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再次轰炸伊拉克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拉克论文,美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2月16日,美英两国出动24架战机,对伊拉克巴格达附近的雷达设施和通讯指挥中心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包括3名儿童在内的20多人的伤亡。这次袭击是1998年12月美英联手对伊拉克实行“沙漠之狐”空袭行动以来首次攻击巴格达地区,是两年以来规模最大的空袭行动。据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若把包括EA-6B电子干扰机、加油机和预警机等辅助和支援飞机计算在内,参加这次行动的战机超过50架。(注:《环球时报》驻美国特派记者任毓骏、黄山2001年2月20日报道)空袭发生之时,美总统布什正在墨西哥访问。他说:“这是我批准的一次行动。我再次声明,这是一次例行任务,其目的是加强禁飞区的安全”。也就是说,这次行动并无特殊的目的和使命。但时过一周,布什在2月22日举行的总统首次白宫记者招待会上却声称,“有证据表明中国在帮助伊拉克修建旨在对付美英战机的雷达系统”。(注: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年2月24~25日)美国舆论认为这也许是布什-鲍威尔所说的对伊拉克实施“高明制裁”的另一面,即一方面对伊拉克与法、俄、叙等国家的经济往来“睁只眼闭只眼”,一面又“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架式,隔靴搔痒地轰炸了伊拉克的雷达站”。(注:美《纽约时报》文章《后退运动》,2001年2月26日)不管如何,人们从这次美英对伊拉克的空袭和美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混乱表现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一、此次轰炸行动的动因剖析
布什说这次对伊拉克的空袭是“例行任务”,这也说得过去。因为自从美英法三国于1991年4月和1992年8月先后在伊拉克擅自设立两个“禁飞区”(1996年克林顿总统又将南部“禁飞区”扩大到北纬33度和巴格达近郊)以来,美英(法国于1996年退出禁飞行动)出动了数以万计架次的战机(仅最近两年就出动2.7万架次)轰炸伊拉克的军用和民用目标,使300多人死亡,近千人受伤。(注:《环球时报》驻美国特派记者任毓骏、黄山2001年2月20日报道)这次行动不过是几万次空袭行动中的一次,当然可称“例行”。
但是,这次行动与以往众多的行动相比又有所不同,有必要加以剖析。首先,这是布什在兑现竞选中和上任后说的要对伊拉克采取强硬政策的一次行动,想以此使美国公众消除关于新总统“外交外行”的印象。第二,英国表现得十分积极,成为促成这次空袭行动的主力。早在1999年1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就为美英1998年12月的对伊空袭进行辩解,并扬言为英军“在伊拉克所作的事情感到骄傲”,“如果萨达姆想通过获得化学和生物武器而再次成为一种威胁的话,我们肯定还会再次打击他”。(注:布莱尔《为什么需要打击萨达姆》,法《解放报》1999年1月11日)为了再现英帝国的“辉煌”,英国坚持与美国一起对“禁飞区”进行空中巡逻,寻找战机,而且迫切表示再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的愿望,要求“军事打击必须升级”。英国媒体说,“实际上正是英国煽动了16日的轰炸”。(注:英《星期日泰晤士报》2001年2月18日文章《布什开火了》)英国为何如此积极?据报道说是因为克林顿主政时规定英国空军不得攻击伊拉克的某些指挥站和雷达站,英国感到被歧视。因此布什一上台,英国就提出要修改这一规定。英外交大臣库克在同美国达成新规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英国终于有资格与美国并驾齐驱地轰炸巴格达。(注:英《星期日泰晤士报》2001年2月18日报道)第三,也有一种分析认为,这次轰炸是美国要继续主导中东和谈的外围战。因为萨达姆曾经号召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对以色列进行“圣战”。美国慑于阿拉伯国家采取一致行动的可能性,就“枪打出头鸟”,轰炸了伊拉克。(注:《人民日报》记者2001年3月3日文章《小布什头一板斧》)
二、美国的两伊政策处于两难的境地
笔者在1995年底曾对当年5月发表的《美国对中东安全战略报告》进行分析,指出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实行的双遏政策难以实行。到了1998年,美国的双遏政策实际已告破产,美国只得放松一头,甚至示意要与伊朗友好,以便集中力量对付伊拉克这个美国推行中东石油战略的主要障碍。(注:参见泰永椿《美国中东安全战略中的两伊因素》(《和平与发展》1996年第1期)和《美国推行中东战略的主要障碍—伊拉克》(《和平与发展》1998年第2期))时至今日,情况又如何呢?可以说美国的两伊政策已经到了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萨达姆越打越硬
