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
赵 浚 田鹏颖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摘 要] 新时代劳动精神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逻辑起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为历史逻辑,以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为现实逻辑,科学阐释了这不可遮蔽的人类精神文化之美,使劳动成为理解人类、解释社会、把握未来的基本方式和总锁钥。新时代应通过塑造劳动人格、重构劳动认同、鼓励劳动创造、完善劳动制度等,探索劳动精神培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劳动精神 培育路径
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精神凝结了劳动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性认知与感性实践。劳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能够成为中国人心灵世界的精神标识,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文化符号,最根本的是由劳动这个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地位所决定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1]的立德树人内涵。
一、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劳动是透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方棱镜。马克思以劳动为逻辑基点揭示了人在劳动中作为“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使劳动赋予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文化得以显现。劳动精神既是劳动本身,又是对劳动的超越,是劳动和劳动认知(体验、意识)的总和。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以劳动为基础的精神信仰,是劳动“事实”与劳动“价值”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与劳动认识论的高度统一,赋予了劳动新的时代内涵,拓宽了劳动视界,升华了劳动的本质。
1.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以劳动为根本活动的理论表达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2]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将劳动比喻成整个社会为之旋转的太阳,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以此说明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一方面,自然界经过长期的运动变化,同时孕育了生命,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永久和必要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类与自然界始终不停地进行着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转化。所以,以劳动为基础的精神信仰深刻地镌刻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新时代劳动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从哲学视角来讲,人类与社会的创造都离不开劳动,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二是从经济学视角来讲,一切劳动都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三是从伦理学视角来讲,劳动是人类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精神信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重视劳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德文化彰显。四是从政治学视角来讲,劳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有力保障,也是保持政治肌体健康和政治本色的必要方式和手段。五是从美学的视角来讲,劳动最美丽,劳动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人类因劳动而幸福、因劳动而美丽。劳动幸福成为个体获得人的类本质的最高幸福形态,劳动模范成为劳动群众对劳动美学最生动的多彩展现。
2.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以劳动为生存方式的生活诠释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广大劳动者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沃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精神,呈现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性、劳动创造的实践创新性、劳动光荣的精神幸福性,是全社会对新时代劳动的实践礼赞。
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集中体现。尊重劳动反映对劳动及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认知。只有把劳动作为创造财富和获得幸福的源泉,认识到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和类本质体现,才能尊重一切劳动、正视一切劳动具有的益于人民、造福社会的价值。崇尚劳动是指对劳动的态度,是社会个体由内而外地对劳动产生的崇敬与赞美,是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经验体认。热爱劳动反映劳动者对劳动的情感。热爱劳动体现了劳动者递进式的心理变化:一是劳动者积极投身于劳动的意愿;二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劳动的乐趣、得到劳动的锻炼、保持劳动的热忱;三是在劳动中珍惜劳动的成果,从而实现劳动过程与个体价值的内在统一。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是对劳动的理性认知、感性把握和情感升华,体现为由社会认识到个人品行对劳动由表及里、逐步内化的追求过程。
“质是与存在同一的直接的规定性,……某物之所以是某物,乃由于其质,如失掉其质,便会停止其为某物。”[19]任何事物作为一个独立存在必有其内在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决定了事物之间的界分。例如,“车”可以有各种形态,包括火车、轿车、牛车、自行车、独轮车等……但是,任何能被称为“车”的事物至少应当具备“有轮子可以滚动行驶”、“能载人或物”等要素,此即“车”的质的规定性。再如,“房”可能是一栋摩天大楼,也可以是一间茅草屋,一口窑洞;但是,一堆土或一堆砖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房”。由此便知,凡是能被称为“房”的事物至少应当“有一定内部空间”,“可以居住”等条件,这便是“房”的质的规定性。
新时代劳动精神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其一,辛勤劳动反映勤奋敬业、埋头苦干的精神,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体现,这是劳动者应有的基本要求。尤其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核心的劳模精神,将会持久地激励着一代代人用辛勤劳动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辛勤劳动是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基础和保障,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劳动者的价值。其二,诚实劳动是指在劳动过程中脚踏实地、恪尽职守,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劳动成果,不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诚实劳动是发扬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发扬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底线内涵,是辛勤劳动的升华,也是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其三,创造性劳动是指开创性的劳动,如人类历史上进行的各种原创性发明与创新。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弘扬创造性劳动精神就是指弘扬敢闯敢试、开拓创新、鼓励首创的精神。这种以敢试敢闯、敢为人先为表征的精神毅力是新时代劳动精神中最具有时代意义和新时代特色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结合,是人的创造力体现,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发展。
3.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以劳动为价值追求的文化自信
(1)FRP布加固裂纹的等效旋转弹簧刚度和裂纹闭合临界载荷依赖于裂纹深度和FRP的材料参数等,FRP布加固裂纹的等效旋转弹簧刚度值随裂纹深度的减小以及FRP材料弹性模量和含量增加而增大.
