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债务重组新旧规定的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茹[1](2021)在《新旧债务重组准则会计处理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原有的债务条件固定不变而形成不良债权债务,若得不到改善,对债权人和债务人都会产生负面作用。债务重组作为一种常见的处置债权债务的应变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债务重组准则经历了多次修订。文章主要回顾了债务重组准则的历史沿革,对新旧准则下会计处理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新准则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展望。
杨雪[2](2021)在《新租赁准则对航空公司的财务影响研究 ——以南方航空为例》文中指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IFRS16)颁布的背景下,我国于2018年12月颁布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新租赁准则),是我国承租方租赁业务采用“两租合一”的会计处理方式的标志,除满足豁免条件的一年以内的短期租赁和低价值租赁外,所有租赁均需要入表核算,经营租赁游离于表外的现象将不复存在。这直接导致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规模增加,相关财务信息也会受到影响,因为飞机租赁是航空公司引入飞机的重要方式,所以航空公司预期受租赁准则变动的影响较大。本文选取2019年1月1日已执行新租赁准则的南方航空(南航)为案例分析对象,结合南航目前已有的应对措施,分析新租赁准则对其产生的财务影响,分别从财务报告、财务指标和财务活动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希望为其他航空公司,特别是于2021年1月1日后将执行新租赁准则的航空公司提出具有借鉴性的应对建议,以期在全面适用新租赁准则后,航空公司能够实现平稳过渡和稳定发展。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对我国租赁会计准则变化内容进行了梳理,为案例分析提供准则依据。在案例分析部分,首先,概述了民航业在新冠疫情爆发前后的发展现状和飞机租赁情况,选取了我国经营租赁规模最大的南航作为案例,结合其租赁特点,探讨得出其基于融资受限和美化报表的目的进行经营租赁飞机的结论。其次,基于南航2019年经营租赁飞机的相关信息,比较了南航分别执行新旧租赁准则财务报告的变化;分析了南航分别执行新旧租赁准则和执行新租赁准则后的整个租赁期间公司财务指标的变化;预测出财务活动中的融资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结合交通运输业的修正Z值模型对融资风险恶化程度进行了量化,并通过对投资活动的影响分析,得出南航租赁方式的选择预期会发生改变以及租赁合同决策的关键驱动因素会被纳入考虑的结论。最后,基于案例分析结果和南航目前已实施的应对措施为航空公司提出财务信息、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及摆脱疫情困境四个方面的应对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以下四点:(1)南方航空倾向于利用旧租赁准则中经营租赁不入表的准则漏洞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但在新租赁准则下,南航开始通过控制长期债务规模来优化资本结构。(2)执行新租赁准则会对公司财务报表及财务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并对融资风险管理和租赁业务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新租赁准则有利于引导公司理性开展经营租赁业务,提升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促进公司业财融合。(4)在疫情危机的背景下,航空公司需要重视国内客运市场、提高货运收入和重新配置飞机资产。
张梦[3](2020)在《企业并购中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因并购行为而产生的劳动纠纷正在日益增多,甚至引发罢工、集体辞职等群体性事件,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并购行为作为企业的自主商事行为,其所带来的风险不应由劳动者买单,必须在法律中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加以规范,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中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法律规定较为粗浅,《劳动合同法》中虽然规定了劳动合同承继制度,但其适用范围不全面,实践应用中缺乏灵活性,解雇制度下劳资关系不平等不断引发劳资冲突,同时劳动债权缺乏相应保障机制,无法全面保护劳动者权益,影响企业并购效率和成功率。本文认为,企业并购中劳动合同概括继受主义符合我国劳动立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立法价值,但应完善劳动合同承继制度的范围,赋予劳动者异议权以灵活适用劳动合同承继制度,优化我国企业并购中劳动合同解雇制度,在劳动立法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并购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探索我国企业并购中拟制解雇制度,同时完善企业并购中的经济性裁员制度,平衡劳动者权益与企业用工自主权之间的关系,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兼顾企业并购效率,并认为劳动债权的保护应当回到社会化保障中来,在明确劳动债权范围及清偿主体地基础上,探索我国欠薪保障基金制度,保障劳动债权的清偿,维护社会稳定。
赵杰[4](2020)在《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市场退出是由退出方式、退出清算和注销登记等要素构成的,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也不例外。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包括破产退出(破产清算、破产重整、破产和解)与非破产市场退出。一直以来,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规制均以行政监管为主导,商业银行市场退出也以行政解散方式居多,尚无典型破产案例,多为非破产市场退出。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剧,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问题显得越发重要。但由于我国在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方面的制度建设积累不足,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某种程度上讲,就我国而言,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比银行破产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空间。后危机时代,完善银行危机处置和市场退出成为世界各国银行法变革的主要方向。我国通过出台《存款保险条例》等规定,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等部门,在规则和机构设置上对银行危机处置进行了完善。