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课外 效益在课内——浅谈提高化学备课质量的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外论文,浅谈论文,效益论文,课内论文,功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教育的实施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科学有效原则”,它的内涵是“努力促进客观知识的内化与主观知识的外化,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1]。提高知识教育的有效性,教师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备课中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分析学生实际水平。实践证明,站在指导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要站在指导学生学的角度认识教学中的问题,就应把握教学起点,提供学习条件,确定两段评价方法。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谈提高备课质量的操作方法和理论根据,以就教于同仁。
一、摸清学生实际 把握教学起点
摸清学生实际,不但要看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还要从学生自身因素分析[2]。分析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分析学生认识结构现状,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估计学生主动使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有关知识相互发生作用,从而使旧知识与新知识得到改造获得实际意义的成分。这是确定备课中重点、难点、关键、容量的依据。就具体一堂课分析,学生接受知识的认识结构,学习心向,教师在各环节的教学措施存在以下关系:
学生科学的认识结构以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为载体,与学习心向构成的心理顺序密切相关。把握起点就要做到目标适度,容量适中。目标适度就是在确定目标时教学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符合不同课型的特点。如学生初学观察实验时好奇但观察无序,在复习中会观察但不会深究,所以初学中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复习时教学重点应放在观察与思维的结合点上。容量适中是教学内容、学生练习和活动容量适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教学容量过大,学生学习频率过快,抽象水平会过高。反之,会造成学生思维懒惰。
二、构建三维结构 为学生创造“学”的条件
教案编制中怎样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这需要构建三维结构。三维结构为知识线、内化线、协调方法的统一体(见下页图)。知识线源于教材思路,内化线是教师对映教材思路由学生学习活动形式和材料构成的一条隐性思路。协调方法是教师调节两条线顺利延伸,点拨学生思维的方法组合。三维结构体现在教案中是知识线环环相扣,教与学一一对映。
1.运用问题结构勾画知识线。将教材中重点内容设计成问题,教学目标存在于问题之中,不同的问题构成目标群及知识线。备课中常有四种问题形式。①中心问题式。它是集知识、能力考察为一体的问题。如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性质时问:“蜂窝煤炉里煤燃烧时共发生了哪4个化学反应?”②递进问题式。将问题逐步完善或加深的问题形式。③收敛问题式。它是将多种知识集中,从某一角度提出应用要求,强化某些知识、技能的问题形式。④随机演变式。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反应出来的疑问及时拟成问题进行强化的问题形式。这类问题在教案中难以直接形成,但备课中要估计到学生出问题的部位和内容,并在教案适当部位注明进行反馈标记。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的问题结构有三个层次。①从逻辑意义上联形成知识层次。它是从知识内在规律上串联而成。如实验室制某物质的问题结构为“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②从知识应用上联形成能力层次。它把学生已学会的知识用于新情景,并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③从思路上联形成思维层次。思路是从不同事物中找出某些共性,在同类事物找不同点,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如教完实验室制H[,2]的方法后,给出“思路图”,要求学生对比实验室制H[,2]和O[,2]的装置上的异同点。
2.对应问题设计内化线。学生掌握知识主要通过自我内化完成。即由客观形态的知识向主观形态知识转化,这种转化是学生的认识不断进行内化和外化作用的过程,所以备课一定要创造知识外化的环境。为此要考虑下列问题:①活动方式配置优化。学生活动方式有读书、讨论、练习、实验、质疑等形式。备课时要注意配置方式的有效性、有序性和活动形式的交互性。多,易滥,如讨论形式好,但不能样样用讨论形式;杂,易乱,花花绿绿易把学生思维引入歧途。②练习内容准备充分。教材中为学生内化知识准备了相当数量和多种类型的问题,直观模象材料。在备课中要备使用这些材料的方法。但是学生实际需要千差万别,故要改变、编拟一些练习内容,构思展示形式,使材料更贴近学生实际。③感知材料丰富多彩。其要求为:其一、对比因素挖掘要深,将备课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横联纵比,学生就会从知识的整体上认识,从特色上探究。如教碳的化学性质时要两对比,从化学性质上和氢气性质对比,从实验上和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对比。其二、实验、图表应用要透。教材中所述实验装置图、图表、照片、插图、包括封面图案都有各自的功能,有丰富的智力价值,备课时要分析其中信息内涵,思考应用时机。同时,还要对一些观察面小的实验扩大观察面和增大对比度。如细铜丝在硝酸汞溶液中的反应,由于铜丝太细,附在铜丝表面的银白色的汞,学生难以观察到,教师可将铜丝改为大铜片,效果更好。其三、比喻材料选择要精。将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典型应用于教学,学生才体会深,学得活。如讲“爆炸”是燃烧的一种特殊形式时举例:“将一颗鞭炮点燃会发生爆炸,原因是火药在极小的空间内燃烧所致。将同样一颗鞭炮折断变成‘躯壳鞭’,再点燃时就不爆炸,原因是火药燃烧的空间变大了”。
