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简述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内涵与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以及乡村景观与地理特征的关系。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
1.相关概念内涵辨析
1.1乡村景观的内涵
景观最初范指乡土地域的风景或景色(肖笃宁,2004)[1],国外学者洪堡德在19世纪第一次将景观概念引入地理学领域,他认为景观是由地貌、水文、土壤等一系列自然要素与地域人文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到了20世纪中期国外学者索尔(周尚意等,2004)[2]才将景观分为自然、文化两部分。自然景观即人类活动介入前包括地形地貌,动植物等在内的原始景观,而人文景观即在聚落形态分散、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小、田园特征明显等为特点的区域内人类有目的活动形成的景观,国外研究学者Sauer(1927),Deblij(1986)等均对人文景观有各自的定义表述。乡村景观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为广泛的景观类型,现已演化为乡镇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镶嵌体(闫艳平,吴斌等,2008)[3]。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乡村景观的早期研究中,国内一部分专家认为乡村景观就是在乡村范围内,具有相同的自然地理基础、使用程度、发展过程和相似的形态结构且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汤茂林,金其铭,1998)[4],另一部分专家认为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并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价值的的景观综合体(刘滨谊,1996)[5]。王云才(2003)界定乡村景观为城市以外的以自然环境为主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包括了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以农业为主,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为特征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
在我国乡村景观一开始是属于乡村地理学范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乡村景观才能成为一门从传统乡村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等方面展开的、以农业景观、乡村生态、乡村文化景观等为内容的独立学科(闫艳平,吴斌等,2008)。大多数学者们对乡村景观内涵表述不同,界定的内涵条件有所区别,但都基本认为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等价值(周心琴,陈丽,张小林,2005)[6]。
1.2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涵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由于其丰富的含义,目前乡村景观规划还没偶遇统一的含义(齐增湘,龙岳林,2007)[7]。乡村景观规划是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各种景观要素利用方式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乡村景观格局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其目的是以土地利用与生态设计为核心,实现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生产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功能(王仰麟,1998;刘黎明,2001;刘黎明,曾磊,郭文华,2001)[8-10]。刘滨谊(2000)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以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为出发点,景观保护为前提,根据自然景观的适宜性、功能性和生态特征以及经济景观的合理性与社会景观的文化性合理规划设计乡村景观区内的各种行为体系,建立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刘黎明(2001)、谢花林等(2003)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和土地上的物质空间为社会创造一个高效、安全、健康、优美的乡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如今随着在我国新一轮的乡村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正在积极开展,我国却出现了急剧衰退的乡村景观现象(鲍梓婷,周剑云,2014)[11],因此深入的研究地理特征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影响与相互作用十分有必要。
2.地理特征与乡村景观规划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地理特征为地球空间上的客观存在、具有描述信息的地理实体,此定义把地理特征作为现实世界的图形表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11把地理特征定义为“对现实世界的中现象的一种抽象”(刘德儿,2014)[12]。简单的来说地理特征包含了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前者包含了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后者包含了农业、工业、人口、文化等人文要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在乡村景观中,自然景观的形成与呈现方式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对景观的影响中,地形作为景观的重要载体,地形的好坏关系到景观设计中平面、竖向等的设计以及空间定位、与景观造景等(王洁,2014)[13]。人文地理特征是乡村景观规划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人所能直观感受到的农业景观,也涉及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产业布局等,甚至地区间的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左右着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总而言之,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是以乡镇范围内的自然地理特征作为基础条件,对主观人文现象进行规划设计并使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共存,并为城乡居民提供美学范畴的感官享受以及促进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因此,研究地理特征中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制约以及乡村景观规划与地理特征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3.地理特征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影响浅析
自然地理特征如何约束乡村景观规划的实施、乡村规划如何利用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及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如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做到人文地理要素的合理保留与布置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持续发展等,前人对这一系列问题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影响乡村景规划的因素才能有有效的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促进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2004.“景观”一词的翻译与解释.科技术语研究,15(2):31.
[2] 周尚意,等.2004.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9(10):1521-1532.
[3] 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2008.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008(3):105-108
[4] 汤茂林,等.1998.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人文地理,13(2):41-45.
[5] 刘滨谊.1996.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城市规划汇刊,1996(4):5-11.
[6] 周心琴等.2005.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1(2):76-81.
[7] 齐增湘,等.2007.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进展.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8(4):192-196.
[8] 王仰麟.1998.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地理学报,53(增):21-27.
[9] 刘黎明.2001.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农村生态境,13(1):52-55.
[10] 刘黎明,等.2001.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农村环境.17(3):55-58.
[11] 鲍梓婷,等.2014.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乡村规划.38(10):75-83
[12] 刘德儿.2014.基于地理特征语义单元的地理空间建模.测绘科学.39(7):48-52
[13] 王洁等.2014.景观中的地形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中对地形的功能需求.艺术科技.31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杰,1993年3月,男,云南大理,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与人居环境方向),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段1号成都理工大学,610059
第二作者:李欣,1993年4月,女,四川绵阳,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与人居环境方向),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段1号成都理工大学,610059
论文作者:刘杰1,李欣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
标签:乡村论文; 景观论文; 特征论文; 景观规划论文; 地理论文; 自然地理论文; 自然景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