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新课标,高中政治课聚焦四大核心素养。一线老师被称为“核心素养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要完成这一任务,要求教师要提高情境创设能力、情境材料的二次加工能力、情境活动的组织引领能力。通过教师能力的提升,把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情境 探究 核心素养
一、缘起:春色远看近却无
2018年的校优质课比赛中有老师执教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运用了大量的人物素材来创设情境,以此佐证教材中“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这一观点,材料精彩纷呈,通过教室的多媒体投影出来,学生也异常兴奋,教室前后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大有走进电影院的感觉,可是当“电影”放映结束,老师也没有对情境素材进一步挖掘,匆匆得出结论,便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近些年一直参加听课活动,包括通过多媒体观摩国家级的优质课,通过教研活动观摩省市区的优质课,这些优质课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情境创设非常成功,但也有一些老师表现出重情境创设轻情境应用,情境创设成功就会觉得大功告成。这样的课堂就像一名好医生给病人开了药,病人也把药带回了家,但是病人没有按时服下药物,或者服下药物也根本没有吸收,这样的病能好吗?
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这样的高中政治课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就像股市的“虚高”,对学生而言虽然会有一点点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那一点点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一线政治老师如何在课堂上通过情境创设和应用做好这“最后一公里”,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从而让政治课真正迎来属于它自己的春天。
二、实践: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最近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在教学中认真反思,不断总结,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及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以下观点:
1.根据内容,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情境材料的选择,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教学的主体、客体和教学的手段及教学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的主体、客体和教学的手段也属于广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从来都不应当是千篇一律的,所谓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核心素养方面的目标也就成为应有之义。
比如:在《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根据教材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学内容,笔者就主要选择政治认同等方面的核心素养的目标;在《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主要就确定了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等方面的目标。
除了根据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学校能够提供的教学手段等方面来确定核心素养的目标。
2.根据目标,寻找材料
情境材料的主要来源有:自己和学生生活中的场景、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教材中现成资源……这样的情景材料非常多,但在选择时要注意,自己所选择的材料能不能为教学内容服务,能不能进行二次开发,能不能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所帮助,切忌选择材料“拿来主义”,寻求材料的华丽,而没有对这些情景素材深加工。
积累资料,重在平时做有心人。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随时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看电视、上网的过程中,也要留意收集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帮助的教学素材,并随时记录和摘抄。同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可以发动学生,让学生去寻找,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不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而学生视角找寻的教学资源,当老师应用于课堂,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又更加能够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后去收集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思考为什么浙江经济转型要去治水,“五水共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鼓励学生把这些探究的材料写成小论文,制作成小课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以此来分析“水”和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深刻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认真思考不仅理解了教材抽象的哲学观点,也增加了对“五水共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不知不觉达成了“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目标。
3.根据材料,创设情境
选择材料,只是完成了情景创设的第一步,如果这个时候不对材料进行二次加工,所选择的材料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的目标。
(1)文本材料的创设和运用
文本材料是教师在收集资料时最容易找寻的材料,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本材料。文本材料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加之学生的考试题目几乎全是以文本材料呈现出来,所以文本材料也应该成为我们最常用的教学素材。
教材中有不同的文本材料,有“相关链接”、“名人名言”“名词点击”……这些文本材料之所以被选入中学政治教科书,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使用教材资源,不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材料的新颖和独特,而没有认真使用教材资源。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已经进行过加工,但作为一线教师,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二次加工,以达到材料的充分应用和最后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教材中在讲到“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知识点时,应用了我国一次性筷子的相关文本素材,教材其实针对这一文本素材提出了:“你愿意支持筷子革命吗?请说明理由”,笔者根据教材这一文本素材又提出了:“你身边还有哪些类似于一次性筷子的现象?这种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进一步得到增强,更加能够理解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经济转型过程中不以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通过对教材文本材料的深加工,“政治认同”方面的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媒体情境的创设及运用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容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现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多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但在应用媒体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媒体不能太长,如果一堂课视频图片内容太多,老师就变成了“放映员”,教学过程也就成了“看电影”,学生能难以进行理性的思考,自然就难以达成核心素养方面的目标。同时,媒体材料的二次处理也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紧紧抓住情境创设的“两步走”,根据媒体情境设计好学生要思考的问题、共同探究的策略等,重点是媒体情境材料的应用而不是展示,要根据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核心素养目标确定探究的策略。
