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加作业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论文_陈嘉源1,林舒鸿2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3;

2.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州 350003

【摘 要】目的:观察头针加作业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1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训练,另61例为研究组给予头针加作业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治疗后,研究组的上肢及手Brunnatrom评级、上肢及手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中风偏瘫患者经头针加作业训练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保证了训练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头针;作业治疗;中风;疗效

中风偏瘫又称半身不遂,主要是指中风后患者一侧肢体难以自主控制或者丧失正常活动能力,其作为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其身心健康。中风偏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如果患者经及时治疗与有效训练,便可改善其肢体功能障碍,但大部分患者治疗缺少及时性,同时训练缺乏针对性,从而造成了残疾。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了头针治疗并配合个性化的作业训练,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了122例患者,男72例,女50例,最小57岁、最大80岁,平均(67.4±2.4)岁,发病时间:最短6d、最长29d;偏瘫侧:左侧60例、右侧62例;肌力分级:0级26例、Ⅰ级46例、Ⅱ级50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②均无意识障碍;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治疗与训练,给予西药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营养支持、抗凝等,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康复训练,被动活动主要借助器械、推拿等,放松肌肉,减轻疼痛、避免软组织粘连;主动活动包括仰卧位单塔桥练习、患侧肢体对角线运动、诱发分离运动等,以此提高控制力及关节活动度;待患者可行走后,给予阻抗运动,疗程6个月。

1.2.2 研究组

头针治疗与作业训练,使用华佗牌针灸针,患者取仰卧位,选穴后消毒,沿头皮进针,得气后,经电针仪通电,30min,结合患者耐受状况,调整强度,1次/d,1个疗程为10d。

作业训练,具体项目包括(1)卧位四肢被动与主动活动,如:协助患者保持卧位抗痉挛体位,纠正其不良卧姿,定时更换体位,活动其各关节;同时指导患者行翻身、双桥、单桥及移动等主动训练;(2)坐位指导患者行躯干活动训练、运动协调、坐位平衡、手功能训练等;(3)站位给予均衡训练、上肢负重训练等;训练时间为发病后24h,5次/周,50min/次,1个疗程4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总有效率、上肢及手Brunnatrom评级、上肢及手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thel指数。

1.4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分为3个等级,显效是指患者神经系统恢复,能独立行走、生活可自理;有效是指患者神经系统部分恢复,日常生活需部分依赖他人;无效是指患者神经系统未恢复、生活完全依赖他人。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用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59/61),其中显效39例、有效20例、无效2例,对照组为80.65%(50/62),其中显效20例、有效30例、无效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上肢及手恢复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的上肢及手Brunnatrom评级、上肢及手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中风属于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其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等特点,患者以突然昏厥、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状为主,据统计,约68%中风致残患者是因偏瘫造成的,由于患者治疗与训练缺少及时性与有效性,进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根据调查可知,中风高危群体为中老年人,患者可能出现活动不便、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并发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中风偏瘫的防治与康复训练研究吸引了广大学者及临床工作者。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结果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同时研究组的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此结果表明,中风偏瘫患者经头针治疗与针对性康复训练,促进了其肢体功能恢复,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国内学者[1]以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结果为西医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中医治疗组,差异显著;相关学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中成药治疗与训练、针灸治疗与训练,其结果为中成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针灸组,差异显著。

中医学[2]认为中风偏瘫的发病机制为筋失所养、经络阻滞。头因正气不足、阴阳失衡、血气逆乱,而造成了半身不遂,因此,治疗过程中可采用头针疗法,以此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现代医学[3]指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可塑,一旦病变后,可改变其结构或功能,以此降低病情的影响,经针刺头部后,促进了中枢神经系统再生;同时,头针对血流动力学指标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针刺阳陵泉与曲池穴位后,血流速度明显增加,不仅扩张了病灶血管、构建了侧支循环,还保证局部组织血供;再者,针刺对微循环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可改善血清脂代谢,减少甘油三酯、脂蛋白及胆固醇等含量。近几年,中风患者广泛采用头针治疗,经国内学者[4]研究指出,头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与本研究报道一致。

中风偏瘫者通过及时与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减少肢体障碍发生几率,通常情况下,病情稳定后便应开始训练,如果2周后仍未能给予训练,则会影响肢体功能恢复。在训练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设计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以此保证训练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同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急或过缓。

目前,临床上针刺治疗方法众多,常见的有体针、头针与腹针等,实际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针刺方法,同时医护人员应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待患者入院后,给予人性化的医疗与训练,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经济等状况,因头针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因此,医师应建议患者选用此疗法,不仅可满足其治疗需求,还降低了身心负担,进而利于其早日康复。部分患者因不了解疾病与治疗等情况,失去了最佳治疗与训练机会,因此,医护人员应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及时治疗与有效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此提高其配合度与依从性[5]。

综上所述,中风偏瘫患者经头针治疗配合作业训练,保证了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上应积极推广。但日后研究应关注样本量、随访时间等,并且要延长随访时间,以此明确其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钟玲.头针加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N].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04):23-24.

[2]胡元水,王俊,骆培源,等.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中风偏瘫96例临床分析[N].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07):953-955.

[3]王希著,王丽.中医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5,26(04):381-382.

[4]徐世芬,顾金花.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26(02):153-156.

[5]周熙.头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9(03):125+130.

作者简介:

陈嘉源,出生年月:1986.10,男,民族:汉,籍贯:福建福州,学历:本科,职称:治疗师,研究方向:作业治疗。

实验平台: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英文名称:Fujian provincial rehabilitation industrial institution)

(英文名称: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论文作者:陈嘉源1,林舒鸿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  ;  ;  ;  ;  ;  ;  ;  

头针加作业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论文_陈嘉源1,林舒鸿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