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洋[1]2017年在《《现代汉语词典》“V得/不住”词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动词,它跟“得”(或“不”)连用,与某些动词组合,构成“V+得/不+住”结构,这种结构大部分是固定短语,有些已成为单词,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可能义,又被称为“可能式述补结构”,与其他述补结构不同,“住”作补语已经虚化。本文是关于“V得/不住”三音节词的用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着重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16个“V得/不住”三音节词,力求通过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V得/不住”三音节词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探究这类词的句法语义特征、“V得/不住”结构的形成过程以及8个“V得/不住”三音节词的词汇化过程,以期对“V得/不住”结构及相关问题有更深入的挖掘。全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5个方面的内容: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16个“V得/不住”三音节词的概貌进行描写,这一章首先分析了16个“V得/不住”三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语义特征,接着考察了“V得住”和“V不住”的不对称现象,最后,选择《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作为参照对象,从收录及标注两个方面对两部词典中“V得/不住”三音节词进行比较研究。第三章主要从历时平面考察“V得/不住”结构的形成过程。第四章主要以“保不住”“挂不住”为考察对象,详细描述了这两个词的词汇化过程。我们认为,“保不住”“挂不住”是由动补短语的否定式词汇化为动词,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没有“V得住”形式。第五章主要以“架得/不住”“禁得/不住”“靠得/不住”六个词为考察对象,详细描述了这六个词的词汇化过程。这六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是成对出现的。第六章探讨了“V得/不住”结构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所作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阐述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石婉[2]2016年在《《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儿女英雄传》,清代文康所作,是清代中晚期的著名白话小说,使用的是当时的北京口语,具有从早期北京话向现代北京话过渡的明显特征,并且篇幅适中,适合作计量统计描写,是研究清代中晚期北京话语法现象的非常适合的语料。有关述补结构和动结式,相关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尤其在近代汉语的前半段,晚唐五代宋元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对多一些,而明清时期的研究成果就相对少一些。明清时期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夜,是从古白话向现代白话过渡的重要时期,关于这一时期述补结构和动结式的考察,对了解述补结构和动结式的发展演变,了解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系统及动结式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便是我们选择将《儿女英雄传》的动结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出发点。借鉴吴福祥(1999)的有关成果,我们将《儿女英雄传》中的动结式述补结构根据补语的语义指向分为指动补语结构、指受补语结构以及指施补语结构三大类,并着眼从动结式的各个次类问题上加以展开。本文采用计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穷尽性地考察了《儿女英雄传》的指动补语结构、指受补语结构以及指施补语结构等三大类动结式述补结构中的每一个成员特点。全文可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动结式述补结构的研究现状、《儿女英雄传》的研究现状、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分类、语料版本及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对书中的指动补语结构、指受补语结构以及指施补语结构等三大类动结式述补结构作全面的计量分析和描写,并对一些特殊现象作了初步的解释,对出现的一些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第五章中我们将《儿女英雄传》与其它选定语料进行历时与共时的比较。“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以期揭示《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基本面貌以及该时期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发展特点。
叶晨[3]2012年在《“二拍”述补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述补结构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的产生不仅丰富了言语的表达,还促进了汉语其他语法形式的产生,可以说述补结构对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述补结构产生以来,它就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选择成书于明末清初的拟话本小说“二拍”为语料,对其中的述补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本文采用朱德熙的分类方法,将“二拍”中的述补结构分为: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带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以及带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通过对“二拍”中的用例进行穷尽性的归纳、统计、描写,揭示各类结构自身的特点,再通过历时共时的比较,总结归纳明末清初述补结构的过渡性特点。