10年制裁和核查,加上美英两国持续不断的轰炸、袭击和国内经济的极度困难,但伊拉克并没有被搞垮。从老布什开始,10年中美国总统换了三届,而萨达姆仍然稳坐台上,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是国际和地区形势提供的有利因素以及萨达姆本人善于捕捉时机,利用矛盾的结果。
一是国际形势逐渐对伊拉克有利。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第二,生产潜力很大。一旦制裁解除,伊拉克的产油量如果恢复到制裁前的每日400万桶的最高水平(或在欧佩克限额的情况下日产300万桶),则以目前油价每桶27美元计,伊拉克每日可有上亿美元的石油收益,年收益达250~400亿美元。单凭这项财力,伊拉克重振经济和发展国内各项事业就很充裕。国际社会正是看准了伊拉克的油源和重振经济的巨大商机,才不愿意继续对伊拉克实行强硬的制裁政策,而是愿意与伊拉克恢复一定程度的交往和商业合作。也正因为如此,原先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而形成的多国反伊联盟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除了美英两家继续顽固坚持与伊拉克为敌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再对攻击伊拉克感兴趣。就在美英此次轰炸巴格达的第三天,法国外长韦德里纳强烈批评美英的行动,并要求美国总统布什重新检讨已明显行不通的对伊政策。(注:新华社巴黎2001年2月19日电)法国舆论也早就认为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对伊进行制裁和核查,“因为大多数公正的观察员都认为,巴格达对这一地区的安全不再构成威胁。”(注:法《问题》周刊,1998年12月19日~26日文章《伊拉克:萨达姆下台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就连美国最忠实的盟友英国也婉转地表达了英国与美国在萨达姆问题上并不完全一致。2月25日,英国防大臣胡恩公开表示,“推翻萨达姆政权一直是美国的对外政策之一,但到目前为止,这并不是英国政策的一部分”,“由谁执政应当由伊拉克人民自己决定”。(注:李绍先《老调新弹》,《人民日报》2001年3月3日)看来,在对待伊拉克的问题上,美国已经十分孤立。
二是海湾地区国家为了地区利益,已明显改变了对伊拉克的敌视态度。海湾国家同属阿拉伯世界,它们尽管对伊拉克搞地区霸权和扩展军力强烈不满,在伊拉克侵科后曾参加美国领导的多国反伊联盟,对伊拉克实行制裁,在沙特和科威特仍驻有美英的重兵,成为进攻伊拉克的出发地;但是海湾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伊斯兰国家被分裂,阿拉伯世界被瓦解,也不愿看到伊拉克人民长期受制裁的磨难。这种民族情绪是阿拉伯世界以外的国家所难以完全理解的。对于一些大国在中东地区的所作所为以及它们在中东谋取各自战略利益的企图,海湾国家也是心中有数,不愿中东变成完全由大国主导的地区。因此,早在4年前,它们就已通过各种渠道与伊拉克进行接触,承认伊拉克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员,吸收它参加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伊朗、叙利亚和伊拉克还互相开放了边境。阿拉伯国家反对美国动用武力,主张伊拉克通过遵守联合国决议的途径争取早日解除制裁,连科威特、埃及、沙特这些与伊拉克积怨很深的国家,也不同意美国提出的“把萨达姆送进笼子里”的主张。(注:《人民日报》1999年2月11日陈佩明文章《美伊危机与阿拉伯形势》)小布什刚当选总统时,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有一个天真的想法,以为他不会象戈尔那样支持以色列(因为戈尔的副手利伯曼是美籍犹太人)。但美英对伊拉克的轰炸打破了它们的希望,证明布什并不站在阿拉伯国家的一边。(注:英《泰晤士报》2001年2月19日)埃及外长穆萨在2月24日同来访的美国务卿鲍威尔会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驳斥了鲍威尔提出的“伊拉克威胁”论。他说:“即使伊拉克人正在寻求得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也能猜得出这些武器是对准谁的。”(注:新华社开罗2001年2月24日电)实际上,海湾国家并没有认为伊拉克构成对它们的威胁,而是认为“第二次海湾战争10年后,伊拉克正在回归国际政治舞台,正在重新成为地区的平等砝码”。(注:沙特《中间》周刊2001年1月22日文章《伊拉克回归国际社会的突破口和障碍》)