但在市场退出问题上,虽然《公司法》中公司解散和非破产清算的规定不断更新,银行法的改革却停滞不前,相关的退出规则仍然不够完善。立法滞后与现实障碍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面临着制度供给不足(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程序混乱和责任单一)、制度运行滞涩(行政干预缺乏制约、监管权分配缺乏标准)、制度效率无法实现(缺乏协作机制、过于倚重公用资源救助)的困境。立法不完善和权力失衡仅是问题的表象,制度性思维的缺失才是问题的内在成因。针对制度性思维的缺失,应以制度分析作为指引,寻找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构建路径。应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制度金融学理论确定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效率观,并通过LLSV、LTF以及不完备法律理论,寻求实现金融法治的实现路径,尤其是司法权与监管权的权力均衡路径。在制度分析指引下,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构建应以提高制度效率、协调和整合不同法律规定、审慎适用关闭、撤销等行政性强制解散方式、遵循商业银行非破产退出市场化导向为思路。从微观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非破产市场退出方式的完善、非破产清算制度的完善、确定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与公共资源救助的边界和衔接条件四个方面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框架。在框架构建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从利益相关主体和责任体系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进行完善。利益相关主体方面包括公权力主体分析与实现公权力均衡的路径分析、私权利主体分析与实现私权利保护的路径分析;责任方面则包括监管机构责任、银行高管责任与股东加重责任的完善。化解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高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效率和市场化水平是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
管观香[5](2019)在《山水公司债务重组的问题剖析及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自从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从此一片腾飞,外部大环境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稳定的经济环境为中国企业制造了很多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积极因素,因而在这几十年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成绩。市场经济的环境形成竞争,竞争又进一步促进进步,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从而又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无论是业务结构还是管理创新,都对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快速发展、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下,有的企业发张不断壮大,有的企业却由于竞争力不足而陷入资金不足的地步,无法及时偿还债权人的负债,债务重组的案例由此发生。在现代商业社会下,由于激烈竞争和外部快速发展的压力下,我国很多企业因管理层经营管理层面出现问题陷入过财务危机,因为高周转、高杠杆的经营导致企业负债率过高,陷入负债负担过重无法及时偿还的困境,最终面临濒临破产的威胁,此时,为了走出这种财务困境,企业可以合理适度地运用债务重组以解决当前的债务危机。债务重组是为了在债务规模可承受的情况下,与债权人协商达成和解,尽可能地减少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暂时摆脱困境,从而积极有效地让企业走上正轨。财务报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就有必要通过研究分析企业的财务报告去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然而有些不务正业没有产值的上市公司,为了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拿到投资人的投资款,便采取一些手段粉饰财务报表,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就是其中一种方法。我国企业通常选择债务重组的方式解决无法偿还的债务问题,有些企业因为成功进行债务重组出现了转机,从此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也有些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获取巨额的非经营性收益,极大提升了企业当年的利润水平。因而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经过了多次修订,为的是防止企业借重组之机操纵利润,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ST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这些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给公司带来的影响。本文以“山西广和山水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公司”)为例,以山水公司多次的债务重组进行案例分析,分析ST类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保壳,留住上市资格。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监管机构、上市公司主体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等多个角度得出相关启示和建议,为改良社会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经济环境提供支持。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其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对债务重组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债务重组的动机、目的、作用、特征、方式和风险分析,为后文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以山西广和山水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介绍了山水公司的背景、发展历程,并利用财务指标分析的方法对山水公司每一次债务重组前后的财务效应,再进行纵向对比,通过分析企业的偿债指标、盈利指标、营运指标、成长能力指标等四个方面来反映企业进行债务重组之后的发展力,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转;第四部分分析公司进行多次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深层次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得出结论,以及企业改善的方向;第六部分是根据案例分析获得的启示。本文的创新及特色之处主要在于债务重组及财务效应研究,目前很少有相关研究文献从财务效应的角度,分析为何有些ST类上市公司多次进行债务重组却仍然没有改变经常性亏损的局面。而本文就是先深入分析山水公司债务重组的背景、重组案件的全过程以及多次债务重组的特征,再利用财务指标分析的方法研究山水公司每一次债务重组前后的财务效应,再进行纵向对比,能够看出重组后公司并未解决经营困境的问题,也没有形成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从企业、监管者、投资者等角度得出启示。