3.根据两线考虑协调方法。协调方法在教案中主要概括三个方面:教学程序与教学时限的协调;教与学方式的协调;教法与学法的协调。教学程序确定以后教师只能通过对讲练时间的分配来体现重难点知识,营造认知结构与教材结构相符的课堂结构。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起启导、督促作用,切不可把教理解为满堂讲。教是受制于学生的学而进行的互感活动的引导过程。教法和学法是互为过程。教师好的教法能同化出学生好的学法,学生好的学法能提醒教师转化为好的教法。故教师要注意:①在每一教学环节有意识引导学生课题类化[3]。即把已学的知识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系统中找到理解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如引导学生学习并列几个不同档次的问题,教师只需讲一个典型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习的程序和方法,再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内容。②备课中要注意分析学生进行课题类化的困难,找化解的办法,分析学生错误产生原因,这才能使师生在课堂上形成共振和交融。从科学方法论分析,协调方法虽不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具体操作中能将零乱知识条理化,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隐含知识表观化。它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学生的熏陶,对学生学法形成的间接作用。
三、着眼两段评价 谋划评价方法
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是教与学的基本原则,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智力、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差别,学生在课堂中会产生各种偏差。运用两段评价进“反馈——矫正”是纠偏的必要措施。两段评价是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过程评价是把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状态作为评价对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练习等途径,配合前馈信息[4]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引导学生通过互评、自评、教师评等形式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去弥补不足。它的评价形式多为隐形评价,评价时要注意:①备课时不能把一堂课的目标作为评价目标,而应把一节课的目标化解为具体的小目标。小目标的形成应从大目标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内在联系点上确定。如关于溶解度计算一节的大目标是“学会根据物质溶解度配制一定温度、一定量饱和溶液的方法”,则小目标还要定“弄清根据溶解度概念含意找已知条件的方法。”在备课中围绕重难点知识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前馈信息并准备弥补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出现偏差,则弥补办法信手拈来。②建立“课堂反馈点”。反馈点是根据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把他们分为三至四个层次,供教师在课堂中有选择采集信息的一个虚无群体[5]。教师将以上信息在备课中就储存在大脑中,就加速反馈的速度和准确性。效果评价是以学生学习水平为评价对象,对学生学习效果作价值判断,效果评价有两个作用:第一,帮助教师认识教学效果,将反馈信息收集整理为下一节授课的前馈信息。第二,学生在评价中明确自己学习水平,认识自己与其它同学的差距,从而自我激发学习动力,自我鞭策。备课时要注意:①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组达标题,供课堂检测用。②设计指导学生自我检测方法。谋划评价方法还要注意要有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要看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期望目标,不搞一刀切;要牢牢抓住重点目标,兼顾其它目标,不平均使用精力,这样才能抓住事物本质。
笔者专门调查我市辖区内一百多名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有相当比例的教师还走不出满堂讲或满堂练的误区,分析原因他们不是完全受制于错误的教育思想,而是不会备课。他们备课只备教材线,忽视内化线,丢掉了评价手段。教案对他们自己的教学很少有控制作用。显然,优化课堂教学应从研究备课方法开始。从我市一批有成果的实验教师经验说明,功夫在课外,效益在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