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与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经济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2004年5月举行的第十四届大选中,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以“印度大放光彩”为竞选口号一度占了上风,结果却意外失败。而国大党却在农民、平民和左派政党的支持下再次取得执政地位。大选后,国大党同13个中左政党组成了以曼莫汉·辛格为首的联合进步联盟政府,于5月27日发布了一项“最低共同纲领”,规定了六项执政原则,其主要内容为:1.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法制;2.在10年或更长的时期内,保证国民生产总值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年增7—8%,扩大就业队伍,使每个家庭有稳定的生活;3.提高农民、农工和工人的福利;4.在政治、教育和经济等方面保证妇女的权利;5.对表列种姓、表列部族、落后种姓和少数宗教教徒提供平等机会,特别是在教育和就业方面;6.发挥企业家、工商业者、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等社会生产力的创造性能量。《最低共同纲领》还对就业、基础设施、行政改革、公营部门、财政和外交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规定和承诺。
将近一年来,以总理辛格、财长契丹巴拉姆和计委副主任阿鲁瓦里亚为经济决策核心的现政府,在发展经济和推进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据印度政府发表的《2004—2005年度经济调查》,2004—2005年度印度国内总产值增长率为6.3%,低于上年度的8.5%。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前些年停滞不前的工业生产却有明显的上升,服务业仍保持了高增长的势头,见表1。
表1 印度国内总产值的增长率(%)
2001—2002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
农业
6.3-7.0 9.6 1.1
工业
3.6 6.6 6.6 7.8
服务业 6.8 7.9 9.1 8.9
国内总产值 5.8 4.0 8.5 6.9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4—2005年度经济调查》
印度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长期处于低速和中速状态。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3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5%,被称为印度教徒增长率;在以后的20多年,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的前几年,年均增长率为6%,又被称为新印度教徒增长率。2003—2004年度印度经济实现了8.5%的高增长率,但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猛增9.6%的强烈反弹。而2004—2005年度农业生产仅上升1.1%,并且还受到石油价格飚升的制约,经济增长仍能保持较高的水平。这说明印度经济基本状况是健康和良好的。据罗布斯特经济分析所所长P.巴苏2004年12月发表的评论,18—24个月前由投资启动的经济增长至今仍充满活力,服务业、制造业强劲上升,而这种势头至少还将持续3—4年。
2004年,印度经济在不少方面呈现出景气和亮点。
最明显的是两年来旺盛的股市景气。进入21世纪后,具有代表性的Sensex(孟买30种敏感股票指数)连续3年分别下跌27.93%、3.47%和1.2%。从2003年3月31日至2004年3月31日,该指数从3048上升至5590,涨幅达83.37%(注:Business Standard,April 5 2004.)。这是印度人民党提出“印度大放光彩”竞选口号的重要依据之一。可是,到2004年5月中,在辛格政府上台前后,由于担心新政府受到左派政党的牵制(注:在印度国会人民院543个席位中,国大党只有224席,4个共产党共持有59席。),Sensex急剧下挫,5月17日一度跌至4505点的谷底,此后逐步回升,到年终上升到6602的高点,比5月17日的底点上升46.5%(注:The Hindu,January 3,2005.)。2004年,外资流入有很大增长,全年外国机构对印度证券的投资达到91.9亿美元,是10年前印度对外国机构开放证券投资以来的最高纪录。2004年4至10月,外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达23.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
