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人类走向新文明的现实力量_文明发展论文

文化生产力:人类走向新文明的现实力量_文明发展论文

文化生产力:人类走向新文明的一种现实力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走向论文,人类论文,现实论文,力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4)8-132-138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上看,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发展可以分为“物本时代”与“人本时代”。“物本时代”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冲突加剧;信念失落、精神空虚……经济第一、物质至上、单纯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的“物质主义”的膨胀,是造成当下人类文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在反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人们几乎一致把金融大佬们的贪婪物欲当成众矢之的。人类文明呼唤由“物本时代”向“人本时代”转换。

       然而,“物本时代”在导致危机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挽救”危机的一种途径。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从而出现了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文化生产力这一新的生产力形态。依据马克思唯物的史观,既然生产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那么,任何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的出现,都会对文明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引发文明的变革。从这一逻辑出发,如果文化生产力得以成立的话,它也必然会引发文明的变革。那么,文化生产力将使人类文明转向哪里?既然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的能力和力量,文化生产力所引起的文明变革,就应该是由以物质需求和物质利益为主的时代向以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利益为主的时代的转换。因此,“物本时代”的危机对文明转向的客观要求,恰好与文化生产力引起文明变革的必然结果相对接,使人类文明的这次转换由可能变为现实。当今时代,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从整体上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可以说,已经基本具备这一转换的基础条件。因而,自觉推进这一转换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人类文明时代的总体划分:“物本时代”与“人本时代”

       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期间经历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文明阶段虽然具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但世界范围的各民族发展是不同步的、不平衡的。文明不是一个个凝固的标准和概念的集合,而是人类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每一次文明的变革都是人类生活模式和精神面貌的重新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历史中前进、发展和更迭的,那么衡量文明进程的标准也会有所改变和不同,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因此,人类文明发展出现新特点,就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来分析和阐释。目前,主要有从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人的发展状况等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维度。

       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文明发展多么丰富多样,都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共性或一般性,这就是:生产力是文明发展的最终根源。因此,生产力无疑是我们分析文明时代或形态划分的基础。以生产力标准作为文明时代划分的标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却是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然而,生产力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每一次变革,都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类文明出现新的特征,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总体告别物质绝对匮乏时代,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被提到了重要地位,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文化生产力将跃升至社会生产力主导性地位。因此,无论从现在还是将来,从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的维度来分析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其内在根据和重要意义。以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为维度来划分文明时代,实际是以生产力为划分文明时代标准在当今时代的一个具体体现。

       因此,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把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时代的根本依据,同时,从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跃升为未来人类文明主导性的生产力系统的趋势上,将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时代的新维度。这实际是以生产力为划分文明时代标准的一个具体体现。据此,人类文明时代将划分为“物本时代”与“人本时代”。“人本时代”,将是超越“物本时代”的新文明时代。当然,我们必须强调,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的区分,仅仅是从人的需求的变化和产品的变化上的区分,绝没有将二者截然分开,将二者机械对立起来的意思。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二者不可能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作为人类两种基本的生产活动,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从来都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将越来越突出。然而,尽管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不是截然分开的,但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类总体上还处于以物质需求为主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生产物质产品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力也便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形态。在这一时代,严格意义的文化生产力还未出现。虽然存在与经济相联系的文化活动,如文化产品的交换等,但它属于小生产条件下偶然或小范围的,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次要地位。在当今时代,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已经开始从以物质生产力为主的时代向以文化生产力为主的时代迈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将发生重大变化,进入新的文明时代。

       以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来分析文明时代,人类文明便由此划分为“物本时代”与“人本时代”。“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世界的“本原”,这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理解;另一种是指事物的“根本”,这是价值论意义上的理解。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体”的本,而是“根本”的本,“本”是相对“末”而言。“以人为本”是一个价值论的命题,而不是本体论的命题。“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即不是讲以人为本体,不是回答在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1]不能把目的当成手段,把手段作为目的。因此,所谓人类文明之“本”,其内涵是指奠基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人类一切活动中心、元点、基点。社会以何为“本”,决定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大体上经历了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由“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要经过相当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而且没有止境。可以说,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从整体上看,依然处于“物本位”时代。虽然距离真正确立“人本位”的时代还很遥远,但当代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上由“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变,中国以“以人文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昭示着人类向真正意义上的“人本时代”的迈进。

