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情论文,之二论文,中国论文,大国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工业大国,但还没有成为工业强国。从我国现代化进程看,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变化表明,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从工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的阶段。归结起来,我国经济现代化进入的这个新阶段至少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
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过程实质就是推进工业现代化过程。工业现代化一般指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工业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强力推进工业现代化,进而驱动整个经济现代化进程。现阶段我国工业总量的庞大并不能掩盖我国工业质量较低、工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而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占有资源很少的人口大国,推进工业现代化也适应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必然要走的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第二,该阶段经济要继续保持原有的高速增长难度加大,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内涵式、集约式的。
国际经验表明,在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中,会出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段时间一般持续20多年。虽然有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三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40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年均7%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在第三个10年增长速度也开始明显下降。实际上,到了工业化中后期,由于工业发展的重点从工业数量扩张转向工业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从粗放向集约、从外延向内涵转变,相应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对于我国而言,2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使我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变为工业经济大国,国内资源供给约束、环境保护要求、收入差距和社会稳定压力、科技水平差距大、产业结构亟待转型、改革和开放带动的经济增长力减弱、金融体系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也成为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的制约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阶段经济增长将很低,由于工业化进程还远没有结束、大国的国内市场需求支撑力巨大、生产梯度推移效应依然存在、产业升级的发展空间广阔等原因,我国经济增长将还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果说,过去20余年的经济增长是超高速发展,那么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是有些学者曾提出的次高速增长。(注:参阅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第三,国家开始利用工业发展来“反哺”农业,体现出“以工促农”的新特点。(注:在理论界存在所谓工农业关系三个阶段理论,即将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农业关系划分为以农补工、工农业平等发展、以工补农的三个阶段(参见李溦《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云南出版社,1993年)。但该阶段的划分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具体可参见徐祥临《工农业关系三个阶段理论的批判与替代》(中国农村研究网( http://www.ccrs.org.cn) ,2004年1月15日)。)
经过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利用工农产品“剪刀差”支持工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已经结束,国家财政用于补贴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支出逐年增多。到2000年,国家来自工商业的税收为10366.09亿元,占全部税收的82.3%,而农业税收为465.31亿元,只占全部税收的3.70%,同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却达到1231.54亿元。2001、2002、2003年国家来自农业的各项税收分别为481.70亿元、717.85亿元和871.77亿元,而用于农业的支出分别高达1456.73亿元、1580.76亿元和1754.45亿元。(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292—294页。)2004年国家在吉林、黑龙江两个粮食主产省先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1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农业税税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河南、江苏、宁夏等地已经宣布2005年取消农业税,到2006年全国都将先后取消农业税。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通过工业积累来支持农业的政策,对农产品给以价格补贴、提供信息、发放贷款、关税保护、出口补贴等各种扶持措施。除了这种政策的直接支持以外,工业发展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面对入世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积累的支持和现代工业技术的推动。
第四,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密集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逐步增加。
根据联合国的贸易数据,从1985年到1998年,中国的低技术制成品出口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85年,中国的低技术制成品出口排名没有进入世界前25名,而到1998年,中国的低技术制成品出口达到764.63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在这方面彰显了工业贸易大国的地位。但在高技术制成品和中技术制成品出口方面,虽然与1985年相比,中国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排名都没有进入世界前10名之内,分列第11位和第13位。(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第31—33页。)一项按照国别分别对中国和日本、美国等国的贸易竞争指数计算表明,中国工业制成品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中,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竞争优势较弱。(注:汪斌:《全球化浪潮中当代产业结构的国际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4—218页。)因此,在对外经济方面,新阶段中国需要提高工业制成品技术密集化程度,同样面临从工业贸易大国向工业贸易强国转变的任务。同时,伴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的能力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增加,已成为从国外得到支持继续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性和战略性资源。
四、新阶段的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
现代化理论认为,总体上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性不断消弱和现代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注:塞缪尔·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西里尔·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46页。)从经济现代化角度看,这个同质的特征主要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经济现代化进程就是经济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同质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但是,“同质化”的现代化过程并不意味着所有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都要采用相同的经济现代化战略。与之相反,成功的现代化战略恰恰是基于国情“特质”的“同质化”战略。在我们看来,“中国经验”的核心就是对国情“特质”的科学把握并以此来制订经济现代化战略。既然我国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大国,我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新阶段,那么,我国的经济现代化战略也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1.在技术进步战略方面,要重视战略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加大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
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原发性(自创性)技术进步和获得性(继发性或扩散性)技术进步。前者是本经济系统内的技术发明所推动的技术进步,后者是通过引入本系统之外的已有技术而实现的技术进步,是技术扩散的结果。(注:金碚:《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0页。)由于工业技术的巨大落差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巨大收益,一般而言,后起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通过模仿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实现的。新中国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基本上也是建立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的,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对于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突出作用。(注:江小涓等:《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但是,现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大国,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现在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先进的工业技术支撑体系,显然这是依靠技术引进所无法完成的。能否具有自主技术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关键。因此,培育战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应是我国新阶段技术进步战略的核心。同时,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大国的中国,必须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要仅仅强调应用技术研究,要重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中国未来技术发展的瓶颈是基础科学的薄弱。(注:蒲幕明:《大科学与小科学》,《文汇报》2004年11月21日。)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些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科研经费总额的比例都在15%—20%之间,而我国大约只占5%左右。(注:薛谰、胡钰:《我国科技发展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科技日报》2003年5月14日。)在一个越来越强调原创性和知识产权的世界上,中国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的工业经济大国,必须加大对基础科学领域投入,保证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2.在经济增长战略方面,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现代化要求技术集约化、高加工度化,要通过知识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投入要素的质量(包括劳动者的素质、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矿产资源的品位等),以少的要素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同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达到最小,这就是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高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型、资源节约型转变。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土地等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根据测算,1953—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76.7%是由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带来的,而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23.4%。(注:洪银兴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5—231页。)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效率低,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还环境污染严重。中共十六大提出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就是要求改变传统工业化道路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分析,我国现在进入了重化工时代,重化工业的大发展不仅是工业化进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而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工业经济大国,发展重化工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大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但是,重化工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投资需求大、能源消耗大等特征,为此,我国发展重化工业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集约式、高效益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依靠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重化工业也能够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3.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三次产业要有新的战略使命和发展定位
新阶段经济现代化的产业战略重点是推进工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实现工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围绕这个战略重点,第一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以工促农”,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发生了变化,农业的战略使命主要体现在对工业发展的市场贡献方面,(注:黄泰岩、王检贵:《工业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也就是要通过给农业以资金支持,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增加“三农”对工业技术和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而促进工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战略使命和发展定位,一是使其成为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既要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又要承担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产生的工业富余劳动力问题,二是推进我国产业间结构的高级化,为由工业强国到服务业大国奠定基础。
4.在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方面,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我国现代化学者的研究表明,经济现代化应该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两个主要层次。(注:赵德馨:《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这意味着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表明,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工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两个“车轮”。这两个“车轮”已经使我国从农业经济大国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大国,而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当前,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障碍还严重阻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教育与就业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改革等都有待进一步推进。由于我国渐进式先易后难的改革方式决定了这些改革难度非常大。然而,无论改革阻力和矛盾有多大,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和政治环境,毫不犹豫地深化改革,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标签: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