徐新雅[6](2019)在《营业转让中的劳动者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营业转让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交易活动,在现代市场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经营性资产的收购或转让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优势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营业转让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双方通过签订合同以转让作为有机体的营业财产、继续营业活动的行为,与企业的合并、分立同属企业组织实体变动的三种重要类型。劳动者作为企业利益相关人之一,在营业转让中会受到重大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对其职业安定性的冲击,这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保障。通过现有立法的一般规定并结合案例分析发现,营业转让中劳动关系存续问题基本处于劳资自治状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作之保障具有决定权,劳动者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者“或去或留”的话语权匮乏、工作年限被强制性买断、劳动者面临着不当解雇或不利变更、劳动债权实现困难。而现有立法的有关规定过于抽象和概括,如营业转让中的劳动关系是依照《劳动合同法》第34条予以承继还是用人单位适用非过错性解雇问题在理论和实务上众说纷纭;另外,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司法适用标准不一,法院在论证说理方面缺乏说服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平衡。劳资力量对比的不均衡,意味着用人单位在劳资关系中具有主导性。是否需要对营业转让中的劳动者进行劳动合同的承继保护,文章在理论上展开以下三点论证:第一,从劳动合同主体变更角度,以劳动关系属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法理论证营业转让中劳动关系转让并承继的可行性。第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营业转让中应该注重对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劳动者的保护。第三,从劳动立法的价值选择层面,论证营业转让中应该贯彻落实倾斜保护理念,侧重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安定性,从而实现劳资关系的动态平衡。为进一步探讨如何对营业转让中的劳动者进行倾斜保护,文章重点考察域外三种保护模式。根据域外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得出营业转让中应采取劳动合同的强制承继。文章最后一部分则讨论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以确保强制承继模式下规则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即按照营业转让发展进程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进行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配置。具体而言为强化劳动者知情权和协商权、赋予劳动者异议权、禁止不当解雇或不利变更、明确劳动债权的连带责任。
李卓恒[7](2019)在《IFRS 9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以民生银行为例》文中指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4年7月正式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的完整版本,这一准则全面替代了国际现行的IAS 39。作为IASB的成员国,为践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长期趋同路线,财政部参照IFRS 9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于2017年3月31日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CAS 22等若干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即本土化后的“中国版IFRS 9”,以取代参照IAS 39于2006年发布的旧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同会计行业一样,资产评估也是为维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服务行业。资产评估的工作内容和职能虽有别于会计系统,却依赖于会计信息和数据。会计准则的改变将影响会计科目的核算和财务报表列示,影响资产评估过程中所需会计信息和数据的选取,进而影响评估结果的确定。企业价值评估是资产评估业务线条中最为频繁的业务之一。伴随着金融体系以及经济体系不断市场化发展下我国商业银行间并购、出售等资本运作的日益升温,商业银行价值评估作为商业银行进行交易、重组以及投资等资本运作的决策判断基础,在维护资本市场运作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大的作用。IFRS 9较IAS 39在金融资产的分类、计量和减值方面都具有颠覆性的变革,而商业银行因持有的绝大部分资产都属于金融资产,是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应用最广泛、最深入的会计主体之一。由此可知,新准则的施行必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运用以及评估结果的确定。截至本文定稿,我国已于2018年1月1日起采用新准则的商业银行有23家。本文以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依据已采用新准则的10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从资产负债结构、收益结构以及权益结构三个方面定量分析新准则对商业银行经营和财务的实际影响,再以民生银行为例,衡量新准则对基于经济增加值(EVA)法和相对估值法的民生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最终得出IFRS 9对商业银行评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的结论。IFRS 9作为会计准则,就性质和服务的领域而言,看上去与资产评估工作并无直接关系,但随着IFRS 9在我国全面落地之日的临近,在给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资产评估行业指引了新的行业建设发展方向。