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李国宝

试论语文教学中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李国宝

李国宝(永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云南 临沧 677600)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中职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语文教学成败的主要尺度。我们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新型劳动人才,就需要我们中职教师打破旧观念,摆脱旧的思想束缚,要敢于创新,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家教育工作相关会议上历来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是啊,我们职业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中职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新型劳动人才,就需要我们中职生教师打破旧观念,摆脱旧的思想束缚,要敢于创新,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我从事职业教育多年,一直在教学一线承担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同行们参考。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手段有没有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高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兴趣不是很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成了我教学中主要的课题。我主要通过讲解趣味科学问题、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以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机会等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得到和谐发展,教学目标就可以得以实现,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如在《母亲》一课教学时,我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思维并提出不同问题:你的母亲是不是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母亲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你会让她失望吗?为了报答母亲,你做了哪些准备?以此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后,我会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把握课文的本质。如在《故都的秋》一课教学时,先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件的开头、过程、结果是怎样的?课文写了北国之秋、南国之秋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等?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自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能让学生知道学习中自己应当怎样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组织引导学生的合作和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助于促成富有成效的积极活跃的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投身到多样的体验当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表意见、采取主动、做出选择,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思考、探究。学生个体可围绕探究主题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运用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或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或参阅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自己质疑、解疑,并将自己探究所得在课文上做出批注,同时记下自己弄不清的问题。学生在自己阅读探究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自学、同学之间互教互学,让每一个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多发表自己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在进行《朋友》一课教学时,我在学生自学、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该不该交朋友以及怎样交朋友和交到真正的好朋友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有的认为交朋友是人们生活中顺理成章的事,但也有同学提出了自己交朋友的见解、交到好朋友的原则。不同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不同的情感体验,谈出了自己的理由。这时作为教师的我并未给这个问题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如何交朋友和真正交到知心交朋友的矛盾心理,从而体会到好朋友的珍贵和友情。通过对课文的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学生学习兴趣较浓,思维活跃,对课文主题的领悟更深,同时又得到了一次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主要突出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亲自实践,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有所发现、有所理解,既让学生从中受到了启发,拓展了思路,又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加强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课文有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见解,在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音、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中着重对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求异思维方式进行了引导训练。

1.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特征,是以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得以跃进、越级的捷径。培养直觉思维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如在《月迹》一文教学中,首先提出课文的内容、意境、情感是借什么的联想表达出来等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情感去展开联想,使其思维得到极大的释放。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伟大的发现往往来源于大胆的猜测,直觉思维的本质相当于一种猜测,是一种试探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就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要让学生大胆猜测,即使猜错了也不要横加指责,教师更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勇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想象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试想如果没有人类的创造想象,社会的发展也就不可想象。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和机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进行联系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知识学习高潮。一方面是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更新和创造,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和发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如在《中国园林的风格》一文教学时,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有“动观”和“静观”之分、有“仰观”和“俯观”之别、曲中寓直、曲直自如、讲究以少胜多、讲究意境进行思考,达到在学中思、在思中疑。另外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部分来拓展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文中的插图进行观察、想象,让学生在视觉形象的背景支持下展开创造性想象。如《风景谈》一文的教学时,利用插图的六幅画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想象,表述出来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听。这样,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学目标也是通过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来达到的。

3.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中得出不同于一般的崭新见解的思维方式。它从问题和条件出发,向多目标、多方向发展,不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要求在思维过程中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创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问题,使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不是唯一的、封闭的,而是多向的、开放的。如在《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教学中,对小屋的描写,将“静”、“小巧”、“”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活泼”等几句话改写成一句话来表述课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多种说法,学生在探索发现这些说法的过程中进行了语言的多种转换,求异思维的多向性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4.求异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思维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达到较高层次的集中思维时,问题就创造性地得到了解决。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思维的发散程度越大,从中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创新思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因素。教学中我会设计出种种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课文第四段中,作者依次描写了荷塘中的哪些景物?在这些句子中,把你最喜欢的句子任选一句,说说它美在哪里。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达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常规思维而求异之目的。

四、强化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尝中学、学中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不同层面的实践活动。阅读课上,我鼓励学生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新颖而有意义,看谁的回答合乎道理而又标新立异;写作课上,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导他们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课外引导学生写作研究性小论文……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这就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敢问、敢说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分析归纳探索质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祝福》预习后学生的质疑:

师:大家提了许多问题,说明态度认真,有的问题还相当有质量。提出问题的是你们,解决问题还是靠你们,通过讨论的办法来解决。我把问题分了类:第一类问题只需要讲几句话就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1.文本中的“我”指谁?2.这个“我”该不是指鲁迅本人吧?3.祥林嫂是否真有其人?为什么她会去嫁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呢?4.为什么那时的人都不同情祥林嫂?为什么他们会那么麻木?针对这四个问题,我想讲一两句话,请分析我的话,看看是否可以把问题一起解决提了。《祝福》是1924年2月写成的,最初发表在杂志上,后来被收进《彷徨》,不是《朝花夕拾》。我的话大家听清楚了没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大家来发表看法…… 

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所以古人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又如“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以不同的形式培养学生锐意进取、崇尚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造的品质和作风,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验、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充分扩散并付之以实践,这样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论文作者:李国宝

论文发表刊物:《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5

标签:;  ;  ;  ;  ;  ;  ;  ;  

试论语文教学中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李国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