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里,鼓励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增加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要求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行的重要学科,因此创设学生学习的乐趣氛围,对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上将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多个方面叙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课堂教学例子,探索游戏结合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有效性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基础开设的,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核心,以增强学生社会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教育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实现了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公德,为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石。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和新教材的使用都给小学课堂带来了新生,品德与社会课程也充满了希望的活力。因此,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目前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是基层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师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教育观念,为品德与社会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参考意义。但是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课堂上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缺乏自我的思考和实践,缺乏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目前小学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学生接受的程度不深。因此,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成为了当前小学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分析
1.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参考,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理解能力,认真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改变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改善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状态,落实素质教育观中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将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教材有机结合,将教学目标落实在学生生活实际,杜绝教学目标的不切实际。教育目标还应充分体现在并贯穿在课前、课堂、课后,整个教育过程都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展开。
2.创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核心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正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式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境,将教学情境的建立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创建教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准确理解价值观这一抽象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举例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第六课——购买商品的学问。教师可以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可以开展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去附近的超市,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日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晓购物时应注意的问题,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准备教学情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品行为主要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念。小学教育应准确把握教材定位,灵活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是独立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的能动性,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创建适合的教学课堂情境,营造相应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并根据学生阶段性和顺序性进行教育目标的设计,完善教育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性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态,使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入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切实感知和体会,让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举例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第四课——感受他们的困境。本节课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提升人文关怀,了解残障群体的生活处境和困难,树立对弱势群体尊重关心的个人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残疾人的行动特点,体会残疾人内心的痛楚。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切实感知残障群体心中的痛苦,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自主产生帮助残障群体的情感意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教学情境,播放符合当前课堂气氛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举例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第九课——百善孝为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全国孝子道德模范的事迹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心里产生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营造令学生心里触动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学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4,(5),121。
[2]闫晓华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浅析[J].教育,2016,(12),00034。
论文作者:孟庆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课程论文; 小学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