因此,在新、旧准则过渡之际,我国全面施行新准则之前,通过衡量新准则对目前已采用新准则的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为新准则在我国全面施行后的企业价值评估在资本市场的运用提供评估关注焦点、评估流程指引,对新准则下完善金融行业企业价值评估,更好地服务我国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杨敏[8](2011)在《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债务重组准则最早于1998年开始颁布实施,到目前为止,其间经过了几次修订,由于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将关系到资本市场是否能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功能,因此会计准则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截止2010年9月,在沪深股市A股的上市公司已有1800余家,在2007年-2009年期间,共有764家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债务重组,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42.44%,其中有562家上市公司获得了债务重组收益,占债务重组上市公司总数的73.56%。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值得关注,其进行债务重组的动机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尽管存在着许多经营效果好且收益率高的公司,但是,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下,还是存在着一些连年亏损、资金利用率低且经营不善的公司,这些公司为了达到扭转亏损的目的,往往会采用债务重组的方式。在2006年,我国为了和国际财务会计准则接轨,财政部对《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进行了再次修订。从客观上来看,新准则对债务重组定义进行了更准确的界定,同时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这会使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会计信息变得客观公允,缩小对利润的操纵空间。然而,此次修订却引起了诸多争论,有意见认为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到当期损益会使得上市公司虚增利润,这给危害资本市场的行为创造了机会;也有意见认为此次新准则的修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体现了债务重组交易的实质,债务重组行为将不会被滥用。但在实施中,新准则是否有被滥用,债务重组公司的主要动机又是什么,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背景下,文章依据2006-2009年期间沪市上市公司所公布出来的年报数据,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机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动机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发展历程以及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形式作了详细概述,其次,文章共搜集了2006年-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相关数据,分析研究新准则下债务重组行为对上市公司财务的影响,以期判别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主要动机。
高娇[9](2011)在《新债务重组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债务重组对我国当前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显着意义,它可以改善企业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减轻企业过重的债务负担,又可避免费时耗资的破产程序,因此,我国财政部早于1998年就颁布了专项准则来规范债务重组事项。现有的债务重组准则是通过实施状况与我国现实经济环境的比较,经过两次修订后的产物。然而,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并不是绝对全面合理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新引入与债务重组收益的重新确认,似乎又给企业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新的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看来,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一方面阐述了债务重组准则的内容并总结了现行债务重组实施中的特点;一方面介绍了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并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对债务重组盈余管理行为作出明确界定。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构建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从企业的经营业绩、负债能力、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政策及审计监督五个方面提出假设并选取变量,筛选出沪市A股2006年-2009年发生债务重组业务的522家上市公司并收集其相关数据,并设计实证研究的检验步骤。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以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利用描述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检验分析,实证检验数据表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显着,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第五部分,主要内容是对债务重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结果作出评价,并从完善会计准则、健全绩效考评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第六部分,总结。
桑秀英[10](2010)在《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旧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入账价值属性、债务重组方式以及会计处理等方面有较大不同。新准则下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债务人多确认债务重组收益,从而增加当期利润;债权人多确认债务重组损失,从而减少当期利润。
二、关于债务重组新旧规定的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债务重组新旧规定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旧债务重组准则会计处理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债务重组准则的历史沿革 |
(一)债务重组交易的产生与会计准则出台 |
(二)市场经济环境的限制与公允价值流产 |
(三)公允价值条件的成熟与国际准则趋同 |
(四)公允价值的有条件运用与具体准则间协调 |