三是萨达姆地位仍然稳固,国力正在恢复。过去10年,伊拉克因受制裁,国内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从1984年到1989年,5周岁以下的伊拉克儿童死亡率为56‰;而从1994年到1999年,这一比率上升到131‰。(注: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1年1月30日)据报道,现在伊拉克每月有6,000名儿童因营养不足、缺医少药而死亡。由于美英两国的阻挠,成千上万件人道主义援助没有兑现,伊拉克从“石油换食品”计划中所得到的大大低于应得到的。但是制裁和封锁也起到了动员和团结伊拉克人民的作用。萨达姆仍然牢牢掌握着国家权力。他一方面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在“制裁圈”上搞了多处突破。美国报刊报道,伊拉克最近已开通了一条穿越叙利亚的输油管道,“完全绕过了联合国的制裁制度,每天能给萨达姆的金库增加200万美元”。(注:美《纽约时报》2001年2月24日文章《我们对伊拉克的政策不管用》)另一方面,萨达姆善于抓住时机,向联合国讨价还价,目标明确地要求彻底解除制裁。这次美英轰炸巴格达之后,萨达姆毫不含糊地强调要继续大力发展自卫的防空武器,以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并且发誓要对以色列进行报复。(注:新华社巴格达2001年2月18日电,《环球时报》2001年2月23日文章《萨达姆发誓还手》)萨的表态与其说是对美英军事行动的反应,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攻势,目的有二:第一,警告以色列不要向美国提供关于伊拉克的军事情报,以求在巴以和谈中得到美国的支持;第二,告诉阿拉伯国家,伊拉克加强发展防空武器,是为了保卫阿拉伯世界,不让大国为所欲为。萨达姆这样做,至少可以博得对以色列有顾忌而又对美国袒护以色列不满的阿拉伯国家的同情和道义上的支持。
萨达姆依靠合法的和不合法的石油输出获得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伊拉克民众虽然仍旧贫穷,但伊拉克的国力已开始恢复,特权阶层更加富有。美《华盛顿邮报》2001年2月24日发表文章说,“由美国领导建立的齐心协力反对伊拉克政府的行动已经陷入了一片灰暗之中”,“伊拉克没有日趋衰弱、孤立和走向妥协,相反,它变得更加富有、更加强大,而且在政治上更为公众所接受”。而美国用9,700万美元军援资助的七个伊拉克反对派组织和库尔德民兵却一直士气低落,美国媒体把它们说成“不过是美国阴谋的实施者”,“在伊拉克军队面前溃不成军”。(注:美《亚洲华尔街日报》1999年1月29日)
(二)伊朗不听美国号令
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实行双遏政策始于1993年5月,但1998年以后,这个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伊朗自哈塔米于1997年5月执政以来,推行较为务实的政策,也希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美国认为这是一个机会。1997年底,哈塔米公开表示愿与美国人民进行“历史性的对话”,美国立刻作出反应,在1998年的几个月里连续采取了几项向伊朗表示友好的措施。美国变“双遏”为“单遏”,目的是想达到“以伊制伊”的效果。但美国的这一招做得太急,反而引起伊朗的警惕。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当时就指出,美国对伊朗的温和姿态是一种“政治上的花招”。(注:《人民日报》1998年7月17日李云飞文章《“双遏制”在变》)伊朗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向美国表示友好,但决不会与美国联手去对付伊拉克,因为这样做会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对伊朗本身也没有好处。这几年来,美国和伊朗之间虽然不能说仍像过去一样维持敌对关系,但总不是那么融洽,谈不上两国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合作。美报认为,美伊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排在第一位的仍是共同遏制伊拉克,然后依次是遏制塔利班,阻止巴基斯坦的伊斯兰运动,加强美伊石油合作,美伊结成合作伙伴以对付俄罗斯的“扩张倾向”,以及一旦伊朗成为世俗和“民主”国家,就可以充当阿以关系中的缓和力量等。(注: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1年3月5日)实际上这就是美国近年来刻意规划的美伊关系远景,其基本点是反伊(拉克)和抗俄,而且这一切要建筑在伊朗成为世俗“民主”国家的基础上。试想,作为一个有着古老文明、广阔国土和7,000万人民,而且长期推行自己独立外交政策的伊朗,如何会轻易就范呢?