       二、“人本时代”:超越“物本时代”的新文明

       在“物本时代”,谋求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压倒了一切,人类的所有其他社会活动无不打上经济的或物质的烙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成为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以改造自然而获得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成为人类一切活动的中心,“物质主义”成为这一时代的核心理念。“物本时代”是以物质生产力为主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类一切活动以“物”为中心、元点、基点,以改造自然而获得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成为人类一切活动的中心,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一切都必须、也只能服从于这个“霸权”。“物”统治和笼罩着一切,由此决定,这个时代必然把物质享受视为人生的首要价值,人只不过是“依赖于物”的奴隶,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在总体上仍处于“物本时代”。它经历了原始文明、渔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初期表现为“以自然为本”,以天然自然物为主要资源,人受自然的统治和支配,导致了人对自然的依赖,也由此产生了对自然崇拜。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依然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时代。但是与之所不同的是,工业文明建立在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它拥有最优化的劳动方式、精细化的劳动分工、同步化的劳动节奏、集中化的劳动组织、规模化的生产和集权化的经济,因此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谁拥有了物质财富,谁就拥有了一切。而货币又是物质财富的代表,所以,在工业文明时代,“以物为本”表现为“以金钱为本”,对财富追求就表现为对金钱的追求,人则成为金钱的奴隶。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天,在总体上依然处于这样的时代。它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经历的时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物本时代”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由此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由于主张经济第一、物质至上、单纯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的“物质主义”的膨胀,发展却越来越违背自己的宗旨。借用现代社会学的“自反性”,特别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讲的“自反性现代化”(reflexivity modernization)概念来理解,就是发展日益走向自己的反面,走向自我否定。“生产主义”必然导致经济的“自反性”,它激起的欲望所造成的社会自反性,以及它的财富创造机制所形成的价值自反性。[2]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所言的:“现代文化的危机”在于“人的情感,因得不到安顿以趋向横决;人的关系,因得不到和谐以至于断绝”。[3]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带来福祉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复杂难题和严峻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地区差距扩大等成为全球性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的生活质量,继而威胁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人-社会(关系)的链条不断发生缺损,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紧张、甚至冲突,进而导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冲突加剧;信念失落、精神空虚……人类文明正面临着自然危机、社会危机、人自身的危机。

       面对“物本社会”的弊端,人类深切呼唤文明时代的转换。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物本时代”只是其中的一个时段。人类文明的发展一定会超越“物本社会”的弊端,实现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要超越“物本社会”的弊端,就要明确导致这种弊端的原因。既然人类文明的这次危机是由于过度追逐物欲而导致的,那么,要走出“物本时代”人类面临的困境,唯有抛弃单纯追求物质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在“人本时代”,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将围绕“人”这个中心而展开作为,人——真正成为一切活动的宗旨和目标,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将充满人文关怀,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在人的需求真正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这个社会,人不再仅仅是手段,而是成为社会一切活动的目的。在这一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自身的关系都发生了改变。人类文明将有望摆脱“物本时代”的“物欲”纠缠,超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分裂的弊端,在人类文明尺度上实现“利”、“真”、“善”、“美”的统一,进入到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的新文明时代。

       “人本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类一切活动以“人”为中心、元点、基点。社会的经济活动自始至终以人为“元本”,将人作为经济活动乃至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人本时代”的实质的“精神时代”。“以人为本”的内涵在于究竟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无疑是以人的“需要和利益”为本,但是,如果新文明依然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为本,那就还没有超越“物本时代”。从人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来看,“精神需求”无疑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4]因此,新文明应该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主的时代。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具备了物质条件,“人本时代”人类从总体上已基本解决解决物质需求,摆脱了物质纠缠和物欲的困惑。所以,“人本时代”主要是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为主的时代,是以文化生产力为主的时代。尽管真正进入这一时代还要经历遥远的路程,但从发展趋势上我们可以预见,人类文明发展将进入以文化生产力为主的“人本时代”。

       在“人本时代”,人将成为经济活动乃至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人类的生存方式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人类将进入以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休闲娱乐时代,进入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美国学者约翰·托夫勒在其《第四次浪潮》中把人类文明的重大变革划分为: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后信息社会——娱乐经济为主的社会。美国《时代》杂志也预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娱乐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经济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侧重人的体验、欣赏、情感表达,是“人本时代”的重要特征。“人本时代”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活动乃至一切活动的理念,确认经济生活中人的主体性,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对人本身的尊重。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关照下,作为真正的主体,人不是机器,不是被奴役、被宰割、被控制的对象或工具,人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尊严,人的价值和意义获得肯定与实现。