二、新旧债务重组准则会计处理比较分析 |
(一)债务重组概念的比较 |
(二)债务重组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 |
(三)债权人会计处理的比较 |
(四)债务人会计处理的比较 |
三、新债务重组准则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预收、预付的债权人与债务人进行债务重组,双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
(二)债务人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债务重组不确认处置资产的损益,如何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收入准则进行统一? |
(三)债权人放弃债权的公允价值在实务中是否会出现新的问题? |
(四)原债权人将债权转移,新债权与债务人重新商议债务条件,双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
四、展望 |
(2)新租赁准则对航空公司的财务影响研究 ——以南方航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本文贡献点 |
2 理论基础及租赁准则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租赁会计准则概述 |
3 南方航空概况及行业分析 |
3.1 民航业发展概况 |
3.2 南方航空基本情况 |
3.3 南方航空飞机租赁概况 |
3.4 南方航空飞机租赁动因 |
4 南方航空应用新租赁准则的财务影响分析 |
4.1 关键假设与分析前提 |
4.2 新租赁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
4.3 新租赁准则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
4.4 新租赁准则对财务活动的影响 |
4.5 案例小结 |
5 航空公司应对新租赁准则影响的措施 |
5.1 对财务信息影响的应对措施 |
5.2 对融资活动影响的应对措施 |
5.3 对投资活动影响的应对措施 |
5.4 对新冠疫情影响的应对措施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企业并购中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评述 |
1.2.1 理论研究综述 |
1.2.2 研究局限与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企业并购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冲突 |
1.1 企业并购影响劳动合同效力 |
1.2 企业并购使劳动者面临被解雇风险 |
1.2.1 用人单位拒绝依约与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
1.2.2 用人单位迫使劳动者主动辞职 |
1.3 企业并购引发的劳动债权问题 |
1.3.1 劳动者基于提供劳务产生的劳动报酬受偿难 |
1.3.2 劳动者基于用人单位的违约或侵权行为产生的经济补偿或赔偿受偿难 |
第二章 企业并购中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分析 |
2.1 企业并购中劳动合同承继制度 |
2.1.1 域外劳动合同承继制度相关规定 |
2.1.2 我国劳动合同承继制度安排 |
2.2 企业并购中解雇保护制度 |
2.2.1 域外企业并购中解雇保护制度安排 |
2.2.2 我国企业并购中解雇保护制度安排 |
2.3 企业并购中劳动债权保护制度 |
2.3.1 域外企业并购中劳动债权保护制度安排 |
2.3.2 我国企业并购中劳动债权保护制度规定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并购中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的不足 |
3.1 企业并购中劳动合同承继制度存在的问题 |
3.1.1 劳动合同承继制度适用范围不全面 |
3.1.2 忽视了劳动者的异议权 |
3.2 企业并购中解雇制度劳资关系不平等 |
3.2.1 未限制新用人单位变相解除劳动合同 |
3.2.2 企业并购中经济性裁员制度存在不足 |
3.3 企业并购中劳动债权保障机制不完善 |
3.3.1 新旧企业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存在除外情形 |
3.3.2 劳动债权缺乏相应社会保障机制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企业并购中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建议 |
4.1 健全企业并购中劳动合同承继制度 |
4.1.1 扩大劳动合同承继制度适用范围 |
4.1.2 赋予劳动者异议权 |
4.2 优化企业并购中劳动合同解雇制度 |
4.2.1 用人单位不得以并购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
4.2.2 企业并购中适用拟制解雇制度 |
4.2.3 完善企业并购中的经济性裁员制度 |
4.3 完善企业并购中劳动债权法律保护制度 |
4.3.1 明确企业并购中劳动债权的范围 |
4.3.2 明确承担清偿责任的主体 |
4.3.3 完善企业欠薪保障基金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对象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本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本文主要结构 |
(二)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概念和特征 |
一、商业银行的界定 |
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
第二节 商业银行市场退出 |
一、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界定 |
二、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类型 |
第三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范畴和方式 |
一、完善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必要性 |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方式 |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现实需求——银行业风险 |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 |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内经济风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现状检视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现行制度安排 |
一、关于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法律规定 |
二、关于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相关行政法规的规定 |
三、关于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相关部门规章规定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制度性困境 |
一、制度供给存在严重缺陷 |
二、制度运行存在多重障碍 |
三、效率亟待提高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案例 |
