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经历“伟大”--论藤野先生的教学_藤野先生论文

让对话经历“伟大”--论藤野先生的教学_藤野先生论文

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记《藤野先生》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满怀深情地写道: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仅是一所普通医学专科学校的一位普通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又弃医从文,为什么二十年后,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先生却用“伟大”这样的字眼相颂呢?

我先从两人的交往开始探寻。

初识藤野先生伴随着留级学生的哄笑。印象是轻松甚至滑稽的。但是通过“订正讲义”“修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四件事情的交往,对藤野先生尊重关爱学生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我”是“不安和感激”的。如果仅凭这样几件事,就让鲁迅先生念念不忘,以至于以“伟大”相称,是不是还有点勉强?——因为这实在不过是一个教师,最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

但事实上,很多人至此就停止了解读文本的脚步,而把其他材料统归为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那样理解,抛却“文不对题”的嫌疑不说,写老师就是写老师,为什么还要借机“表扬自己”呢?

一个人得到别人的帮助,什么样的情况最使他感动?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彷徨,犹豫,甚至走投无路;第二,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再来看看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他这样写道: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抱定希望远涉重洋的鲁迅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只消这一句,失望和厌恶之情就跃然纸上了。“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能不能理解成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无奈呢?可是到了仙台,一句“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就足以证明虽然“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但这并不是鲁迅先生最需要的。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正是在这样“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当口,一个黑瘦的先生便“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以极富个性的抑扬顿挫的声调,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确实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学业的,精神的,人格的。

但这种关心仍是个人对个人的,并未完全超出一个教师的职业范围,对它还不能发自内心地称其为“伟大”,所以文章还没有止笔。接着,作者又用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不但告诉我们这是促成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一个最厚实的反面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之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一如既往地关怀他——这种关怀已上升到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或是人之为人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老师不是“伟大”的吗?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这样的人格不是“伟大”的吗?

如果说,刚一读到“伟大”,内心涌起的是模糊甚至是疑惑的话,在读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伟大”开始变得清晰,而在解读了其余看似闲笔的材料之后,“伟大”才变得立体起来,丰富起来——他让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种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位怎样的藤野先生。

这是一次对文本“人化”而非“圣化”的解读。

于是,一个教学思路便浮出水面:以“伟大”为纵线贯串全课,层层剥笋。

1.点出“伟大”

导入新课,我指着标题直奔主题: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一位医学教授,自鲁迅先生离开日本弃医从文后就再未与他相见,可是二十多年后鲁迅先生却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投影显示课文相关段落,学生齐读)

一个普通的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但是却被学生颂扬为“伟大”,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2.感受“伟大”

用以下三个问题引领:标题是“藤野先生”,概括文章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些事情。初识藤野先生,留给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情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

教师引读:难怪,作者与他离别二十多年后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读倒数第二段)

3.深化“伟大”

那么,除了这些材料,还有很多材料似乎和藤野先生并无关联。概括文章还写了哪些事情,思考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通过研读,学生认识到:“在东京”,是作者在表露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可能对严谨高尚的藤野先生一往情深;“往仙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度失望后侥幸的鲁迅;“初到仙台”,再一次让我们体验了“物以希为贵”的辛酸,此时鲁迅的心灵也冰到了零点——正是这时,藤野先生带着尊重和鲁迅的全部所需,款款而来,走进了鲁迅的视野,事业,生活和生命。这种关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教师引读: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这样的人,难道不“伟大”吗?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正像作者写的那样:“但不知怎地……”(读倒数第二段)

教师引读:如果说,我们刚上课时说的“伟大”是模糊的,在解析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是清晰的,那么,在弄懂了两个人交往的全部背景之后,这个“伟大”就应该是立体的,动人的。正像作者写的那样:“但不知怎地……”(读倒数第二段)

这样组织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伟大”一词展开,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标签:;  ;  

让对话经历“伟大”--论藤野先生的教学_藤野先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