几年来印度对外收支状况相当宽松,外汇储备逐年增加。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出口总额为6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55%;进口总额为834亿美元,比上年度同期增加34.72%。贸易逆差为2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8%。但是,由于外资和侨汇的大量进入,外汇储备仍从2004年3月17日的101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2月中的1370亿美元。近年来,卢比对美元的汇价呈稳中有升的状态。从2004年初到年底,卢比对美元的汇价从45.59∶1上升到43.72∶1,升幅为5.31%。2003年,卢比对美元升值5.2%,2002年升值为0.6%(注:Business Standard,January 1,2005.)。
2004年印度经济中的一个亮点,作为主要经济推动力的制造业出现了强劲复苏。2001—2002年度,制造业增长率仅为3.6%,此后逐年攀升,2002—2003年度和2003—2004年度分别为6.5%和6.9%,2004—2005年度达到8.9%。长期以来,印度制造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目前制造业在国内总产值中仅占17%,而中国这个比重为35%,泰国为34%,马来西亚为31%,印尼为25%(注:Indian Express,February 26,2005.)。契丹巴拉姆在2005—2006年度预算报告中表示要“重振制造业部门”,并将责成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就此提出一项计划。
还有,长期以来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点的IT业依然光彩夺目。据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2005年3月28日发表的数据,按美元计算,2004—2005年度软件和服务产值为205亿美元,比2003—2004的产值159亿美元增长28.9%;其中出口值达17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5%;内销为42亿美元,增长23.5%。在软件企业云集大都市的饱和状态下,二级城市正在成为新的软件研发中心。
不久以前,契丹巴拉姆在国会人民院中回答预算讨论时声称,“我们正处于投资上升的弧线之上,如果能够很好处理宏观调控,我确信从4月1日开始的年度将成为另一个好年头,本政府将实现7%以上的增长率。”(注:The Financial Express,March 18,2005.)
二
当印度经济在总体上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前进时,应该看到在不少经济部门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问题的解决是印度走持续—高速增长道路的前提条件。下面我们将就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如整顿财政、国企改革、基础设施、能源安全、农业、失业和贫困等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整顿财政
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急剧膨胀。据统计,中央加各邦政府债务总和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93—1996年间平均占56%,2000至2003年间上升到占76%,已超过警戒线。偿还利息成为国库开支的最大项目。为了编制一个既能促进经济增长率达7—8%,又要抑制财政进一步恶化的预算,必须推进税收改革和实施严格的财政纪律和监督。
本着增收节支和合理补贴的原则,契丹巴拉姆于2月底向议会提出2005—2006年度财政预算报告。政府确定在预算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占60%,举债占25%,其他资金收入占15%。预算总开支为51434.4亿卢比,预计占GDP的14.63%,低于前几年平均占GDP的15.5%。财政赤字为15114.4亿卢比,占GDP的4.3%,比上一年度占4.5%有轻微改善。国库收入为35120亿卢比,开支为44651.2亿卢比,赤字为9531.2亿卢比,占GDP的2.7%。发展计划开支为21125.3亿卢比,比上年度增加29%。计划开支的增加主要用于初等教育、扫盲、卫生、计划生育、农村发展、农业、能源和运输。非计划开支的几大项与上年度修正预算相比,利息开支13394.5亿卢比,增加804亿卢比;对邦政府赠款3326.9亿卢比,增加1912.5亿卢比;国防开支8300亿卢比,增加600亿卢比。养老金1954.2亿卢比,增加121.2亿卢比;警察开支1223.7亿卢比,增加165.7亿卢比,化肥补贴1625.4亿卢比,增加59.2亿卢比;粮食补贴增加40亿卢比;对中央直辖区的开支增加59.2亿卢比;其他非计划开支增加364.6亿卢比(注:Business Line,March 1,2005.)。2005—2006年度上半年举债计划为8300亿卢比,比上一年度同期增加41%。财政部长说,补贴是保护穷人的措施,还要继续下去。但他承认国家财政已经到了“不能再扩大开支”的地步。
