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心理学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自主性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研究
“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1994年5月24日江泽民主席为“雏鹰行动”的题词。这个题词实际上向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如何保障儿童“自主性”的健全发展。这里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简略的考察。
“自主性”一词的涵义,是指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有时排除他人的干预)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晚近的研究揭示,培养“自主性”不仅是教育的一个目标,而且自主性问题本身就是学习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入学(6岁)之前培育起来的自主性,将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应当促进自主性的发展。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不妨抓住下列要素加以考察。
1.独立需要
所谓独立需要是指摆脱外部强制的自由需要。在意识的自我觉醒的时期采取这一明朗的形式。
一般说来,这种独立需要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需要生来就强烈的人,早就以自主的需要反映在他的行动、思维和意志中。有时这类体验把来自外部的要求排斥之为侵犯自己的独立与剥夺个人的自由——在他的反应中有强烈的表现。这种强烈的独立需要甚至把社会生活、国家生活、传统和公共道德等等外部规范,乃至各种价值的内部规范一概视为束缚自由的重荷。
所以,强烈的独立需要本身未必应当受到鼓励,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为此,不能停留于单纯地受意志控制,还要求得同独立需要相对立的协同需要的发展,或是“结合的场所”……情操的发展。
相反,当独立需要薄弱时,显示出服从、顺从、宽容或是可塑性一类的优点,有礼有节,能够肯定别人的长处,这也是“尊敬”的源泉。容易同别人相处,也容易遵循传统、规则、法律或伦理规范。不过,缺点是依赖性太重,自主性的基础极其薄弱。
2.自我感情
在自我感情中通常叫作自信的自主感情若是薄弱的,一般倾向于呈忧郁状态,对困难和危险显示出惊慌、动摇、神经质兴奋的反应。对未来的希望淡薄,因此意志生活不活跃,优柔寡断,因而不能自主。
反之,自主感情强烈时,显示出相反的特征,表现为两种形式:反应性、被动性强烈的形式和自发性、能动性强烈的形式。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出于相信自身的力量,在他的态度中表现出安定、坚定、天真烂漫的特征。碰到困难时,能够激励起意志,强烈地抗击。只是过分强烈,会演成反抗。
一般认为,这种自主感情的强弱受到幼儿体验的强烈影响。成功的体验(自己的能力优越的证据)是以强烈的自主感情的结晶点而起作用的,反之,失败体验会削弱自主感情,过强的自主感情,是在自己处于逆境时积累了独立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产生的。
同自主感情相互关联的自我价值感情分为重点放在外部价值和重点放在内部价值的感情。前者同“权势”或“承认需要”有关,源于承认、注目、喝采、赞誉、惊叹等等的获取。后者是不折不扣的以肯定自己的价值为基础的感情。后者的发展比前者迟。一般认为到青年期前后才产生。
纯粹的自我价值感情是从事实的价值与意义中产生出来的。但存在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能看错。例如,有由于视野狭窄而产生的坐井观天式的无批判性的自我价值感情;也有自信自己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而产生的敢上九天揽月的歌德式的自我价值感情;还有与众不同的伴有独特激情的贵族式的自我价值感情以及自爱性的自我价值感情。
其中有一种特别不纯的形式,就是为了补偿自卑感而佯装出来的自我价值感情。它采取高傲的形式,以留神他人或是无视他人,而引人注目,很不自然。这种不纯的自我价值感情的特点是由于过敏,容易遭受创伤,缺乏诙谐,说话粗声粗气,不圆滑,不自然,不自在,不豪放,不擅于交际,因而容易脾气暴躁。
这样看来,倘自我感情不足、不纯,就不能支撑自主性。只有充分的自主感情与纯粹的自我价值感情,才能获得能动性和积极性,成为自主性的一个支柱。而自我感情却是以幼儿期的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发展自我感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3.自我的确立
