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初探论文_祝禹西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530022

摘要:传统城镇化进程造成的城市就业-居住空间的失衡,使得人们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开始注重考虑城市工作地-居住地的协同性,城市的和谐发展。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结合山地城市的特点,研究了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最后结合实例进行了设计分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山地城市;规划设计

前言

山区作为一个复杂并且和地球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受城市建设与自然灾害的影响,水土流失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丧失日益严重。同时,山地城市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为求得迅速发展,山地城市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在人们居住条件与生活、工作小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人居大环境质量却在不断降低,本已脆弱的山地城市生态系统以比城市建设更加快的速度日趋恶化。如何在获取长足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谋生机会的同时,保护与改善山地城市生态系统,优化人居环境是山地城市规划应加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1山地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1.1山地城市特点

(1)山地建筑

山地建筑是构成城市风貌特征的重要物质要素。山地建筑具有地域性和协调性两大特点,在山地城巾中,自然的山水格局、地貌特征、植被形态是构成山地城市风貌特色的自然基础和最观基质,因此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要包含适应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点。

(2)山地城市交通特点

山地城市交通组织与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有紧密联系。城市交通运输是城市人流、物流在城市空间布局平面上的投影。山地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结构从根本上决定着城市交通的流量和流向。山地城市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是不是能使山地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的人流、货流得到合理地分配,使它们流动的平均空间距离尽可能缩短,使山地城市不必要的交通流降到最低,总的交通流量最少,从而使山地城市的道路网系统、主、次干道的等级和密度得到合理的组织[1]。

1.2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1)安全原则

作为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安全,体现在山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如用地选择,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市政工程设施组织以及城市灾害防治等方面。尤其是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由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引起的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2)自然保护原则

自然保护原则是建筑学、园林学、医学以及政治与农业经济活动应当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人类诞生于大自然,生活于大自然,人类的一切,包括人类自身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要建立在尊重自然这一基本原则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价值观,促进传统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生态文化转变。

(3)系统原则

山地城市的气候、地形、社会三者形成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复杂大系统,其系统性、相互依存性远比平原城市来得明显与强烈。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山地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功能与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转换关系[2]。因此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就必须要更加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复杂的生态环境安全因素。

(4)经济原则

山地城市可以提供用以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尤为宝贵,建设的人、财、物的投入也很大。为了达到以较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来获取较大的效益,需要实行紧凑布局,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投资、降低工程成本和环境成本等综合措施来达到经济的要求。因为山地土地资源有限,只有集中紧凑地聚居在一起,才能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加以合理地利用,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交往,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1.3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生态优先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生态优先首先应树立起设计尊重自然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设计过程中要处处考虑充分利用自然一切有利条件,以达到经济、实用、美观的目的。

在山水城市中,河湖水系构成了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山地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利用自然水系,使城市空间结构富有灵气。城市生活住宅区应有一定的水面空间,为市民增加无限的情趣。

坡地在山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坡地坡度的大小不仪影响城市的用地选择,总体规划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更影响城市的设计、建筑布置与修建方式,因此必须根据对坡度坡向的要求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2山地城市规划研究

2.1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与设计方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就是要结合各地的山脉、水系、地形、气候和现状条件综合运用以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创造适应生态化的新城市、新住区和新建筑,使生态学与城市科学、建筑科学的交叉融合中发挥新的活力。

老子的无为思想常常被建筑学师生作为指导设计创作的准则。引入到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就是说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环境对于城市这个“巨人”的综合功能的发挥是极其重要的。核心是为人所用、为人所需,前提是建立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关系,利用自然而不损害自然。在山地区域和山地城市中,有很多自然条件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如谷地城市,可以利用谷底和谷坡的地形高差以加强山上山下、白天夜晚的空气对流,缓减城市的炎热环境;滨水山城,可以利用水陆的温差将凉风引入城市街谷,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和卫生条件等。

2.2山地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与控制

(1)规划布局技术

非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借助GIS系统卫片解析和航片分析,能够对城乡规划区域内生态资源因子进行综合生态辨识,进而确立基于城乡整体土地利用格局的城市非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山脉、水系、冲沟、林地、农田、湿地、荒野等非开发建设的自然资源与城市建设开发用地一起,构成山地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总体规划过程为:生态调查——生态评价——整体生态空间格局构建——非建设用地形态与面积控制。规划方法应用生态因子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土地适宜性分析和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非建设用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分析和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建构山地城市非建设用地基本生态格局[3]。

(2)耦合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技术

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耦合的规划方法,就是要着力于非建设用地生态空间格局的建立,协调“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以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态基底系统支撑和引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并维持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动态平衡。合理构建山地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互适互补的空间结构。

3实例分析

我国某山地城市在规划设计时,采用将自然界的叶脉生态与本市人文生态相结合,具体设计如下:

①城市之冠:丰富了山地城市特色的风貌塑造和半岛的天际轮廓线。

②半岛之门:强调了山城识别性的城市入门。

③景观环路:将整个城市设计要素串连起来,形成富有山城街景特色和街道空间情趣的林荫景观环路(图1):

④休闲水岸:根据两江滨江路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塑造沿江休闲空间。

⑤城市文脉: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积淀与城市未来特色塑造的脉源:城市文脉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格局、传统街区和文物古迹。

⑥山城步道:九条步行道,其中西南走向八条,东南走向一条;步行道及场所将城市最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及重点建筑联系起来,结合绿色通廊及城市阳台联系上下半城的步行梯道,辅助解决车行交通上下不便的现状,形成结构完整穿越半岛的步行系统;同时连接了山城不同历史片断,成为体验城巾演变发展的“时间隧道”。

图1 山城景观环路规划示意图

结语

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当前城市建设的需要,更需要筹划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中,要以发展的观点和动态变化的观点来统筹空间与时间的规划,使规划留有发展余地。

参考文献:

[1]赵虎.职住平衡角度下的城乡空间结构统筹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09):13.

[2]王承慧.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82-83.

[3]何芳,宋羽.轨道交通导向的新城土地开发时序[J].中国房地产,2012(08).

作者简介:

祝禹西(1986.6—),男(满族),广西南宁人,助理规划师,本科生,从事城市规划工作。

论文作者:祝禹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初探论文_祝禹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