税收改革的原则是调整直接税,降低间接税和扩大服务税。政府企图通过增加税收来源以减少财政赤字,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在2005—2006年度预算中,尽管公司税率从35%降低到30%,直接税的改革将使政府增加600亿卢比的收入。据专家分析,公司税率名义上下降,实际上并没有下降,见表2。
表2 公司税率的变化
2004—2005税率% 2005—2006税率% 增减税率%*
公司税3530 .5
附加税2.5
10 -7.5
教育税2 20
实际税率 36.5925
33.6600 2.9
折旧 2515
10
折旧的税 9.148 5.0494.099
实际税率 36.5925
7.7591 -1.2
红利税12.5 12.5 0
附加税2.5
10 -7.5
教育税2 20
实际红利税率 13.0688
14.0250 -0.9563
实际税率(公司税+红利税) 49.6513
51.7841 -2.1229
说明:有(-)符号表明2005—2006年度税率增加,无(-)符号为税率下降。
在间接税方面,财政部要求从2005年4月1日起实行全国统一的增值税;非农产品最高关税率从20%降低到15%,并将逐渐下调到东盟的水平,以提高国内商品的竞争力。服务税率提高到12%,并扩大服务税种,包括征收运输、软件等服务税,但电脑硬件税从16%降至8%,并免除硬件设备进口税。但至今年3月底,只有21个邦政府同意按期执行增值税,北方邦、泰米尔纳杜邦和印度人民党掌权的6个邦政府尚未同意。中央答应各邦政府因此项改革造成税收减少的部分由中央给予补偿。早在前几年,印度人民党政府就想实行统一增值税,因为中央与邦政府财政关系不顺,阻力重重而不了了之。看来现在要各邦政府都同意执行增值税还要费一番周折。
巩固地方政府财政刻不容缓。第十二届财政委员会的报告说,在1997—1998年度至2002—2003年度间,“邦政府财政空前恶化”。邦政府的债务上升到占邦国民收入的37%,其中比哈尔、拉贾斯坦、北方、旁遮普和西孟加拉等邦这一比例超过40%(注:Frontline,March 12—25,2005.)。这届财经委员会要求:(1)各邦政府在2008—2009年度前消除经常预算赤字,使财政赤字降低到占GDP的3%;(2)中央减免邦政府的债务与它们按规定期限削减经常预算赤字相联系;(3)中央将2004年3月前对各邦利率高的贷款兑换为20年期、利率为7.5%的贷款。到2005年3月底,各邦政府尚欠中央债务12879.5亿卢比,中央将因此项兑换少收利息2600亿卢比。另外,2005—2006年度邦政府计划开支为7520.776亿卢比,中央将以赠款形式给邦政府4620.454亿卢比,其余部分2900.322亿卢比仍由它们通过市场贷款填补。虽然这个数字低于2004—2005年度的市场贷款额3524.7亿卢比,但邦政府累计债务增加仍是一个严重问题。
(二)国营企业改革
国营企业改革是深化经济改革的核心。现政府仍把国营企业作为保持职工就业的一个途径,不把私有化作为国营企业改革最有效的办法,仅从实用角度鼓励国营企业的股票上市交易,经受市场考验。显然,这与印度人民党的全国民主联盟政府通过战略销售大宗股给私营大企业,转让所有权,加快私有化的进程有区别。人们怀疑这样做是否能提高国营企业的效益和减轻财政负担。官僚作风、体制臃肿、贪污腐败等问题不是说改就能改掉。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虽然国营企业总体上经营效益有所提高,但亏损企业仍是一个无底洞。据印度审计署署长向议会提出的报告,282家政府公司中有93家亏损,至2003—2004年度底累计亏损额为7271.1亿卢比,比2002—2003年度增加23%。审计署认为从这些企业收回贷款前景渺茫,继续对它们投资会阻碍经济发展(注:Business Line,March 28,2005.)。在1992年至2004年间,有70家亏损企业交给工业金融重建局处理。该局建议关闭的企业有27家,但至今没有一家执行。如何决定病态企业的命运将考验财政部长、司法部长和计划委员会的智慧。现政府寄希望于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营企业体系,并提出了一些设想。
1.通过企业合并提升全面竞争力。计划委员会建议将印度石油公司、石油天然气公司、石油印度公司、印度煤气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化工公司和巴拉特石油化工公司合并成为一个国家石油公司。合并后的营业额为13995.3亿卢比,利润为1662亿卢比。这家公司独立负责从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到下游的提炼和销售,以及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海外投资。计划委员会认为,现有6家国营石油公司在上游和下游活动中互相竞争对石油部门和消费者都没有战略利益,世界上也没有类似的做法。政府将把在印度斯坦石油化工公司和巴拉特石油化工公司的持股率降低到26%,甚至考虑向外国投资者进行战略销售大宗股。通讯和信息技术部要求国营电信公司BSNL和MTNL加强协作来面对竞争,提出了10点行动计划,主要是:(1)规定国营企业到2007年新增电话指标1—1.5亿个,占该年全国电话2—2.5亿个的一半多;(2)要求它们深入农村;(3)提高专业和服务水平;(4)增加投入,进口先进设备;(5)提高效率和使企业成为盈利中心。最近政府正在研究这两家电信公司合并的问题。此外,累计亏损95.5亿卢比的印度钢铁公司由印度钢铁总公司兼并的报告已交给内阁和议会(注:The Economic Times,March 24,2005.)。