一要加强《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养殖户和畜产品经营者知法守法;二要与畜牧业养殖业主、贩运户、经营户、畜产品加工企业、屠宰场、活畜禽及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业主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增强相关人员依法生产经营的自觉性。三要全面落实监管责任,着力构建兽药、饲料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兽药、饲料、生鲜乳等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假冒伪劣兽药、和“三无”饲料的行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要通过塑造劳动人格、重构劳动认同、鼓励劳动创造、完善劳动制度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使劳动者在劳动中确证人的自由存在本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刻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目的。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劳动精神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精神是对广大劳动者实践的高度总结和具体概括,是新时代的精神需求。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弘扬劳动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核心的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生动再现。工匠精神体现劳动者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是对劳动精神的进一步升华。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一脉相承又相互包容。弘扬劳动精神对于发挥工人阶级先进性、彰显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推动工人阶级成长进步、塑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文化风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鼓励劳动者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使劳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障。
新时代劳动精神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因劳获义”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的最根本价值依据和价值导向,是新时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获得劳动幸福的价值统一。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精神而具有价值,作为人的最基本权利而被赋予价值,作为获得幸福的生命体验而体现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的绝对自由’是劳动居民幸福的最好条件。”[4]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劳动精神正是人类追求自由、追求全面发展的必备精神品质和核心价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恪守遵循的恒常性精神支点,凸显了以劳动为根本的行为取向和观念导向,表现为个体和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公约和价值兼容。因而,新时代劳动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劳动幸福的合理诠释和美德表达,从而构建了以劳动精神为价值追求的文化自信。
1.塑造劳动人格以展现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基本要求
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关于劳动的认知和判断,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态度,但我们必须明确,劳动作为人类走向文明、发展自我、改造自然的最基本实践活动,只有存在方式的差异、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形式的劳动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社会主义社会,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为主体的劳动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是否尊重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和创造,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进程。一是要尊重劳动者的主体人格。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人们虽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人的能力、价值及尊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证。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劳动者的个人价值从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载体要素向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出发点和复归点彻底转变。劳动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社会发展的生产手段,而是成为复归人的本质、凸显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二是要尊重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值得尊重,一切形式的劳动歧视与偏见都要坚决摒弃和反对。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为主体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基础劳动、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等虽然在形式与报酬上存在差异,但都体现了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都创造了社会财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马克思指出,创造商品价值的是人类劳动。随着社会分工所形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创造社会价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需 要两者的紧密结合,因此都应该得到尊重。三是要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使人们由重视物质生活追求逐步向重视精神生活追求转化。劳动者对于工作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工作薪酬上,还体现在对工作环境、发展空间、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关注。劳动者需求的改变是劳动者对自身尊严和权益保护的现实反映。目前,劳动者劳动尊严 受损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要在尊重劳动者的主体人格、劳动价值,维护劳动者尊严的基础上,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劳动过程的幸福和愉悦,不断实现自我认同劳动向自觉践行劳动转化。
新时代劳动精神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社会文化价值导向。社会文化价值是社会大多数人长期信奉和践行的价值观,是一种具有稳定续存特性、需要发扬光大的文化传统,[3]影响着整个社会氛围和精神状态。
2.重构劳动认同以营造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社会氛围
在一般语义上,认同解释为认可、赞同;在哲学维度上,认同表征着人的意义的来源,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体现为对自我价值的表达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谋求。所谓劳动认同,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自身在情感上、价值上对自我存在方式、自我价值实现的确证;另一方面,涵盖社会、他人对劳动个体的认知和态度。劳动认同关乎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关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是要着力构建弘扬劳动精神的劳动价值观。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是维持一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劳动认同的重构要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结合起来。新中国的建立使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改革开放的推进使劳动者的生活更加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使劳动者的生活更加体面。但在这些丰实与体面的背后,还存在着重资本轻劳动、重效益轻保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深入考察问题背后的逻辑,不可否认,与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全球资本霸权的影响以及消费主义盛行的自我迷失等因素不无关联。