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分析_第三方物流论文

第三方物流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分析_第三方物流论文

第三方物流动因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第三方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第三方物流的起源与流变

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资源领域起初靠廉价原材料、燃料的掠夺获得,其后靠科技进步、节约消耗、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高额利润,习惯称之为“第一个利润源”。人力领域最初靠廉价劳动力,其后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费,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习惯称作“第二个利润源”。以上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空间越来越窄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被人重视。可称之为“第三个利润源”。

被称为“第三个利润源”的物流最早开始于二战的运输后勤体系,战后的经济萧条,促进了新物流观念的产生。1950年以来,商业物流得到了美国管理界、企业界人士的重视。1973年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物流能带来降低成本的功效,物流得到全球的重视。1975年左右,美国出现了“第三方物流”公司,专门为企业负责其内部物流功能。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TPL,或3PL)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在全球物流市场上占据很大份额,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代表。

TPL服务有多种类型,比较典型的分类是Rao等(1993)的分类,他们将TPL分为以下五个类别:一是单一服务(Single Services):仅提供搬运、运输或仓储一种服务;二是独立服务(Separated Services):提供运输与仓储二选一的服务;三是集成服务(Integrated Services):提供运输与仓储集成的服务;四是综合服务(Combined Services):在供给、仓储、运输功能以外还提供额外的服务,如商业经营和策划服务;五是组合服务(Complex Combined Ser-vices):提供由不同服务所构成的集合,如计划、供给、装卸、仓库管理、仓储、经营、信息及运输等功能。根据Chrisoula和Douglas(1998)按照TPL所提供的服务类型、所实施控制的水平以及在企业战略重要性方面所扮演的水平,将TPL的演进分为导入期、知晓期、需求期、整合期和差别化期五个阶段(见表1所示)。

表1 TPL的五个发展阶段

时期 阶段 服务特征

20世纪初-50年代晚期 导入期(Introductory Period)

单一

50年代晚期-60年代中期

知晓期(Awareness Period) 独立

60年代中期-70年代晚期

需求期(Necessity Period) 集成

70年代晚期-80年代晚期

整合期(Integration Period)综合

80年代晚期- 差别化期(Differentiation Period) 组合

二、第三方物流的特性及意义

第三方物流这一术语被广泛地使用,但没有确切的定义。专家对此各抒己见,Lieb(1993)认为,TPL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能或所选择的部分功能;Coyle等(1996)认为TPL是对单一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功能的外部供应者;Simchi-Levi等(2000)认为TPL就是通过一家外部公司来执行公司的物料管理或产品配销的部分或全部功能;我国《物流术语》对TPL所下的定义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有人甚至认为,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企业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虽然第三方物流的定义表述多种多样,但是其核心涵义是企业物流功能的外包。

按照Coyle等(1996)的观点,TPL公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合超过一个物流功能的活动,通常代替客户执行两项以上物流功能的服务;二是第三方物流通常不会代替客户做存货管理,仓储不等于存货管理;三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所使用的物流设备通常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所控制,即使这些资产不隶属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本身;四是具备全面的物流服务能力;五是提供附加价值。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意义对企业来说十分重大,它有利于企业集中主业,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有利于减少库存,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有利于减少固定资本投入;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有助于较为经济地进入新的市场,提高企业形象。

三、第三方物流兴起的动因

1.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要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2.企业对核心能力的关注

企业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必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以赢得竞争的优势,而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让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至少有三个特征:能为企业奠定进入多个市场空间的潜力,能提高顾客对最终产品消费的感知收益,并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企业内部某种活动或过程如果不具备这三个特征的任何一个,便可以通过资源外取策略把这些非核心功能转移给外部供应方,从而达到分散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3.企业对“横向一体化”理论认识的深化

当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残酷、多变时,企业的“横向一体化”思维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只有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力。封闭与垄断、独占与专利、单干与保守、竭力控制他人被开放、资源信息共享、协调联合所替代。企业一旦认识到在供应链中自己的物流不算最好且形不成核心竞争优势或自营物流面临问题如生产规模过小、投资风险过大、效率低,自然采取物流外包方式,将一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外部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状况及其努力方向

中国仓储协会于2000年3~4月、2001年2~4月分别对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相关调查项目结果见表2。

表2 工商企业物流执行主体

执行主体

生产企业原材料 商业企业物流

2000年 2001年

2000年2001年

供货方46% 71%76.5%74%

公司自身 36% 21%17.6%13%

第三方18%

8% 5.9%13%

总计 100% 100%

100%100%

执行主体 生产企业原材料

2000年2001年

全部自理 24.1% 43%

全由第三方代理16.1% 21%

部分第三方,部分自理

59.8% 36%

总计 100% 100%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对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的第二、三次调查)

调查表明:我国工商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较低,远低于欧美,欧洲第三方物流发展非常快,德国总的物流市场为346亿美元,交给第三方的是80多亿美元,占德国总物流市场份额的23.33%,法国达26.9%,美国达34.48%。1994年美国第三方物流业的收入已达150亿美元,1996年为250亿美元,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较落后。但是,中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市场份额在逐年上升。

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十分密切,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物流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并趋于成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今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提高企业的信用度,保证履行合同,满足商品制造商的要求,以便得到充足的货源。

二是企业要强化市场调查研究,预测所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拓展业务空间,提供计划、供给、装卸、仓管、储存、运输、配送等多功能服务。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系统,组建技术服务队伍为售后提供技术服务。

四是建立物流联盟,货主企业与稳定的有较多业务往来的物流公司组成互利合作联盟,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而实现物流配送的规模效应。

五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流辅助部门如金融、财政、保险、监督、计量、教育等部门的积极作用。

标签:;  ;  ;  ;  

第三方物流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分析_第三方物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