2.政府主管部门与各国营企业签订谅解备忘录将提出一套新的业绩指标,如生产率、国际水准、信息技术相关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将要求国企在人力方面推行合理化,减少多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将进一步扩大国企的自主权,包括财权和经营管理权。
但是,国企资产重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各方有自己的既得利益,达成一致意见不易,有的还要经过法律程序。另外,财政部长对政府在国企减持股份计划谈得很少也令商界失望。据报道,2005—2006年度政府打算从5家国企即马鲁蒂汽车公司、Balco、巴拉特重型电机公司(Bhel)、石油印度公司(Oil India)和电网公司(Powergrid)减持500—700亿卢比。这个数字比往年指标约少一半。
(三)改善基础设施
印度基础设施的落后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也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障碍。上届政府把基础设施列为第二代经济改革的主攻方向,提出了三大工程,需要15—20年完成,总投资为3470亿美元。第一项是全国公路发展计划,全长13000公里,包括金四边公路和东西、南北两条国家级公路;第二项是将全国范围内的35条河流联网;第三项是“金海连锁工程”,新建和扩建沿海港口。此外,还要新建和扩建机场。现政府决定加快正在执行的工程,但河流联网的困难比较大,尚未启动。辛格总理谈到未来10年基础设施需投资1500亿美元,与前政府的估计差不多。总统卡拉姆说,由于过去鼓励私营投资的措施不够有力,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未能得到私营投资的补充,因此要有适当机制加强公营和私营合作。
消除公路运输瓶颈是当务之急。2005—2006年度预算确定公路计划开支为1908.5亿卢比,比2004—2005年度的589.8亿卢比增加2.18倍,其中国家级公路开支为923亿卢比,增加43%,另外提高0.5卢比石油税和柴油税也将用于公路建设项目。至今年1月底,全国公路发展计划完成5418公里,其中连通新德里、孟买、金奈和加尔各答四大城市的金四边公路完成4480公里。工程延期扩大了开支。今年将动工的国家公路计划第三期,长4000公里,预定2009年完工。政府已批准2200亿卢比开支,但其资金只占40%,其余的60%要靠私营企业投资。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阿舒卡·拉希里(Ashok Lahiri)指出,仅连通17万个村庄的公路即需投资1300亿卢比。
资金不足是最大的困难。政府考虑各种办法筹措资金,保证工程透明、公开,并加强质量管理,以加快进程。2005—2006年度预算提出了建筑工程创新融资机制,包括:(1)建立1000亿卢比资金用于特殊项目;(2)对公路、港口、机场和旅游项目延长贷款期限;(3)动用外汇储备进口设备,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认为这样做会影响财政安全;(4)鼓励外国直接投资;(5)准备动用黑钱,将申报黑钱的40%作为税收上缴,60%用于认购基础设施建设特种债券。1997年印度曾筹集1000亿卢比黑钱投入建设,政府希望在2005—2006年度筹到黑钱2000亿卢比(注:Business Standard,March 16,2005.)。这些措施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尚未可知。
(四)能源安全
国际石油价格猛涨对印度对外收支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石油进口开支扩大,经常账户已从前3年有结余变为赤字。2003—2004年度进口石油9040万吨,净进口开支为7400亿卢比。2004—2005年度石油进口量将上升到1亿吨,而国内石油产量仅3300万吨。石油净进口开支估计达10000亿卢比,比上一年度增加30%。专家估计,在今后5—7年中,印度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将增加一倍,从每天200多万桶增至500万桶;未来20年,印度的石油消费量估计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国内资源有限迫使印度加紧从海外寻求来源。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加快,特别是中国自1993年由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2004年进口量达1.2亿吨,超过了印度,而中东又处于不稳定状态,各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争夺石油来源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由于今后30年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大于供应,石油价格有可能上涨到每桶100美元。这对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都将形成巨大压力。