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二拍”的版本、语料价值及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六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形式、语义以及语用三个角度对“二拍”中“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带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以及“带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展开了描写。通过对用例穷尽性的统计归纳,本文发现,“二拍”的述补结构存在以下特点:隔开的“VOC”式并未消失,自动词、他动词和形容词在充当结果补语时出现了对称的格局,且结果补语自动词化程度高;趋向补语类型丰富结构复杂,跟现代汉语相比,“二拍”中还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起去”、“拢去”、“拢来”等补语类型,跟前代作品相比,“二拍”中开始出现新的“V+QC_1+O+QC_2”、“A+QC”、“N+QC”和“V+O_1+ QC_1+O+QC_2”等结构形式;“得”在“二拍”中功能出现了分化,除了作为动词,它还可以作为结果补语、可能补语和状态补等。第七章是总结比较,首先对“二拍”述补结构进行一个总体的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它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明末清初时期述补结构的过渡性特点。
陈宝珠[4]2011年在《“X不得”格式的历史发展》文中提出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去考察“X不得”这一格式的演变过程,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探寻“X不得”的形成过程,结合共时研究分析“X不得”格式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X不得”格式。第一章描述“X不得”格式的历时发展。追溯“X不得”的历史来源,“X不得”格式产生于唐五代时期,“X不得”从游离状态脱离进而组合为一个整体。“X”与“不得”直接相连的使用情况增加,这一时期,“X”都为动词。经过我们考察,“V不得”基本成型于初唐。宋元时期是“X不得”格式发展变化比较显著的阶段,这一时期,“X”的成分以动词为主。宋元时代的“V不得O”逐渐取代“VO不得”形式成为主要表达方式,“V不得O”相对于“VO不得”已经占有压倒性优势。“V不得”开始凝固,出现成词的“V不得”。另外,“X”也不单单只限于动词,新增了形容词。继宋元以来,明清时期是“X不得”继续繁荣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X不得”大量涌现并衍生出了新的意义。明清时期成词的“V不得”比宋元时期要多,使用也非常灵活。现代汉语中的“X不得”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不得”使用频率的增加,是近代汉语未有的情形。在语言类推的作用下,大量的形容词进入到“X不得”格式中,受“X不得”表意的影响,能进入“X不得”的形容词多为情感类的性质形容词。第二章分析“X不得”格式的形成、发展动因。“X不得”格式的形成受益于“V不得”的词汇化,除此之外,促使“X不得”格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还有邻近原则和类推机制。“V不得O”取代了“VO不得”,使得“V”与“不得”紧密相邻,促进了“X不得”格式的形成。类推机制促使“X不得”格式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形容词+不得”的用法。另外,文体、韵律都对“X不得”格式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三章对“X不得”与相关格式作对比分析。比较“X不得”、“不得X”、“不能X”三者异同,从形成时间、“X”的成分、语法功能、语义、语用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分析三者口气的强弱,“X不得”、“不得X”与“不能X”都可以表达“不允许”的意思,但是“不得X”多用于命令他人,带有强制性,“X不得”侧重于表达“建议、劝阻”,“不能X”表示情理上的“不可以”。“不得X”带有强制性,口气比较坚决,“X不得”和“不能X”表达建议和劝阻,口气相对缓和、委婉,不带有强制性。“不得X”的口气强度要大于“X不得”和“不能X”。
胡清国[5]2004年在《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肯定否定是语义相悖的一对范畴,它们必然会对各类句子结构施加各自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肯定否定这对范畴对句法内部的影响,表现在肯定和否定在句法层面上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现象。本文以否定为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专有的否定结构或是否定优先的格式,意在说明否定格式的句式义对句子内部各组配单位的管控作用,二是词语义(包括词语的概念意义但主要是语法意义)也会对格式产生反制约,表现在汉语中,一些词语强制性地要求其后的结构形式必须为否定形式。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否定范畴和否定观念的联系,给否定句的范围进行了限定,比较了肯定否定的差别和联系,详细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的基础,最后表明了本研究的路径取向和结构框架。 第二章至第六章讨论否定专有或优先的格式。第二章考察“V不C”的强势和理据。首先在使用的频率上,用共同语和方言的材料表明“V不C”的使用频率远高于“V得C”,以此证明“V不C”是一个否定优先的格式;其后介绍了它们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与“V不C”为否定优先的格式有着内在的关联;最后从语言的象似性、语法化和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三个方面说明“V不C”之所以是否定优先格式的理据。 第三章考察“不V了”格式,这是一个歧义格式,可以表示三种不同的语义,不同的语义有各自要求的句法特征;分析了对“不V了”格式中“了”和“不了”的认识;最后着重介绍了表“谢绝”义的“不V了”格式具有委婉礼貌的语用价值及理据。 第四章考察“一量+否定”格式,首先介绍了该格式对量词和语序的选择和限制;接着阐明了该格式语法化的共时表征和历时进程;并探讨了该格式语法化的路径依赖。 第五章考察否定结构和句末语气词的搭配情况。表明否定语义必然要对句末语气词施加影响,表现为否定形式与句末语气词的搭配受到较多的制约,对句子的疑问还是陈述也会产生作用。 第六章和第七章都是考察汉语的否向副词。在第六章中,给否向副词作了简单的分类;讨论了它们的语用价值;对否向副词与否定形式的相亲和性从认知上作了统一的解释;并以英语,法语和俄语为例,说明否向副词的存在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第七章是一个个案分析,以“根本”和“压根”为对象,全面地比较它们在句法、言语运用和语用价值的差异,进一步证明和刻画否向副词的内部特征。 