一、威海市商业银行支付危机 |
二、海南发展银行关闭案例 |
三、华融湘江银行合并重组案例 |
四、包商银行接管案例 |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案例所提出的问题 |
一、预防性措施适用较多,市场退出情况较少 |
二、银行并购的政府干预色彩较浓 |
三、公司治理瑕疵引发商业银行市场退出 |
四、银行市场退出程序制度缺失 |
第五节 我国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困境的成因及影响 |
一、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性困境的成因分析 |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困境的社会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构建原则 |
第一节 制度分析的理论构成 |
一、制度分析的问题导向 |
二、制度发生学与制度学说 |
三、制度分析的必要性 |
四、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分析的理论构成 |
第二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一、美国法中的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 |
二、英国法中的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 |
三、德国《2011年银行重组法》与欧盟银行的强制性自救 |
四、日本与韩国的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 |
五、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影响 |
六、制度比较分析的启示 |
第三节 制度构建的价值取向与原则 |
一、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制度的价值取向 |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框架 |
第一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退出制度建构思路 |
一、注重和提高制度效率 |
二、协调和整合不同法律规定 |
三、审慎适用关闭、撤销等行政性强制解散等方式 |
四、遵循商业银行非破产退出市场化导向 |
第二节 预警机制与非破产市场退出方式的完善 |
一、构建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微观风险预警机制 |
二、商业银行自愿退出制度的完善 |
三、商业银行行政性强制退出制度的完善 |
四、商业银行司法解散制度的完善 |
第三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清算制度的完善 |
一、商业银行非破产清算的特殊性 |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清算制度完善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与公共资源救助 |
一、问题银行公共资源救助 |
二、问题银行公共资源救助与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边界与衔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一节 利益相关主体中的公权力主体 |
一、公权力配置的应然阐释 |
二、制度分析的启示:司法权与监管权的关系 |
三、既有公权力主体分析 |
四、制度分析下的公权力均衡 |
第二节 利益相关主体中的私权利主体 |
一、既有私权利主体分析 |
二、制度分析视阙下的权利保护 |
第三节 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的责任体系构建 |
一、权利本位论与作为第二性法律义务的经济法责任 |
二、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中的既有责任体系 |
三、制度分析视阙下责任体系的完善路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5)山水公司债务重组的问题剖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务重组相关研究 |
1.2.2 债务重组财务整合相关研究 |
1.2.3 债务重组绩效分析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框架 |
2 企业债务重组理论概述 |
2.1 债务重组的相关概述 |
2.1.1 债务重组的动机 |
2.1.2 债务重组的目的和作用 |
2.1.3 债务重组的特征 |
2.2 债务重组的方式 |
2.2.1 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 |
2.2.2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
2.2.3 债务转为资本 |
2.2.4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
2.3 债务重组的风险分析 |
2.3.1 债务重组的信誉风险 |
2.3.2 债务重组的失败风险 |
2.3.3 债务重组的涉税风险 |
2.4 债务重组的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信号传递理论 |
2.4.3 协同效应理论 |
3 山水公司债务重组案例分析 |
3.1 案例背景 |
3.1.1 山水公司简介 |
3.1.2 山水公司债务重组背景 |
3.2 债务重组过程分析 |
3.2.1 2007年债务重组方案及结果分析 |
3.2.2 2009年债务重组方案及结果分析 |
3.2.3 2011年债务重组方案及结果分析 |
3.2.4 2013年债务重组方案及结果分析 |
3.2.5 2016年债务重组方案及结果分析 |
3.3 债务重组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变化分析 |
3.3.1 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债务重组前后比较分析 |
3.3.2 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债务重组前后比较分析 |
3.3.3 净利率和每股净资产债务重组前后比较分析 |
3.3.4 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债务重组前后比较分析 |
4 山水公司多次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山水公司债务重组问题剖析 |
4.1.1 债务重组的经济实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4.1.2 企业经营方式存在导向性问题 |
4.1.3 企业债务偿还能力偏低,历史遗留债务比较多 |
4.1.4 经营困境和财务困境相生相伴 |
4.1.5 多次采用债务重组方式影响企业信用 |
4.2 山水公司债务重组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山水公司经营风险高,债台高筑 |
4.2.2 企业经营理念传统,不重视业务开拓 |
4.2.3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造成跑滴冒漏 |
4.2.4 多次变更控股股东,偿债延续性不足 |
4.2.5 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缓解退市压力 |
4.2.6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
5 山水公司债务重组案例分析结论 |
5.1 优化业务结构,完善经营方式 |
5.2 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业务能力 |
