一种特定场面的斗争。如流传于湘中地区机智人物游泊佬的《双龙抢宝》故事,就是采用这样的结构艺术。
(二)系列机智故事的艺术结构。
有影响的机智人物,其故事有几十个、上百个甚至数百个之多。如何使这许多故事“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⑥,成为联系贯通、互相映照的系列故事呢?单篇故事的结构方式显然再难以发挥作用,系列民间机智故事巧妙地运用了与故事内容和谐统一的新的结构方式——珠链式、连环式和复合式结构,使整个系列故事“气脉通联,隔行不断”,熔铸成一个艺术整体。下面分别谈谈这三种结构。
1.珠链式结构:它是将机智人物作为中心人物,并以他的思想言行为主线,将各个不同的故事自始至终贯穿起来,如同一根红线将散乱的一堆珍珠串联起来,使系列内的各个故事之间既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有大体一致的方向和格调,而系列内的单个故事仍各呈异彩,既能为机智人物的斗争服务,又充满不同的审美情趣,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满足其审美需要。
这种结构能容纳广阔的空间和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如机智人物活动的时间久,斗争的场面和对手多,斗争的手法也多种多样,有巧设圈套、将计就计、吟诗巧对、嘻笑戏谑等等,机智人物的斗争对象极为复杂,有富豪权贵、奸商掌柜、贪官污吏,有地头蛇、伪君子、势利眼,还有吹牛者,吝啬人以及社会上的不良风习、不道德行径……所有这一切,珠链式结构都能和谐地安排在它的艺术框架之中,长久地显示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从这里我们就可见这种结构的优点。
此外,它能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机智人物故事。贵州布依族甲金的故事、南海巫头、山心等岛屿的京族计叔的故事,在不同职业的机智人物故事中,如手工业者毛篾匠的故事,县官李蛮牛的故事,秀才于而愠的故事,都在所流传的地区成为了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
2.连环式结构:它的特点是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故事与故事套在一起,似连环套,一环紧套一环,非常严密、自然。如河北唐山地区机智人物五娘子、韩老大的《五姑娘选婿》、《撒粮拖时间》故事。在《五姑娘选婿》里,五姑娘通过三考韩老大,背着父母和韩老大订了终身。但私订终身后,没见面的机会,怎么办?很自然引出第二个故事《撒粮拖时间》,由她摆主意使韩老大到家里来做工,并撒粮在野外引父母去捡,拖住时间让韩老大吃好吃饱。故事与故事如环相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复合式结构:它是珠链式结构与连环式结构的结合。这种结构以珠链式结构作为组织故事的中轴,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辅之以连环结构,使整个系列的故事脉络清晰,故事之间联系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如湖南新邵的机智人物游泊佬的系列故事,内容包括了他一生的主要斗争事迹,时间长达一辈子,它不仅采用了珠链式结构,还采用了连环式结构相结合。如在《长工的传家宝》里,财主火毛虫夫妇在智斗中失败了,对游泊佬又气又恨,下决心要治他一番,于是火毛虫夫妇狠治游泊佬的《打赌脱衣》故事便紧接而来,因而故事之间既严谨缜密,又“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进一步巩固了珠链式结构的内在联系,加强了整个系列故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二、机智故事的民族文化土壤
机智故事之所以能在我国各民族中广泛流传,除了上述的异彩纷呈的多样化的结构艺术外,民俗与它的紧密关系及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民俗与机智故事的紧密关系
民俗是人民群众相传相袭的风俗习惯。它是任何一个民族在其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与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都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习俗“是构成着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民族非常珍视习俗,视之为最神圣的财物。”⑦这种被非常珍视的习俗,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有,每一个民族的人,无一不在民俗中生活。机智故事是社会所发生的事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再现,有许多故事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民俗的印记。布衣族机智人物甲金的《打狗欺主》故事与饲养牲畜习俗相结合;蒙古族机智人物巴拉根仓的《店里发生的故事》与迷信习俗的结合;汉族机智人物黄天育的《斩草除根》故事与丧俗的结合;龚岳山(十麻子)的《男人生崽》故事与过年习俗的结合。还有这样的情况,机智人物的一系列故事,每一则都与民俗相结合。如瑶族机智人物甘洛的《牛陷烂洴田》、《对对联》和《一记耳光》的系列故事。
此外,如造屋上梁习俗、戏曲习俗、禁忌和信仰等等也都分别在不同的机智故事出现,成为故事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机智故事本身就是在上述民俗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这些民俗,故事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机智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民俗资料宝库,民俗亦可说是机智故事产生和成长的土壤。