第八章是全文的总结。提取了与否定相斥的一些语义因素;并以本文证明了“句管控”理论的正确性;最后归纳了本文的特点和成绩,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易丹[6]2006年在《元代述补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取元代九种文献:《老乞大》、《元典章·刑部》、《通制条格》、《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直说通略》、《元代白话碑文集录》、《小孙屠》、《琵琶记》和《宦门子弟错立身》,共计150万字,研究其中的述补结构。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语料的选择,述补结构研究的意义和现状,提出本文对述补结构各类型分类的标准和依据。第二章元代述补结构(上),对元代的动结式、动趋式、完成式、状态补语、可能补语和程度补语进行研究。考察的视角主要有:①能否带宾语,②宾语的位置,③补语部分的情况,④肯定式及否定式。本文提出“完成式”这一类名,把它算作动结式和动趋式的变体。考察结果表明,表完成、实现义的“得”在元代仍有它的位置;程度补语的两种形式在元代汉语中都已经出现。第三章元代述补结构(下),主要讨论元代两种特殊的述补结构类型,“动+了当/讫/完/罢/”及“动+将+趋”。第四章余论,对所研究的元代述补结构类型进行了地域的和文献性质的比较。结论:元代,南北方语言中述补结构类型差不多,北方语言中有的述补结构类型,南方语言中也有。公文性质的文献中,动结式和动趋式的用例比较多,结构类型比较丰富;戏曲性质的文献中,状态补语和可能补语的用例相对多,结构类型很丰富。
王衍军[7]2013年在《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能性述补结构试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清晰展现了元末至清末五百余年间北方话口语中能性表达方式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元末出现了句末附加语助词"有"的能性述补结构,但这种结构很快消亡了。元明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V得/不得(O)"式结构到了清代前期逐渐衰退,而"V得/不C(O)"式结构则在竞争中逐渐发展起来。此外,清代以来,汉语教科书中还出现了能性述补结构与能性助动词叠加使用的语言创新形式。而除了以上历时特征之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共时差异。
许斌[8]2013年在《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多角度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汉语能性述补结构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个案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虽然使用广泛,语义灵活,结构复杂,独具特色,对该结构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而且主要以历时研究的成就最高。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法理论、认知语法理论、功能语法理论的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主要进行了共时方面的研究。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总结了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涉及了选题目的、本课题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问题及本文所使用的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句法分析。本章从句法的角度考察了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句法分布及与相应句法成分对应的同现成分的情况。发现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同现状语)、定语(与其他成分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中的状中结构共同作定语)、补语和主语,此外,还对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V”、“得、不”与“起”进行了研究,包括对“V”进行分类、分析其语音特点,对“起”进行语义分类,对“得、不”的词性、语义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分析了“V”与“起”的搭配机制,总结了“V”与“起”搭配的情况,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中的“起”有三种语法意义,即趋向义、结果义和状态义,趋向义与动作动词中的自主动词中表示身体动作的动词搭配,结果义与动作动词中的自主动词、使令动词、判断动词和趋向动词搭配,状态义与动作动词中的非自主动词和心理动词搭配。。第三章: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语义及分类。本章首先对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整体的格式意义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分析了“起”的语义指向,发现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格式意义为“说话人对动作实现主体的客观能力、客观条件、主观态度的判定。”其中“起”语义指向“V”,这在能性述补结构中是比较特殊的。然后概括其类属意义,并以此为标准对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进行分类,主要的类属意义有三个,即V得不起1、V得不起2和V得不起3。此外还分析了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中的“起”与“起来”替换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和“V”与“起”的搭配有关,此处是对第二章总结出的搭配机制的运用。第四章: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语用分析。本章从主题-述题、表达重心与焦点、对句式句类的选择及语体四方面对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进行分析,发现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主语是主题,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是述题,“V”对主语进行叙述,“得不起”对主语进行判定、评价。而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表达重心和焦点是在“V”上的。