       “人本时代”的新文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对“物本时代”的超越。由于对物欲主义的追求而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对立和分裂,实现人类文明三个层面的和谐发展。首先是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基本需要出发,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双向运动,自然更加人性化,人也更加自然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的人与自然的“和解”。[5]在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也不是人对自然的绝对屈从,而“是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6]人和自然是平等的主体,人和自然互为目的。自然不再是异化的力量、征服和掠夺的对象,更不是人类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和奴仆;人也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而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和的朋友。人与自然重新结盟、和谐共处的新文明,将取代人与自然相互对峙、分离、冲突的旧文明。当然,“人本时代”的“以人为本”与“物本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表面上是把人放在了首位,其一切做法都是为了人自身利益。但由于它把大自然看作是贮存资源的仓库,无限度地不断地向自然索取;或者把大自然看作排放废物的垃圾场,不断地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其结果是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损害了人类的利益,这恰恰违背了“为了人”的宗旨。“人本时代”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虽然强调人作为人类一切活动围绕的中心,但它真正理解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不可分离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一旦失去自然,人类将无家可归,而人类自身只不过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时候,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使人与自然保持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切正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正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才能建立起长久的和谐关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以尊重、维护和保障每个人的社会权益为前提的,其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是既有益于人类,也有益于人群,还有益于个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是以牺牲群体(集体)利益来服务于个体(个人)利益,更不是以牺牲整体(全人类)利益来服务于少数人利益的价值观。它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的价值观不相容的。在未来的“人本时代”,人类将最终告别物质匮乏、摆脱物质纠缠,人们为争夺利益而引发矛盾和冲突也会减少直至消除,在解决生存之忧的基础之上必然出现新型的人际关系,即超利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将走向公正、民主、自由、和谐。正如马克思当年高度赞扬超功利的交往活动和审美活动那样,“当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合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实践运动取得了何等光辉的成果。吸烟、饮酒、吃饭等等在这里已经不再是联合的手段,或联络的手段。交往、联合以及仍然以交往为目的的叙谈,对他们说来已经足够了;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结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7]

       “人本时代”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相处。“人本时代”的新文明将崇尚“美”的境界,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体现审美追求。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从美的要求出发,按照“美的规律”来协调与自然的关系,表现着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艺术的创造,体现着人的情感、意志、理想等,人也从中感受到美的愉悦。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界宏伟、壮丽、秀美、恬静等能激起人的美感,人从中获得美好的内心体验,通过这种体验,人将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与自身的精神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获得美的感受、美的享受。不仅如此,新文明时代,人类的整个生命活动,包括劳作、起居、饮食、生育、交往、言语、环境、交通等等,都将从求其“适”进而求其“美”;将从低层次的求“生存”进入到高层次的求“优存”。所谓“优存”,就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并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家园生活,就是人的生命维度与生命时空不断开垦与更新的人人共创共享、天地人同乐的大生命美之大同大美境界。[8]

       总之,在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引导下,“人本时代”将实现人类文明三个层面的和谐发展,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人类生产和生活将出现本质的提升,整个社会将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文明将最终超越“物本时代”的弊端。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真正“以人为本”新文明社会将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

       三、文化生产力:走向新文明的一种直接现实力量

       “文化生产力”是指当代社会以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为依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标志和典型形态的、生产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的水平和力量。这一界定强调其狭义性与当代性。文化生产力是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的传播方式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当代社会,只有依托与经济和现代传播手段才是最先进的文化传播方式。作为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一种生产力,“文化生产力”要创造经济价值,因而,它首先具有生产力的一般特征,即客观性现实性。因此,它是物质力量。但是,“文化生产力”又具有与物质生产力相区别的特殊性。文化产品的终极价值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它的目标和宗旨在于以“真善美”提升人、发展人。因此,“文化生产力”是一种通过物质力量而释放和发挥精神力量的一种生产力形态。

       依据马克思唯物的史观,既然生产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那么,任何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的出现,都会对文明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引发文明的变革。文化生产力作为生产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的能力和力量,它所引起的文明变革,应是由以物质需求和物质利益为主的时代向以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利益为主的时代的转换。因此,“物本时代”的危机对文明转向的客观要求,恰好与文化生产力引起文明变革的必然结果相对接,使人类文明的这次转换由可能变为现实。由此决定了文化生产力必然在这次文明转换中起重要作用,也即成为解决当代人类文明危机的重要现实力量和重要途径。

       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人的生存方式将呈现出“生产”与“消费”、“生产”与“休息”、“劳动”与“享受”高度统一的特点,人类将开始由“生存”转为“优存”,由“谋生”走向“乐生”。从人类将告别物质绝对匮乏的时代,摆脱“物的纠缠”,超越“物的困扰”,在更大程度上摆脱肉体需要而从事创造性活动,人类自身将成为智力高超、情感丰富、兴趣广泛、意志坚强的新型人类,人类文明将成为“利”、“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新文明。