5.3 注入优质的资产,并有效组合资产,提高产能 |
5.4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提高盈利能力 |
5.5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企业监管力度 |
6 山水公司债务重组案例分析启示 |
6.1 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水平 |
6.1.1 重点关注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和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指标 |
6.1.2 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 |
6.1.3 坚持长期不懈地接受投资者教育,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
6.1.4 强化投资者自我保护 |
6.2 优化证券监管机制,提高市场监督能力 |
6.2.1 完善退市制度 |
6.2.2 推进注册制使资本市场达到有序进出 |
6.2.3 改进现有的资本市场退市监管指标 |
6.2.4 严格执法,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
6.3 完善债务重组准则,加强上市公司的债务管理 |
6.3.1 明确发生财务困难和做出财务让步的尺度 |
6.3.2 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 |
6.3.3 债务重组收益分期确认,并加强对债务重组信息的披露 |
6.3.4 积极整顿企业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
6.3.5 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营业转让中的劳动者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营业转让行为的界定及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
(一)营业转让行为的界定 |
(二)营业转让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
二、我国营业转让中劳动者保护现状及分析 |
(一)我国营业转让中劳动者受侵害的现状 |
(二)法律保护现状及不足 |
三、营业转让中劳动者承继保护的正当性基础 |
(一)劳动合同一方主体的可变更性 |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延伸 |
(三)劳动者倾斜保护原则下的择优选择 |
四、营业转让中劳动者保护的制度模式选择——劳动合同强制承继 |
(一)营业转让中劳动合同承继的典型模式 |
(二)劳动合同承继模式之选择——强制承继 |
五、营业转让中劳动者承继保护的关联措施 |
(一)强化劳动者知情权、协商权 |
(二)赋予劳动者异议权 |
(三)禁止不当解雇或不利变更 |
(四)明确劳动债权的连带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7)IFRS 9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以民生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 |
1.2.2 金融工具减值 |
1.2.3 商业银行价值评估 |
1.3 研究方法和路径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IFRS9 概述 |
2.1 IFRS9 的发展历程 |
2.2 IFRS9与IAS39 的区别 |
2.2.1 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的区别 |
2.2.2 金融工具减值的区别 |
2.3 IFRS9 的评价 |
2.3.1 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 |
2.3.2 金融工具减值 |
2.4 本章小结 |
3 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 |
3.1 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 |
3.1.1 经营对象的特殊性 |
3.1.2 资产负债结构的特殊性 |
3.1.3 风险管理的特殊性 |
3.1.4 价值驱动因素的特殊性 |
3.2 经济增加值(EVA)法及其适用性 |
3.2.1 EVA的概念 |
3.2.2 EVA的计算公式及调整 |
3.2.3 EVA价值评估模型 |
3.2.4 EVA法的适用性 |
3.3 相对估值法 |
3.3.1 相对估值法的概念 |
3.3.2 相对估值法的计算公式和模型 |
3.3.3 相对估值法的适用性 |
3.4 其他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
3.5 本章小结 |
4 IFRS9 对商业银行财务的影响 |
4.1 旧准则下我国商业银行概况 |
4.1.1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概况 |
4.1.2 商业银行金融负债概况 |
4.1.3 商业银行损益概况 |
4.2 IFRS9 对商业银行财务的影响 |
4.2.1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
4.2.2 对商业银行收益结构的影响 |
4.2.3 对商业银行权益结构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IFRS9 对民生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
5.1 民生银行背景介绍 |
5.1.1 民生银行简介 |
5.1.2 民生银行的代表性 |
5.1.3 民生银行财务状况分析 |
5.2 新准则对民生银行财务的影响 |
5.2.1 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
5.2.2 对收益结构的影响 |
5.2.3 对权益结构的影响 |
5.3 IFRS9 对基于EVA法的民生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
5.3.1 评估假设与分析思路 |
5.3.2 新、旧准下民生银行EVA的计算 |
5.3.3 新、旧准则下民生银行未来EVA预测 |
5.3.4 新、旧准则下民生银行企业价值评估 |
5.3.5 EVA法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分析 |
5.4 IFRS9 对基于相对估值法的民生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
5.4.1 评估假设与分析思路 |
5.4.2 新准则对市盈率法评估商业银行价值的影响 |
5.4.3 新准则对市净率法评估商业银行价值的影响 |
5.4.4 相对估值法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分析 |
5.5 新、旧准则下评估结果分析 |
5.5.1 新、旧准则下EVA法评估结果的分析 |
5.5.2 新、旧准则下市净率法评估结果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金融企业价值的评估过程中应更为谨慎 |
6.2.2 新准则下评估行业应正视挑战和把握机遇 |
6.2.3 评估行业应当大力推进对IFRS9 的应用研究 |
6.2.4 评估从业人员应提高自身财务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相关规定及研究 |
1.2.2 国内相关规定及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债务重组基本理论概述 |
2.1 新准则下债务重组的概念 |
2.2 债务重组准则规定的发展历程 |