因此,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要通过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优良传统,大力倡导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价值导向,着力构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意识。二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精神宣传教育。随着开放的加深、交往的扩大、信息化的推进,以资本至上为代表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同我国集体主义、倡导奉献精神等传统美德产生激烈碰撞,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和社会主旋律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劳动精神的培育要注重信息化、时代化进程中传统资源与网络媒体的有效整合。一方面,要主动占领宣传阵地,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弘扬劳动精神的教育引导。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社交平台,将劳模精神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劳动者的奉献和付出。另一方面,及时应对变化,做好把关工作,强化应对负面舆论的监督引导,形成激浊扬清、扶正归元的正面舆论强势,针对贬低、轻视、误解劳动者及劳动精神的现象和事件做出正面回应和反击。三是要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劳动文化氛围。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劳动环境对劳动者的影响潜移默化、持久深远。广大劳动者在切实的劳动实践中创造着富有自身特征的劳动文化,既体现了劳动者对日常劳动行为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劳动环境对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的激发与促进。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各领域劳动发展史的学习、丰富多样劳动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方式,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文化环境,从而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情怀,使劳动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鼓励劳动创造以推进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
劳动不仅是自主的实践活动,而且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要倡导和鼓励劳动创造,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为劳动者提升创新素质提供平台条件。在思想文化日益进步的新时代,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使我国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缺乏创新性劳动的社会是无法良好运转的。新时代扬弃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恢复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还要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出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培育需要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整合、优化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培训,建立健全持证上岗制度、薪酬制度等,积极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自身发展谋划相应的职业格局,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素质与能力,从而为企业创新发展积聚人才优势。二是为劳动者激发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背后,是广大劳动者的付出与贡献。随着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安全问题、职业病高发问题、安全卫生立法问题成为广大劳动者极为关切的现实问题。应通过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立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建立健全劳动参与机制等方式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升劳动者的待遇和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活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为劳动者开展创造性劳动提供政策支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者既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还要具有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品质。创造性劳动从价值观念转化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从精神领域转化到物质领域,制度安排和规范设计是极为必要的环节。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工作条件的改善,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提供了前提条件。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环境,是创造性劳动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要在强化劳动者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促使劳动者在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压裂施工现场实时分析压裂施工曲线,如果遇到压力突降等异常情况及时停止施工,分析变化原因后决定是否继续施工。压裂施工的同时派排采人员到邻井监测动液面、套压等生产参数,遇到参数异常及时与压裂现场沟通,停止压裂施工。
4.完善劳动制度以构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机制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中国家,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性、协作性的劳动队伍,是我国步入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需要。高素质劳动队伍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思想和理论的创新,更需要制度的完善。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需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强化劳动者制度保障。一是建立高效统筹协调机制,为劳动精神培育提供顶层设计保障。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统筹协调机制。比如,为劳动者入职提供技能培训,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有效引导;完善就业创业联动机制,为劳动者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消除就业障碍和歧视;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城乡统筹和平等共享;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保障性住房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劳动产权保障机制,为劳动精神培育提供制度依据。劳动人权是劳动者真正占有劳动成果的权利,也是作为劳动主体实现体面劳动、充分劳动的权利。劳动产权是劳动者的剩余索取权。随着产权明晰化推进、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变革,将从财产关系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劳动产权制度作为劳动者各项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劳动者从体面劳动走向共同富裕。三是完善按劳分配薪资机制,为劳动精神培育提供科学合理支撑。分配制度事关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劳动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因此,应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在具体政策、劳动报酬制度等方面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地位,使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保障,努力使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4.
[3]何云峰.劳动幸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3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91.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9-0098-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B052)。
标签:新时代论文; 劳动精神论文; 培育路径论文;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