使美国感到沮丧的是,伊朗非但逐渐改善了与伊拉克的关系,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合作,伊朗需要增强国力军力,希望得到核技术,这是美国不可能给予的,而俄罗斯则完全有能力也有愿望与伊进行这方面的合作。今年3月,哈塔米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签署了两国军售协议及核能合作协议。未来几年内伊朗可能用70亿美元与俄进行军事合作,其中包括向俄罗斯购买防空导弹、战机、直升机、巡逻艇及其他武器。俄罗斯除继续帮助伊朗修建核电站之外,还将与伊朗进行其他民用核技术项目的合作。伊俄并就里海经济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交换了意见。(注:《人民日报》2001年3月17日林皎明文章)伊俄在这几个重要领域的合作对美国无异是当头一棒,完全打碎了美国利用伊朗遏伊(拉克)抗俄的如意算盘。
三、无可奈何的节外生枝
在美英再次轰炸伊拉克而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布什政府忽然节外生枝,把气出在中国的头上。今年2月19日《华盛顿邮报》发表报道,引用美国防部一位官员的话说:伊拉克防空控制中心内的光纤电缆是由中国工人铺设的,而这没有经过联合国的批准。又说美英之所以选择2月16日星期五晚上空袭伊拉克,是因为那天是穆斯林的假日,可以减少平民的伤亡,特别是因为中国工人不会在那天工作。这一耸人听闻的报道成为此后美国官方和媒体借机大肆攻击中国的导火索。从美国总统布什开始,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和国务卿鲍威尔都相继对中国发出质问。据说是中国工人帮助伊拉克修建的光纤通信网与美英空军轰炸的伊雷达站直接有关,而美英两国正是因为伊拉克改进了防空系统才对伊实施空袭的。(注: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年2月24~25日,2月23日)但是,为何美国出动飞机轰炸伊拉克之时不把这条理由拿出来,而是事隔三天才制造这条新闻?从小布什1月20日执政至2月16日美英空袭的将近一个月时间内,美国政府和媒体对中国人权、宗教、扩散武器等的攻击层出不穷,蓄意毒化中美现有的关系,为何这样一个重磅新闻炸弹不及时抛出?唐家璇外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已经驳斥了美方记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挑衅性提问,事后中国政府也实事求是地同意进行调查,并将我方“没有一家公司参加伊拉克防空设施建设”的调查结果通知了美方,这才使美国暂时无话可说。
美国把对伊拉克的空袭与中国挂起钩来,有其不可告人的图谋。第一,它可以补一个理由,以使这次空袭“师出有名”。而且这次空袭效果奇差,25枚精确制导炸弹大多落在距目标几十码远的地方(有一官员说平均误差达到100码),对精确制导武器来说,这是不及格的成绩。(注: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年3月19日)本来美军方以“机械故障”和“软件问题”作解释,现在他们可以将失败归咎于伊拉克拥有“中国人帮助建设的先进防空设施”了。第二,再一次将中国“妖魔化”,在全世界制造中国是“无赖国家”帮凶的印象,这是美国的一贯手法。第三,美国可以中国“违背”联合国决议为由,又一次在联合国掀起反对中国的浪潮,甚至纠集某些国家提出谴责中国的动议,把水搅浑。第四,美国还有可能放风,借此说中国到处搞扩散,炫耀武力,从而为美国对台军售制造借口。
总的来说,美英再次轰炸伊拉克引发出来的结论就是: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已经进退两难,昭示着它的双遏政策的破产。这次轰炸再次证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搞霸权主义的人可以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伊拉克问题上节外生枝,借题发挥,也决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下一步美国还要如何走,恐怕是颇费踌躇的。最近有消息说,从小布什不愿意再卷入北爱尔兰问题的调解来看,美国似乎在对外政策上的立场有所改变,不像克林顿政府那样事事都想管,而是减少了“当和平经纪人和冲突承担者”的兴趣。(注: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年3月19日)人们希望布什总统在伊拉克问题上也能采取与北爱尔兰问题相同的明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