2.3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分析 |
2.3.1 1998年与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比较 |
2.3.2 2001年与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之比较 |
2.4 债务重组的意义 |
第三章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相关分析 |
3.1 债务重组的形式与会计处理分析 |
3.1.1 以资产清偿债务的形式 |
3.1.2 债务转为资本的形式 |
3.1.3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形式 |
3.1.4 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 |
3.1.4.1 以现金、非现金资产方式组合 |
3.1.4.2 以现金、非现金资产、债务转为资本方式组合 |
3.1.4.3 以资产、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方式组合 |
3.2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的影响 |
3.3 上市公司存在的债务重组问题 |
3.3.1 报表性债务重组现象普遍 |
3.3.2 企业内部关联方交易普遍 |
3.3.3 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操纵利润现象普遍 |
第四章 新旧准则下债务重组行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 |
第五章 债务重组动因分析 |
5.1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分析 |
5.2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因分析 |
第六章 债务重组动机研究设计 |
6.1 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2.1 变量设置 |
6.2.2 Logistic回归模型设计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逻辑回归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本研究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新债务重组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
2.1 债务重组准则理论分析 |
2.1.1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 |
2.1.2 新债务重组准则与美国债务重组准则比较 |
2.1.3 现阶段债务重组特点 |
2.2 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
2.2.1 契约理论说 |
2.2.2 博弈理论说 |
2.3 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界定 |
2.3.1 盈余管理的定义 |
2.3.2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界定 |
3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构建 |
3.1 研究假设及变量设置 |
3.1.1 经营业绩变量 |
3.1.2 负债能力变量 |
3.1.3 公司治理结构变量 |
3.1.4 监管政策变量 |
3.1.5 审计监督变量 |
3.2 研究设计 |
3.2.1 样本选择 |
3.2.2 数据来源 |
3.2.3 检验方法 |
4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4.1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存在性检验 |
4.1.1 各变量指标统计性分析 |
4.1.2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程度统计性分析 |
4.2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显着性检验 |
4.2.1 Pearson相关分析 |
4.2.2 回归分析 |
5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结果评价及建议 |
5.1 实证研究结果 |
5.1.1 假设结果分析 |
5.1.2 研究结果总结 |
5.2 政策建议 |
5.2.1 完善债务重组准则 |
5.2.2 健全绩效考评体系 |
5.2.3 优化内部会计环境 |
5.2.4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5.2.5 改进政策监管指标 |
5.2.6 提高审计监督质量 |
6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旧准则债务重组的概念比较 |
二、新旧准则资产入账价值计量基础的比较 |
三、新旧准则债务重组方式的比较 |
四、新旧准则中债务重组账务处理的比较 |
五、举例说明新旧准则债务重组中会计处理的差异 |
(一) 以现金清偿债务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
1.华泰公司 (债务人) |
(1) 旧准则下账务处理 |
(2) 新准则下账务处理 |
2.腾达公司 (债权人) |
(1) 旧准则下账务处理 |
(2) 新准则下账务处理 |
(二) 以资产清偿债务 |
1.华泰公司 (债务人) |
(1) 旧准则下账务处理 |
(2) 新准则下账务处理 |
2.腾达公司 (债权人) |
(1) 旧准则下账务处理 |
(2) 新准则下账务处理 |
(三) 债务转为资本 |
1.华泰公司 (债务人) |
(1) 旧准则下账务处理 |
(2) 新准则下账务处理 |
2.腾达公司 (债权人) |
(1) 旧准则下账务处理 |
(2) 新准则下账务处理 |
四、关于债务重组新旧规定的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旧债务重组准则会计处理比较分析[J]. 李金茹. 商业会计, 2021(15)
- [2]新租赁准则对航空公司的财务影响研究 ——以南方航空为例[D]. 杨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企业并购中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 张梦. 广西大学, 2020(08)
- [4]商业银行非破产市场退出法律问题研究[D]. 赵杰. 黑龙江大学, 2020(12)
- [5]山水公司债务重组的问题剖析及建议[D]. 管观香.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营业转让中的劳动者保护问题研究[D]. 徐新雅.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IFRS 9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以民生银行为例[D]. 李卓恒.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机研究[D]. 杨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9]新债务重组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 高娇. 沈阳大学, 2011(08)
- [10]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比较分析[J]. 桑秀英.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