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_个人价值观论文

新形势下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_个人价值观论文

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强对论文,学生进行论文,新形势下论文,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要求我们,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优良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认为,在当前高校两课的改革中,在继续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要特别强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一、市场经济的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求高校加强价值观的教育

当前要突出价值观教育,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实际决定的。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首先带来了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今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不同所有制最终的实现,就是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不同的经济主体会导致不同的利益主体。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必然要受到参与其中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也出现多样化的倾向。

其次带来了人们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个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与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发展多种市场,个人收入既同自己的劳动挂钩,又同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挂钩,使劳动者、经营者、投资者都有各自的利益。这种利益主体的个性化必然带来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再次带来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既是一般等价物,又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有钱无钱,钱多钱少,有利无利,利大利小,就成了一些人评价事物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使价值评价的取向蒙上浓厚的功利化的色彩。

价值评价与取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向,就意味着这种评价和选择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清醒的有糊涂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价值评价和取向功利化的趋向,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工作,不能让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扩展到政治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使一切社会关系都商品化、市场化、功利化。

当前要突出价值观的教育,也是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决定的。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经常碰到、思考和回答有关事物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目的、政治进步、社会工作和求职就业方面,把个人的利益和要求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学习的进步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但是,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如,受个人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影响,有的人直言不讳地表示,上大学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拿一张大学文凭,以找一份好的工作,报效父母。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我个人认为,我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今后有钱有权,使自己的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据了解,某地在1993年对20所高校学生进行的调查中,个人的“家庭”、“事业”、“健康”分别排在第一、二、三位,“为社会做贡献”则排在第八位。在我校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人们之所以追求成就,首先是为了什么”的回答,选择“报效国家”、“造福人类”的合起来为11.2%,而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受到人们爱戴”、“青史留名”、“生活舒适”的,合起来为86%。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有的人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价值观,做事、交友甚至学习都以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为标准进行选择,于是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重有形证书的取得轻无形综合素质提高的现象。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使命必将历史地落在他们的肩上。很难想象,一个满脑子个人主义的人,一个凡事对自己无利就不干的人,能够以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大义为己任。因此,加强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当前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80年代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了德育,在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中都增加或充实了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内容重复。

首先是大学与高中重复。在高二的“思想政治”课中,专门安排了“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一讲,对什么是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的特点、内涵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展开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到了大学,在一年级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人生价值的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或列为专章或列为专节,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不可否认,大学教材在理论上有所深化,全国统编教材也注意了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其次是大学“两课”之间重复。例如,原大一“思想道德修养”刚学了“人生价值”,原大二“马克思主义原理”又列了专节来讲人的价值,同样对人的价值的涵义和特征、结构和内容、评价和实现等问题系统地阐述了一通。诚然,人的价值和人生价值是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但两门课从内容的表述到结构的安排都大体一致。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恐怕教师水平再高,也难于讲出新道道来吸引学生。相反,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从大一到大二,接触这方面的内容马上就产生一种“炒陈饭”的感觉,不予重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一方面是反复,另一方面,应突出的问题又讲得过于简单,未能讲透。如人的价值为什么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应怎样进行评价?等等。我们感到在高中及大学的教材中,对这些关键的问题都讲得不充分。我们认为,其它问题讲得再多,这些问题不讲透,不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无法确立的。

二是理论过于抽象。

在高中教材中就出现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提出“要从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认识人的价值”,但又未对这些概念和问题进行通俗的阐述,难怪不少学生学后除了能背出一些名词概念和老师给定的条条外,脑子里装不了更多东西。到了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了,然而教材也更深了,有的教材大量出现的概念、术语,读起来令人头痛。讲价值概念离不开对主客体关系的分析,但主客体满篇颠来倒去使人昏昏然。如人生价值的涵义,有的教材表述为“作为客体的个体人生实践者一生的实践活动之效用满足作为主体的人之需要的关系”,表述严谨,无懈可击。但恐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就很难弄懂了。对于理工农医的大学生,实事求是地讲,本来对这门课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碰到这样的概念、术语敬而远之也就很自然了。

三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既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们观念更新、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有易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消极作用。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差异常使我们的教育大打折扣。

三、加强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教学体系的安排:高校两课之间以及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合理分工,避免重复,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成长的规律及知识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在理论深度和内容难度上,按照依次递进的原则来进行通盘考虑。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到底是放在中学还是大学?放在政治理论课还是思想品德课?我们的意见是放在大学的思想品德课为宜。理由是,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最关键的阶段,学生理论的修养、知识的积累和社会的阅历已基本具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和思考这个问题的基础。政治理论课中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放在思想品德课中集中讲授,既避免了两课间的重复,也有利于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中学阶段有关的内容,考虑到学生毕业后都要接受高教或职教的分流,可考虑安排一些人生目的意义的内容,以浅显的阐述、生动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关于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难度的把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处理好理论深度和深入浅出的关系,把理论的深刻性、内容的严肃性和教材的可读性、表述的生动性结合起来。价值观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了解和掌握人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真谛,其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个人的位置。其它内容的学习大都是为实现这一目的服务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突出重点。在分析阐述上,要考虑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以理服人。大学生并不拒绝理论,拒绝的是那种空洞无物的“理论”;大学生是欢迎理论的,但只有逻辑严密、说理充分、令人信服的理论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同时,在理论的深度和难度上,公共课与专业课要有所区别,理工农医公共课与文科公共课也应有所区别。在这个问题上,内容安排、教材编写、课堂讲授水平的高低不在于理论的难易程度,而在于是否能够使学生入耳入脑,懂得并接受正确的理论,真正学有所获。

关于教学方法:首先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在这里我们只强调一点,即如何联系社会实际。的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一个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社会。联系社会实际,当然主要是联系正面的实际,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联系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使学生受到生动深刻的教育。这里的问题是对市场经济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及其带来严重问题的实际如何联系?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事实上,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主观上想回避是回避不了的,在讲到有关内容时当然可以而且应当联系。但联系实际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问题,而是着重讲清它们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我们的态度和措施、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等,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

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和碰撞,这已是不争的现实。但必须让学生懂得,承认这种客观现实并非说价值评价无客观的标准可言。在今天,在社会主义中国,对一个具体事物的价值评价,对一种价值量的取舍,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和尺度,但根本的标准和尺度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愿望和要求,唱高调,搞“左”的一套。而是说,在涉及是非问题的评价上,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心中必须有杆“秤”。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唯物辩证的方法,历史的、全面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正确把个人标准、个人利益和社会标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并自觉地融入其中。

再次,在方法上还要强调注重践履,加强自身行为修养。古人历来强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通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绝大多数人都有正确的认识,也能按正确的评价进行取舍。但不可否认,也有的大学生说起来可以头头是道,考试也能做到成绩优良,但有时在行动上却相去甚远。因此,在价值观的教育中,必须要求学生既要认真学习理论,明白道理,又要学以致用,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言行一致的习惯。在学习考核时,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因此,在考核时可尝试进行结构评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标签:;  ;  ;  ;  ;  

新形势下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_个人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