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关注“变量”因素,解释图表试题_因变量论文

紧抓“变量”因素,解读图表类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表论文,变量论文,试题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题已经由过去的重在知识考查转变为重在能力考查,同时明确指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纵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不管是从试题的信息呈现方式、要求考生对实验数据的记载,还是从实验结果的表达都要求考生对图表形式的解读及利用,体现了对考生图文转化能力、实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利用图表表达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而考生的这方面能力恰恰又是最薄弱的,往往会影响考试时的入题和解题。笔者根据教学实验发现,图表题中所记录或表达的实验数据往往可以还原为实验时的变量因素来审视,紧抓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因素来解读图表信息、规划图表表达,往往能使抽象信息更明朗,使审题思路更顺畅。

一、抓“变量”读取图表信息

例1.抓变量读取单一变量表格信息:如2010年江苏卷15题中的表格(见表1):

表1

该类表格相对来说信息量不是很大,表格呈现的是单一变量的影响,一般行和列一个表示的是自变量,一个表示的是因变量。该表格中的自变量是表格的列项所呈现的时间(改造前、改造后),因变量是表格的行项所呈现的三种统计结果。抓住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来解读和分析表格信息,就能很好地解答题目中的判断项。

例2.抓变量读取多变量表格信息:2010年江苏卷33题中的表格则更复杂一些(见表2)。

表2

表格列项中随着时间这一自变量的变化,会导致银杏叶绿素含量这一因变量发生变化;但同时,行项又有A、B地银杏叶这一变量的呈现,也就是说表格中其实反映了两个自变量:一个是时间变量;一个是观测对象变量。在读表提取信息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应提高,增加了入题的难度。多变量的表格一般行和列一个表示的是自变量;一个表示的是因变量。另外,几行或几列相互之间比较就又有了另一个变量。这类题在读表环节其实可以参照对照实验的分析方法一个变量一个变量地分析:分析时间变量时,就只看时间变量对因变量(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难得出随着时间推移叶绿素总量下降、结合型叶绿素含量下降、游离型叶绿素含量上升的结论,与题中图形所提供的“随着时间推移,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信息结合,不难得出“叶片光合速率下降”与“结合型叶绿素含量下降”之间的相关性结论;而分析不同的观测对象这一变量时,就比较同时段不同观测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分析方法类似于孟德尔面对复杂的性状遗传,先从一对相对性状着手,逐个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看多对性状的遗传。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较复杂的信息条理化,获得有用的信息,便于解题。

例3.单一变量曲线图的图形信息读取:2009年天津理综卷中有如下页曲线图1。

本图是单一变量的曲线图,该图反映的是曲线图的通式: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涉及到具体的内容自变量和因变量可以赋予具体的含义: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等等。这类图形因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单一,学生在提取和解读信息方面困难不是太大。

图1

例4.多变量柱形图的信息读取:2010年江苏卷第23题有如下柱形图(见图2):

图2

该柱形图的本质还是单一变量图: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示方式,要是把每个柱条的顶端连线,就可以转换成学生常见的单一变量曲线图,图形的信息提取和解读也就容易了。

例5.多变量柱形图的信息读取,如果柱形图反映的是一个以上变量,如图3。

图3

同样的方法,将柱形图的柱条顶端连线就可将柱形图转换成曲线图,图中横坐标生长素浓度是第一个变量,不管是茎、还是根的生长都会因这个良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同一浓度下茎和根的生长又不同,茎与根观测对象的差别是第二个变量。解读和分析图形信息时依然是先抓一个变量分析:看不同浓度下茎的生长或不同浓度下根的生长;看相同浓度下茎与根生长的区别,然后再将信息汇总。

例6.多变量曲线图的图形信息读取:(2010年江苏卷第23题)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 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图4

包含多变量的曲线图一般横坐标和纵坐标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另外,几条曲线相互之间比较就又有了另一个自变量。如上右图的时间是一个自变量,乙烯或生长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在茎中的含量是因变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在同一时间段乙烯和生长素观测目标的不同是第二个自变量。抓住第二个变量可以顺利地对题目的B、C、D选项作出判断。

二、抓“变量”构建图表关键点

1.抓“变量”构建表格关键点

表格一般用于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实验数据统计,所以表格的构建首先是要交代表格的名称,以便对表格的用途有所明确。如上分析,表格的行和列一般一个表示自变量,一个表示因变量,所以第二个关键点是确定行列项表达内容,同时要标注单位;一般实验往往有分组或平行重复实验,所以第三个关键点是实验记录表往往要有自变量的相关小组设计,而且平行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往往还要设置取平均值项。

2.抓“变量”构建曲线图关键点

由于课程目标具体在能力方面,特别强调“使学生学会生物绘图、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以及确认变量、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等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近年来的高考卷中不乏对学生提出“用图表表达实验统计、进行图表转换”等要求。如2009年浙江卷的实验设计题中,要求考生“在坐标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该组兔的血压变化示意曲线,并标注注射药物的时间点”;2010年江苏卷第33题要求考生“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完成总叶绿素含量与采样日期关系的二维曲线图”。

对于如上构建曲线图类型题,考生还是要从抓“变量”入手,同上分析,曲线图的横坐标一般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因此,图形构建时首先要构建横坐标和纵坐标,标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同时注明单位),如2010年江苏卷33题横坐标代表的自变量是采样日期,纵坐标代表的因变量是总叶绿素含量,确定了坐标含义后第二个关键点是依据起点、转折、终点的顺序依次对曲线进行定位。因为这道题目是要求根据本文表二中的数据绘图,而表格中的变量除了时间外,还有不同观测对象A、B银杏叶,所以第三个关键点是要依据如上步骤绘两条曲线,体现第二个变量,并标注图标(图5)。

图5

标签:;  ;  

密切关注“变量”因素,解释图表试题_因变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