例如:在执教《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一书时,根据教学内容,笔者确定本书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积极主动参与法治国家建设。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一课教学时,在要约和承诺相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一个真实的视频案例“假一赔万真的有效吗?”,通过播放真实的视频资源,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法官,你应当怎样判决?为什么?学生课堂踊跃发言,通过争论探讨,学生深刻理解了教材中关于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在生活中有了合同观念,也就达成了相关核心素养的目标。
(3)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宽其心,扣其情,启其智,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其次,要让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教师更要善于点拨,让学生通过对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积极思考,达成相关的核心素养的目标。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新知识的时候,关于我国政党制度是一党制、多党制还是其他这一问题,班级学生有人认为是一党制,就是中国共产党,也有人说是多党制,因为还存在民主党派。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讨论和争论下去其实意义不大,只会让学生在错误的理论上越走越远,学生新知识的学习遇到了“瓶颈”。这个时候老师的点拨就非常重要和必要了,我首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予以肯定,然后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拨:如果说是一党制,我们国家还有民主党派,显然不对;如果说是多党制,民主党派又不能成为执政党,所以也不对,我们这样的政党制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接着又问:“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故意停了下来,这时下面有学生小声说了句“中国特色”,当然后面的讲解就更加容易了,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加深了理解,也更加认同了我国的政党制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4.根据情境,引领探究
情境创设成功后,老师应当更加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积极引领学生对情境材料展开探究,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完成教和学的任务。这种探究应当是“真探究”,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探究的结论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面对这些不同的探究结论,老师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对于有些和书本知识不一致的结论不能一棍子打死。教师还要善于引领,对于错误的结论要及时指出并修正,教师应当在这个时候“弘扬主旋律”。
例如: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中笔者让学生收集云南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甚至想到云南亲自感受一下,这时我给学生再次展示图片《无极剧组被批评破坏香格里拉环境》,学生看完这些图片,对当地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感到非常痛心,同时对出现“电影、电视剧组破坏严重破坏景区环境”这样的事情,感到令人遗憾。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引领:你是怎样看待此事的?对于如何更好的保护环境,你又有何建议?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议论纷纷,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不对,当个别调皮学生故意“唱反调”笔者优适时引领归纳: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学生在情境创设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国家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风景区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同时加强监督;学生深刻体会到电影摄制团体环境保护的意识差;要加强宣传,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了热爱、憎恶、痛心以及产生了想改变这些现状的迫切心情,生成新的知识,达成了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结语:明年春色倍还人
我们知道,围棋追求以最少的棋子占领最大的地盘,如果361个点都是空白,那又谈得上什么地盘?情境探究的政治课堂就是想用最少的、最有效的棋子给学生留下一片有意义的天空。这个意义就应当是我们现在频繁在提到的核心素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第一,情境创设的价值追问
在通过情境创设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情境创设的价值所在。高中政治课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情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我们说要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就必须落实到情境教学中。同时,政治课说承担的德育功能更是要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体验中思想得到升华,让学生在参与情境的历练中,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感悟中逐渐内化为自觉的价值取向。
第二,情境活动的有效指导
在情境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容易忽视学科内容,偏离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教师如果不注意指导,就会变成“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要说达成核心素养的目标,就是教学知识本身的目标也很难达成。
第三,学生表现的多维评价
学生在情境创设和情境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度应当有一个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是等级制的,也可以是分数的量化。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注意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元方式,评价也不应当是简单的分数或者等级划分,他应该成为学生对于情境活动的回味与反思,从而让学生手绘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我们已经站到了深化新课程的舞台上,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一个有理论修养的教师,积极探索、实践、反思、改进,努力在百花齐放、绚烂多变的政治课堂中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因为我们相信在新课标的导引下,政治课教学的春天已真正来临!
参考文献
[1]戴汝潜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
[2]林华民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3]唐良平 《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关键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
论文作者:曾春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1
标签:情境论文; 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核心论文; 材料论文; 这一论文; 目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