由于民俗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反映,受社会生产状况和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水平的制约,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变异性、地域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等特征,所以它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况,在与机智故事相结合的民俗中,有一般的无害也无益的民俗,如湘中机智人物曹端芳的《喉咙不好听》的故事中的民俗。有良风佳俗,如傣族机智人物干达来的故事《分鹿头》中的民俗。这个故事集中地表现了傣族的猎人是“不要不属于自己的那份猎物”的古朴醇厚的良风美俗和他们传统的民俗审美观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充分展示了他们本真、质朴而诚实的道德风尚,给人以深刻的真善美的教育。陋风恶俗的有崇鬼、念咒、卜卦、雷殛、风水、相面、扶乩、赌博、算命、买卖婚姻以及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与旧的落后的生产状态和社会势力相适应的种种陈腐习俗。如哈尼族机智人物门帕故事中的《狗老爷开秧门》,讲的就是这样的陈腐习俗:尼人⑧进行农业生产,竜把头(尼人中最大的头人)不开秧门,任何人都不能栽秧,即使过了节令也是如此。这种陈腐习俗显然是一种阻碍生产发展的陋俗。
从上述可见,民俗与机智故事的关系异常紧密。两者的融汇,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使机智故事的艺术之根更深地扎在群众之中,有效地扩大了故事的影响。
(二)民俗在机智故事里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机智故事的民间创作者,他们生活在民间,对于民俗事象的内涵和民俗细节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捕捉力。他们本身就是许多民俗活动的热心参加者,对民俗有切身体会,所以在运用民俗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进行环境烘托等方面,就得心应手地发挥了他们的这一长处。云南纳西族机智人物阿一旦故事中的《公喜?母喜?》,就是一篇他们运用生育民俗表现人物性格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故事。生儿育女是人生中的大事,民俗礼仪中的诞生礼是民俗中的大礼,处于人生五大礼仪中的首位。这篇故事就是:巧妙地利用产婴习俗,通过不顾婴儿落地后优待“头客”的起码礼节而要“头客”在冬天忍寒喝凉水以求婴儿无口舌是非的民俗情节,表现了财主木老爷的吝啬、狡黠的嘴脸,同时也表现阿一旦以毒攻毒的机智。
机智故事运用民俗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还表现在民俗心理的描写上。如白族机智人物艾玉故事中的《换马》,故事讲艾玉给老财主当长工,财主对他很刻薄。一次,老财主花二百两银子买进一匹大红马,艾玉的爹花三十两银子买进一匹干瘦的铁青马。艾玉告诉老财主,他买的大红马鼻子上有条白毛,是破了相,叫“红漆棺材挂灵牌”,主人命难保;说自己爹买的是“墨里藏银”,主人要发财。老财听了害怕,即将大红马换艾玉爹的干瘦马。
老财主梦寐以求的是家财万贯长命百岁,加上他长期受信仰民俗中的禁忌、相、兆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祈福避祸的民俗心理。所以当艾玉说他买的马的鼻子上有条白毛,传承的民俗观念立即发生作用:“白”是“丧”的征兆,必然换马以趋吉避凶。尽管换马的行动是那样愚蠢,他自己却心满意足,这完全符合民俗心理活动规律。故事把民俗心理的描写与故事的叙述相融合,在描写和叙述进程中逐渐展示了老财主的贪财怕死、损人利己而又迷信愚蠢的性格,也展示了艾玉的机智、善于斗争。
这篇故事没有曲折奇异的情节,寥寥几笔就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充满民俗和机趣的艺术魅力,成为在白族群众中的口碑式佳作。如果抽掉人物的民俗心理描写,不但故事没有如此生动幽默,而且将失去故事的可信性。
(三)运用民俗以增强机智故事的艺术效果
民俗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一种无形的却又非常巨大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融合到机智故事中,对故事流传所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事随着强有力的民俗传承而广泛持久地流传,而流传的范围愈大,时间愈久,故事的影响就愈大,在流传过程中参与集体加工的人也愈多,进行艺术提炼的时间也愈长,故事也就愈完整成熟,民族性也愈强,因而艺术效果也就愈好。写贴对联(春联)是一良风美俗,民间机智故事巧妙地将这一良风美俗融入其中,使故事得到更加广泛和持久的流传。瑶族的机智人物甘洛的《对对联》故事,布衣族的贵州机智人物甲金的《贴对联》故事,都以其颇具风趣的民俗情节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获得广大群众的欢迎。
“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民间故事家千百年来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运用民俗事象创造出来的机智故事,在民间文学的百花园中独秀一枝,含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
注释:
①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卷下第62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蒙语,即长官,官老爷。
③蒙古族官名,各旗每数佐置一名参领进行管理。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90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⑥《文心雕龙·章句》
⑦《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27页。
⑧哈尼族一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