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选择的句类有陈述句、疑问句(主要是反问句和设问句)、感叹句,句式有连动句、“连”字句和“是......的”句等表示强调的句式。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适用性比较强,即可用于口头语体又可用于书面语体。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书面语体,比如对公文事务语体和科学技术语体就不适用。最后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石慧敏[9]2011年在《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动结式的研究已成为汉语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经过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耕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共时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动结式的结构、语义、配价以及动结式的整合等问题上;历时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动结式的界定及分类、产生时间与判定标准、动结式的形成演变与语法化机制、虚化补语的个案研究以及专书研究等方面。当然,汉语动结式内部是不同质的,不同类型的动结式有着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而共时平面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往往是历史发展使然,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何更好地将共时与历时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考察、分析和认识动结式这一复杂的语法形式,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杨黎黎[10]2011年在《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的考察》文中提出汉语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虚词是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词语之间用不用虚词或者用什么样的虚词,语法关系式不一样的。表示述补结构的虚词有很多。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得”就是述补结构的显著标志。我们进一步的考察,夹杂在动词和补语之间的除了“得”以外,还有哪些虚词呢?(我们将此结构简称为V+个/得/得个/他/他个+VP)经过我们对语料的分析和总结发现,现代汉语中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虚词主要都是结构助词成分,有“得”“个”“得个”“他”“他个”。这些结构助词中除了“得”以外,其他的都并不是专职的补语标记,而且它们的语法意义都存在一个历时化的语法演变过程。文章首先区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平面的考察:(一)对助词与述补结构的内部关系的考察:首先区分了“V+个/他”后的成分的体词性和谓词性,提出了区分的方法,界定了本文主要的研究范围是V+个/他+VP,VP表示的是程度。其次分析了带助词的述补结构的内部结构关系,主要有“V+结构助词+VP”中的“V”的特点分析、V与后面的结构助词的语法结构关系、VP的语法特点。并且对“个”和“他”的性质做了界定,认为“个”和“他”都是虚化了的结构助词,“个”已经不是量词了;“他”也不再指代任何成分。(二)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韵律分析:述补结构之间能插入单音节结构助词“个”“他”以及双音节结构助词“他个”“得个”等的韵律解释,用韵律音系学的公理之一—“相对凸显原则”来进行解释。并且分析了“V+结构助词+VP”中的轻声变调和语流音变等。(三)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中的语义表达、语体色彩和语用因素。着重分析了“个”和“他”表达了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大量,“个”“他个”‘他”等比“得”更多用于口语的表达。又分析了适用于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中是如何用句法结构的手段来表达感情色彩的。历时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来考察诱发语法化的动因——主要考察了实词的词义变化和句法位置的变化和语境的影响这三个动因。词汇意义的演变是诱发语法化的基础。同样,句法结构的改变也会引起词义的变化,导致实词虚化或者产生新的语法结构。词的意义和功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得到体现。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语境也是影响实词虚化的重要因素。另外,本文还附带从方言视角下考察了的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主要分析了“个”在方言中的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V得/不住”词汇化研究[D]. 刘洋洋. 河北大学. 2017
[2]. 《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 石婉. 苏州大学. 2016
[3]. “二拍”述补结构研究[D]. 叶晨. 浙江财经学院. 2012
[4]. “X不得”格式的历史发展[D]. 陈宝珠.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5]. 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 胡清国.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6]. 元代述补结构研究[D]. 易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能性述补结构试析[J]. 王衍军. 语言科学. 2013
[8]. 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的多角度研究[D]. 许斌. 吉林大学. 2013
[9]. 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J]. 石慧敏. 对外汉语研究. 2011
[10]. 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的考察[D]. 杨黎黎. 华中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