       一是人类的生产方式变革:把“为人生产”作为价值目标,人类的生产活动极大地“人文化”。首先物质生产活动更加充满人文关怀。由于人类从总体上告别了物质绝对匮乏,精神性需求成为人的主要刚性需求。“纯粹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过程,也愈来愈多地渗透着“精神内涵”。精神文化要素从原来的从属地位跃居为主导地位以至于具有决定性意义。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高度融合,不仅是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更主要的是使物质产品充满人文关怀。其次是文化生产活动将跃升为社会的主要生产活动。文化生产具有双重的属性,一方面,它是新的产业形态,作为产业,它必须遵循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新的文化形态,而且本质上文化形态,是文化传播的形式。文化生产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直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最具人文关怀的生产活动。

       二是文化生产的大发展使人的生活方式休闲化。休闲产业不仅是建立于“有闲”和“有钱”的物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丰富人的精神家园、情感世界、丰富生命感受等是休闲生活的本质内容。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休闲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资本实现更好的循环的环节。但是,资本之所以能够通过休闲的大众化消费来实现更好的循环,是因为休闲消费本身是符合人的需要,是符合人性需要的丰富性的。因此,休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不仅仅是浅层消遣娱乐,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让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的状态,是对自由境界和生命意义的追求。它使我们能寻求意义、目的、美、友情、快乐、心的宁静及跟别人的和睦相处,从而使自己更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休闲正是真、善、美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休闲同知识、美德、愉快与幸福是不可分割的。”[9]休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更是人的自身发展状况的标志,是衡量人的“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指标。

       三是文化生产的大发展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也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完善和更替,使人的社会关系全面生成和高度丰富起来。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灭旧社会的生存条件,消灭阶级、消灭旧的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但是,仅仅具备了这些基础性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并非自然而然的实现,还需要文化生产的大发展作为直接的现实力量。文化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活动将展示出极大的丰富性,人类在摆脱旧式分工中存在的强制性、谋生性、自发性上迈出了一大步,人的活动的自由度、乐生性、主动性、选择性大大增强,因而制约人自身发展的各种条件将逐渐被克服和突破。作为第三产业的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表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文化生产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具体形式日益多种多样,并且出现了高度综合化的特征。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岗位,使人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大大增强,文化生产为人们提供了更能展现自身才华、发挥自身潜力的职业。文化生产为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直接现实条件,文化产业具有与生俱来的非物质性。在新进的制度保障下,文化生产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生产,其最终目的是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互联网开创了新型的交往方式。尽管存在网络黑客、暴力、色情等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网络生活打破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束缚,是人类对传统的平庸日常生活的超越,标志着人际关系对时空、利益、亲缘关系的极大解放,是人类走向真正自由个性时代的开始。文化生产为提高、丰富和完善人的智慧提供了现实条件。人自身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创造力以及人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人将成为心理健康、情感丰富、善于交往、乐于合作的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用资本又超越资本: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

       文化生产力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如果以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为评价标准,显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文化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那么,按照前面的逻辑,这些国家已经或应首先将进入“人本社会”。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文化生产力”作为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当代范畴,是指按照资本的逻辑进行文化生产活动的现实力量。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资本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资本逻辑推动的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资本从其诞生之时起,就蕴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而文化生产又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承载的是“超感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生产的目的在于以先进的文化“化人”。但资本逻辑容易导致生产出文化垃圾,容易产生如法兰克福学派所说的“扼杀人的自由天性,消解人的理想”的现象。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先进制度,无疑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存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生产活动既要遵循市场规律、资本逻辑,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只能满足人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要满足人们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为人们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因此,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生产必然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进行,而资本的“贪婪”一面也会同时表现出来,导致“三俗”产品出现。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能够超越资本的局限性,避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展示出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生机活力,为人类新文明的飞跃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真正的“人本时代”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因此,它不是哪一个国家首先进入的,它是整个人类进入的时代。应该指出,真正的“人本时代”到来还有遥远的距离。但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作为一种制度,它还很遥远;作为一种实践运动,它就在我们脚下,人类每走一步都是向共产主义的迈进。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一头连着当代中国,一头连着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及其融合)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取得了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生产的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都是我们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思想文化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又超越资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发展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标签:;  ;  ;  ;  ;  ;  ;  ;  

文化生产力:人类走向新文明的现实力量_文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