自主性的核心既是自我,自我的确立就成了自主性的前提。所谓自我的确立不外就是自主的主要机制——思维的独立与意志的独立。
第一,所谓思维的独立,是指对于因袭下来的传统观念、判断和思想,能够吟味它的内容,它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不仅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而且能够超越它,产生出自己的思想,而达到自己能够证明、能够肯定的判断意见、推理等等。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它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思维能力的不足。这就是因袭他人的思想亦步亦趋,凭着出色的记忆力与勤奋,单纯地累积知识、接受和再现知识。这种头脑不能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
其次,单凭自己的悟性,缺乏自信而产生的思维依赖性。一味依赖权威,毫不怀疑权威的判断(和思维)的正确性、有效性。这种头脑是受教师、父母、上司等思维权威的催眠术般的魔力所诱感的。
最后,由于思维的紧张与努力不够,而产生的依赖性。不是自己思考,自己作出判断,而是满足于步他人后尘,选择苟且偷安的途径。
思维的独立性不足,往往并非出于能力的不足,而是由于受到自信、意志一类的情感方面的缺陷所困扰。这一点是应当注意的。
第二,所谓自我,其涵义同意志大体相同。据说,在美国的科学心理学中,意志或意志力的概念业已销声匿迹,而代之以自我的概念。意志是自我中最重要的机能,这一点是明确的。而自我的确立是藉意志的独立来确保的。
在这个意义上,自主性中的意志的作用很重要。但意志是同“自我意识”一道产生的。心理的自我在主体加以反击时被体验到,在这里被赋予了激起意志的第一个刺激。所以,意志乃是在主体碰到障壁或抵抗时产生的。这一点,体现了意志的本质。当不存在需要克服的障壁和抵抗时,就没有本来意义上的意志。当然,障壁和抵抗不仅存在于外部环境,在干扰目标之实现的内部状态和过程中,也完全存在同样的情形。
因此,意志具有两个根本的方向——外部意志作用和内部意志作用。外部意志作用中的意志所起的功能是,将抵抗并克服外部障壁的身心能源集中起来。这时的意志表现为准备抵抗与进行抵抗。根据这一点可以区分出意志坚强的人和意志薄弱的人。当然,这两种形式同自我感情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感情薄弱的,即令在应当坚定意志作出活动和攻击时,也退避三舍;反之,若自我感情强烈,就可以对障碍作出强有力的攻击。
内部意志作用中的意志强度是以意识自我的力对冲动和情绪起多大程度的作用来显示的。不过,内部意志作用不仅对内部感情有深层的体验,而且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认知的系统化,能够发生作用。因为内部意志是以有意注意影响注意的集中的。相反,内部意志的不足或缺陷表现为注意的散漫。不能指向冲动目标的实现,不能投入愿望想象,也是内部意志的一种脱落。不过片面强调这种意志的贯彻力的一面是危险的。马卡连柯说:“所谓坚强的意志,不仅指希望作什么并且能够获得成功的能力,需要的话,还要有毅然决然放弃希望的能力。”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忽视的。
然而,在我们的心中潜藏着制约意志独立的若干因素。首先,一旦冲动和需要的冲击力弱小,或是价值生活贫困、浅薄,意志的独立就要受害。这时,因为目标不够稳定,对目标的洞察不力或是生活的效益不足,往往容易接受他人提出的目标,靠人摆布。这样,意志的独立是没有希望的。
其次,自主感情微弱,自我感情崩溃,挣扎于自卑感重荷的人,意志的独立也是不足的。在这种场合并非缺乏目标,而是缺乏实现目标的勇气。因而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把权威的命令当作自己的东西,去寻求内部的稳定的基础。
再次,决心衰微甚至下不定决心,也会危及意志的独立。优柔寡断的人总是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从难予决定的烦恼中摆脱出来。他期待着接受来自别人的意志,当作自己意志的强制命令。这样,容易接受果断人物的富有魁力的暗示。在意志的实行阶段中最重要的这个决心之所以难下或不能下,首先是怕负责任。因为缺乏下定决心之后负起责任的勇气,亦即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其次是一个人倘若在心底里充塞着忧郁的心情,注入意志的内部感情的冲动力弱小,这样不仅意志薄弱,而且由于似乎会发生不幸或是绝望、无用这一类观念作崇,使人陷入昏昏然不能决断的状态。
我们明了这一点,就不能把意志的强弱看作是与生俱来的素质性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从理论、实验和经验来看,从3、4岁开始)加以强化的。因此,我们应当谋求儿童自主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