在此形势下,现政府除了降低石油进口税外,不惜高价竞标勘探和开采外国石油。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对外公司OVL负责海外勘探开采任务,在越南、俄罗斯、伊拉克、伊朗、苏丹、缅甸、利比亚、科特迪瓦、印度尼西亚、美国、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和埃及已有投资。石油部长M.S.艾亚尔说,国内石油公司能够在海外投资250亿美元。印度希望今后所需石油天然气的20%来自俄罗斯。OVL在萨哈林—Ⅰ油田有20%股权。该地石油藏量为11.5亿吨,日产35万桶,今年开始产天然气,明年产石油。OVL还打算在萨哈林—Ⅱ油田和萨哈林—Ⅲ油田入股。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已持有俄罗斯尤克斯公司15%的股份。所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将通过海上运输。它已订购5艘破冰船,准备首先将石油和天然气运至温水港,然后经太平洋运回国。
今年OVL公司和IPR红海能源公司合伙在叙利亚北拉马丹6区勘探,投资2000万美元,在开发阶段可得70%分成。该区石油藏量为6亿桶。最近该公司在卡塔尔获得在纳吉瓦特纳杰姆(Najwat Najem)的勘探权,初期投资也是2000万美元。董事长苏比尔·拉(Subir Rah)说,“这是我们在海湾的第一笔交易,我们愿给出更好的条件。”(注:The Financial Express,March 3,2005)
从伊朗至印度长2775公里的天然气管道,费用为45亿美元的协定不久将签订。其中766公里的管道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从安全考虑曾想避开宿敌。随着印巴关系改善,现在印度要求伊朗签两个协定,一是伊朗供应天然气到印度边境的协定,二是通过伊巴之间的协定,把伊朗天然气经巴基斯坦输送到印度。这样既照顾三方利益,也保证印度利益不致受损。另外,印度在缅甸海上瑞(Shwe)油区A—1发现了天然气,在A—3区也有可观数量。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在两处持股20%。印度煤气公司持股10%。印度、缅甸和孟加拉国定于3月底在达卡签订安置天然气管道三方协定。该管道长290公里,费用为10亿美元。从缅甸海上油田经缅甸若开、米佐、孟加拉国至印度的特里普拉邦。印度的利益在于由特里普拉将尚未利用的天然气注入管道供加尔各答消费。孟加拉国则每年可获得过境费7000万—8000万美元。
此外,印度也向中国表达了在竞争中加强合作的愿望。尽管OVL最近在苏丹、安哥拉和印尼的工程竞标中输给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印度石油部长认为中印有成功的合作经验,如在苏丹大尼罗河工程中,中国建炼油厂,印度建输油管。他希望在哈萨克斯坦输油管工程竞标中结成中印联盟。
为了及时获取能源信息,印度石油部长要求建立全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料库,存储国内外与能源有关的盆地和各种地区的地理信息。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都要有相应的资料库。从长远打算,印度将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政策,如扩大核电等非传统能源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重和节约能源。
(五)农业问题
印度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绿色革命之后,粮食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是,自1991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农业长期成为一个受忽视的部门。90年代的气候条件还算不错,但主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却全面下降,农业生产增长缓慢,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据官方统计,90年代的农业生产增长远低于80年代,见表3。
表3 印度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1980—81至 1992—93至
1991—921999—2000
1.粮食作物 2.9 2.0
谷物3.1 2.1
大米3.7 2.2
小麦3.6 3.0
2.豆类 1.4 0.8
3.非粮食作物4.3 2.4
4.农业生产 3.4 2.2
*为农业年度,自上一年7月至次年6月。
资料来源:印度农业部,转引自The Hindu,March 4,2001。
进入本世纪后,第一年(2000—2001)农业生产就减少了6.2%,第二年恢复性地回升了6.3%,基本上仍保持在上世纪末的水平。最近3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仅稍高于1%,与“十五”计划指标4%相差甚远。而据印度计委计算,要使经济增长率提升到年均8%,农业生产增长率每年至少应达到4%。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缓慢确实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
