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素养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基本理论论文,大众传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迄今已经20多年了。在以前一个较长的时期中,传媒素养特别是大众传媒素养问题并没有引起传播学界的足够重视,近一、二年以来,传媒素养问题成了社会及传播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传媒素养研究的广度及深度,都有了一个显著的拓展,已经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
大众传媒素养研究的缘起与概念界定
传媒素养之所以成为目前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主要是由于理论研究的诉求和社会实际的需要。
就理论研究的诉求来说,传媒素养的研究可以大大加深人们对于传播规律的理解,而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将会丰富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正如经济学所有理论的原点无非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一样,传播学所有理论的原点无非是传播者即媒介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传播控制、传播信息、传播反馈等等,其运作与实现无一不和传播媒介和受众有关,因为只有传播媒介和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真正主体。因此,对于受众的研究,应该成为传播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对于受众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我国传播学界更多地关注传播者即传播媒介本身,而不是更多地关注受众。在我国传播学目前的整个理论框架中,媒介理论的比重超越了受众理论,如果受众理论的研究滞后,势必会造成某种理论失衡,这对于我国传播学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就社会实际需要来说,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公众对于传播媒体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批评及利用的整体素质及实际能力,构建大众和传媒之间的一种健康而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来看,大众传媒素养是由社会传播机制和社会传播现象塑造而成的,简言之,受众是由传媒塑造成的,有什么样的传媒,就有什么样的受众。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传媒生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以降,中国的大众传媒生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就媒介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报纸时期,报纸、广播和电视共栖时期,互动多媒体时期;就主流学科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报学时期,新闻学时期,传播学时期;就传播方法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有限言论表达时期,意识形态宣传时期,多种信息交流时期。清末及民国时期,可以称为有限言论表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可以称为意识形态宣传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称为多种信息交流时期。而这里所指的传媒生态的变化,就是指近20多年以来的从意识形态宣传时期向多种信息交流时期的过渡。在这一传媒生态的变化过程中,大众对于传媒及传媒信息的认知和解读必然要与时俱进,进行某些调整,以便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
大众社会,是工业革命以后由传统社会蜕变而成的。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大众社会是工业社会;传统社会是农村社会,大众社会是城市社会;传统社会是经验社会,大众社会是技术社会;传统社会是礼俗社会,大众社会是法理社会。所谓大众,就是社会中的同质化的原子式的存在,是一群相互联系的孤独者,一群千差万别的同质者,一群积极自主的被动者。传媒这一概念的内涵同样也是十分丰富的。按照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的说法,大众传媒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等等;一是旨在加速并扩展信息交换的一种社会结构,例如报社、广播台、电视台、出版社等等。但是归根结底,传媒的本质是大众社会的服务器,具体而言,表现为:传媒是现代大众社会的守望人,传媒是现代大众社会的调节器,传媒是现代大众社会的涵化者等等。传媒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超越常人的权力和威望,它只是一个服务器而已,正如现代社会中的邮政局和电讯局一样,只是为社会传播信息。而其权力和威望来自于它所传播的信息。离开信息,传媒什么也不是。素养首先体现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一方面,素养是社会个体成员人格的组成部分。人的感性、知性、悟性、理性,人的思维、情感、意志、毅力,人的性格、仪态、气质、风度,人的德行、识见、才华、能力,诸如此类的人格要素,无不与素养有关。离开了素养,人格就会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素养是社会成员个人本质的外在表现。
综合传播学家的众多定义,可知大众传媒素养这一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对于传媒、传媒信息和传媒专业人员本质特征的一种基本认知和解读、评判、接受、利用的实际能力;二是指对于这种基本认知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大众传媒素养是公众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达程度的评判标志,更是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条件。因此,提高大众传媒素养的社会意义,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高。
大众传媒素养的构成要素
作为现代人整体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大众传媒素养不是单一内容物,而是多层复合体。大众传媒素养在具有政治、法律以及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大致可以分成基础、核心及关键3个要素。
构成传媒素养的基础要素是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传媒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大众传媒素养是融一般素养、文化素养及专业素养为一体的综合素养。因此,大众传媒素养既需要一般文化知识,还需要一定的传媒专业知识。
