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短教创造效率--以轮椅鹰王为例_长文论文

长篇短教创造效率--以轮椅鹰王为例_长文论文

长文短教,缔造高效——《轮椅上的霍金》教学举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霍金论文,高效论文,轮椅论文,长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小学语文高年段教材中,老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这些长文大多信息量大,语言隽永,内涵丰富。但由于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很多老师拿到这样的课文不知从何处入手,在课堂教学当中逐段逐句讲解,往往费时多而收效低。面对“长文难教”的现象,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一改往常的“模模糊糊一大片”,而做到“清清爽爽一条线”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在有效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突破重难点;在巧妙把握全局的进程中回归中心点,这样一个整体性的教学流程,可以有效实施“长文短教”。下面,以苏教版第十一册第10课《轮椅上的霍金》一文的教学举隅。

一、深入解读文本,锁住课眼,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就是一篇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部位。借用“庖丁解牛”喻之:文本是“全牛”,而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有找准了“间”,才能“以无厚入之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可以是文题,是文中的关键词,也可以是中心句、过渡句,还可能是写作的线索等。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霍金。文章主要写了霍金身患卢伽雷氏症后在轮椅上度过的不幸的日子以及以惊人的毅力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充分表现了他勇敢顽强的生命力量和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文章篇幅较长,以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将内容分为两大块,但在叙述时又各有穿插,将霍金伟大的人格魅力呈现出来。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我把第一课时的“课眼”锁定在“生活强者”上。围绕“生活强者”这一“课眼”,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课文中有关这一层面的内容分离出来。那就是文中关于命运对霍金残酷折磨的描写和霍金从容面对女记者提问的场面。锁定“课眼”,即是找准了本堂课全部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于是,顺藤摸瓜,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命运对霍金的残酷;2.诵读霍金回答女记者的话,认识到霍金是一位生活的强者;3.了解课文把“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写得这么具体,是为了突出霍金不屈不挠的意志。如此一来,破题开讲的切入处便呈现出来:“你认为命运对霍金残酷吗?霍金自己又是怎样认为的呢?”教学矛盾、思维冲突在这里扭结,牵一发而动全身。《轮椅上的霍金》这篇长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就这样在省时高效中确立了目标。

二、有效设计训练,扣住文脉,突破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言语学习,以文脉为线索,沿途设置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积极参与到言语学习活动中,获得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练”作导,化讲为“练”,借练悟“情”,读“练”一体,将有效的训练设计融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一条有机联系、前后衔接的“训练链”,来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言语训练也应被恰如其分地放到生动的情境中,使言语表达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使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成为我们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轮椅上的霍金》第一课时,按照先前锁定的“课眼”,我将重难点突破口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命运对霍金的残酷”上。基于轮椅上的霍金的生活与大部分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霍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巴尔扎克说:“作家必须看见要描绘的对象。”我们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也必须让学生“仿佛看见”课文中的对象。这“仿佛看见”不仅仅使学生能更好地入情入境,贴近文本中的角色,还能留给学生宽阔的想象余地。为帮助学生深切体悟霍金的不幸,这部分教学,我设计了两项训练。

首先,我引导学生将两段文字进行对比参读。

A.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

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长期坐在轮椅上。

B.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权利。

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不能说话了。

我要求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被动句,突出两个“被”字,来感受命运对霍金的残酷,让人无奈,完全无法抗拒,从而进一步走近人物,感悟命运对霍金的不公,激发学生的悲悯之情,为下文感受霍金的不屈精神埋下伏笔。然后,我要求学生紧抓课文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语句反复品味咀嚼,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在脑海中丰满人物形象,用“他不能……不能……不能……”的句式来说出心中对霍金的同情和怜悯,为学生读到下文时心灵的震颤做铺垫。这样,在朗读、想象、对比、思考、辨析、说话等一连串的有效训练中,本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巧妙把握全局,围绕主旨,回归中心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而整体性也是我们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征,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自然要还原孩子以人类相应的思维方式——整体入手,分部探究,然后又回归到整体。文章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使得教学全过程机理严谨,统体皆活。因此,我们的教学在历经了切入整体、重点训练等步骤之后,还需要归纳点化,拓展延伸,把握全局,总结提高,回归主旨,形成整体。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以及阅读教学的深刻性。

《轮椅上的霍金》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到霍金艰难中的坚强、逆境中的乐观,这既突出了文本的主旨,也回归了本堂课教学的主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霍金的不屈精神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文中“静默”一词的理解上。当女记者问霍金命运是否让他失去很多这样一个唐突而又尖锐的问题时,全场一片“静默”。我意识到这是文本中刻意的一处留白,仿佛流畅节奏中的一处“休止”,行进旋律中的一次“停滞”,热烈行动中的一个“沉寂”。这处留白是串起“训练链”,进行“结环”的绝好点。于是,我问学生“静默的人们会想什么?你是否有同感呢?霍金自己又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呢?”通过旁观者与当事人对残酷命运的不同看法的鲜明对比,霍金坚强、乐观豁达、懂得感恩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被凸显出来。此时,又以“前文极言命运对霍金的残酷与后文表现霍金的不屈之间有什么关系?”一问,将全文结构打通,引导学生不仅要从内容上去品悟,更应从写作手法的铺垫、呼应、反衬等方面去理解、思考。学生在汲取人物人格力量的同时,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还对文章的写作方式、结构布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确,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而通过这一环节,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把握全局的同时,语文教学的真意也尽显无遗。

长文短教,缔造高效,需要我们行走课堂,不懈探索,研究如何巧读课文,如何重组教学内容,如何巧妙设练,如何紧扣主旨,顺延文脉,使得课堂精练、生动、精彩、高效。对此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从这一点出发,研究长文短教,对于大多数课文来讲,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标签:;  

长篇短教创造效率--以轮椅鹰王为例_长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