印度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对农业投资的下降和每年新增农田灌溉面积的减少。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表4显示农业投资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下降趋势。
表4 印度农业投资占国内总产值的%
公共投资 私人投资 总计
1990—1991 0.6 1.6 2.2
1996—1997 0.4 1.1 1.5
1997—1998 0.3 1.1 1.4
1998—1999 0.3 1.1 1.4
1999—2000 0.4 1.1 1.5
资料来源:同表3
印度“九五”计划(1997—2002)原定每年增加农田灌溉面积340万公顷,实际每年只增加了180万公顷。而在80年代,灌溉面积从5410万公顷增加到了7080万公顷,年均增加267万公顷。
(六)失业和贫困
失业和贫困是长期困扰印度的问题。印度失业人数缺乏精确的统计。据印度《第十个五年计划》记载,2002年3月全国人口为10.253亿人,其中劳动力总数为37821万人。在劳动力总数中,就业人数为34336万,失业人数3485万,失业率为9.21%(注:Government of India,Tenth Five Year Plan,2002—2007,Planning Commission,New Delhi,p.169.)。另一种统计为失业登记所公布的数字。目前全国有939个登记所,负责登记失业人员,并向有组织部门(指雇用10人以上的公营和私营单位)输送员工。从1956年底到1991年底,全国失业登记人数从75.85万人增加到3629万人,2001年底增加到4199万人(注:The Financial Express,December 13,2004.)。这基本反映出城市失业日趋严重的状况。
印度失业的严重不仅反映在当前失业队伍的庞大规模,而且还在于问题的不断恶化。印度人口基数大,目前人口增长率在1.7%左右,每年新增人口1700多万,新增劳动力(按1.8%估算)在700万上下。印度不仅要为业已存在的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还要应对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事实上,印度所实行的服务业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而且,印度现代制造企业由于技术创新,雇用人员正在减少。其结果是,有组织部门的就业人数从90年代初到目前已从2800万减少到2700万,其中2000万还是政府和公营部门的就业人员。因此,劳动力的大多数只好在工资十分低的非组织部门和农村寻求活路。这就是印度贫困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把这种大量人口在农业中寻活路的现象称为“人口过度的农业部门”。过去20年,农业在国内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40%下降到25%,而农村中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却没有能够相应地转移到其它部门,因此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只是从70%减少到60%。这就是说,20年前农业部门70%的劳动力拥有40%的国内总产值,现在农业部门60%的劳动力只拥有25%的国内总产值。农村贫困的加剧可想而知。
印度计委专家小组为农村贫困人口设定的贫困线为每天摄取2400大卡热量。尼赫鲁大学乌莎·帕特奈克据此估计,当前农村人口约有75%处于贫困线以下,而在1973—1974年度这个比例为56.1%(注:The Hindu,January 5,2005.)。可是印度官方认可的关于贫困人口的估计却远低于此数。该项估计表明,1999—2000年度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6.1%,其中农村为27.1%,城市为23.6%(注:Tata Services,Statistical Outline of India 2003—2004,p.170.)。
失业和贫困已成为印度农村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目前,在全国602个县中有156个县出现了“纳萨尔巴里运动”式的武装活动(注:The Economic Times,December 24,2004.“纳萨尔巴里运动”是指1967年以来由印度共产党(马列)一些派别在农村进行的武装活动。)。
标签:卢比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天然气投资论文; 财政年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印度经济论文; 印度局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