构成传媒素养的核心要素是,把握传媒的基本特点,包括传媒本身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事物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传统上大众传媒可以分为六大种类,即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和电视,如今又加上了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多媒体形式。这些不同的大众媒体种类,有其不同的信息传播特征。把握各类传媒的信息传播特征,正是构成传媒素养的题中之义。另外,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来看,主要有新闻信息、知识信息、娱乐信息、广告信息这样几类,这几类信息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些信息的透视,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传媒信息的基本特征。
构成传媒素养的关键要素,是追求现代社会的新鲜信息。传媒和信息是不可须臾分离的,没有传媒,信息就无从流动;没有信息,传媒就失去意义。因此,不断追求新鲜信息是提升传媒素养的内在动力之一。从表面上来看,人们追求新鲜信息的意义是为了追求新鲜感,满足求知欲。但是,其中蕴含着某些本质的东西。从生理学而言,人的生命是一个万古常新的过程,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接受新鲜信息,如果生命中缺乏新鲜信息,生命的过程也就停止了。从社会学角度而言,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接受新鲜信息,可以完善人的知识,净化人的心灵,体现人的价值,换言之,就是人的各项素养包括传媒素养的提高,就是人的整个品位的提高,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解放。通过媒介接受现代社会的新鲜信息,提高人的整体素养包括传媒素养的最大价值和终极目的也就在于此。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认知与重塑
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五千年历史及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由此决定了要彻底认清中国大众的传媒素养的现状其难度极大,决非一两位学者的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科学的结论要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前提,限于种种条件,在大众传媒素养的整体研究中,目前还缺乏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某些客观规律的基础。
即便如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仍然是无法回避的。由于大众传媒素养是大众整体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别和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认知中国大众传媒素养之前,应该首先对于中国大众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作一个分析。由于当代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的社会,农村和城市的差别非常明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和城市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把当代中国社会的大众传媒素养分成城市大众及农村大众两大部分加以论述。调查材料证明,城市中社会精英、中等收入阶层和一般市民的传媒素养的水平指数呈现阶梯型递减状态。这一事实,也许可以作为传播学上的知沟理论的一个佐证。
关于中国农村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除了一般描述之外,主要是要对农村干部、一般群众及进城务工者即农民工的传媒素养进行考察。如果说,城市大众的传媒素养水平指数具有阶梯型递减特征的话,那么,农村大众传媒素养却是一个V字型结构。农村干部及进城务工者即农民工的传媒素养位于V字型的两端,一般农村群众位于V字型的中间。因为农村干部特别是县级干部,他们所居住的县城的传媒生态环境和大城市比较相差不大,受到传媒信息熏陶的机会显然大于普通乡村居民;而城里的农民工同样也由于生活在城市环境之中,他们的传媒素养水平也明显地高于一般农村群众。社会调查表明,农民工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提升了素养水平,逐渐地缩小了自身和现代社会主流群体的差距,为尽早融入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是建设发达、繁荣、和谐、有序的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中华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所面临的是要提高基础教育程度和加强传媒素养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国整个社会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教育和经济发展较之城市而言仍然显得滞后。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正是重塑大众传媒素养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即使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大众传媒素养也不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因为基础文化素养的提高并不等于专业文化素养的提高,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在加强一般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提升传媒素养的特殊教育。政府、传媒和大众是传媒素养教育的主体,具体而言,政府是传媒素养教育的主导,传媒是传媒素养教育的主力,大众则是传媒素养教育的主角。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政府、传媒和大众三位一体,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传媒素养教育体系,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书籍以及多媒体技术,采取宣传、说服、讲演、研讨、会议、展示等等方法,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领域,使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传媒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传媒认知程度得到加强,利用传媒信息的能力得到改善。因为在现代社会纷繁杂乱的信息传播中,应该切实抵制不良信息对于社会的危害,而高水平的、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传媒素养,正是最好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如果能够切切实实地采取有效措施,全国关注,全民参与,那么,中国传媒产业的竞争力将会大大加强,大众传媒素养的水平将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将有一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