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抑郁疗效。方法:将56例PSD患者分为研究组(n=28)和对照组(n=28),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及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给予频率为10Hz的rTMS治疗,对照组接受伪刺激治疗。结果:rTMS治疗第2周,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周时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周时HAMD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增加,P<0.05;第4周末结束时,两组HAMD量表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SD患者具有改善抑郁情绪和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双重获益。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艾司西酞普兰;重复经颅磁刺激
【中图分类号】R74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050-01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且可治疗并发症之一。本研究采用高频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SD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及心身疾病科入院接受治疗的PSD患者,共56例。将符合条件的5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其中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7±8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8±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HAMD评分,经统计学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艾司西酞普兰,固定剂量为10mg/d,维持给药4周。并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
研究组患者加用高频rTMS治疗方法:采用CCY-I型刺激仪治疗,刺激部位为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刺激频率为10Hz,每串刺激时间为4s,串间隔时间20s,刺激时间20min,每周连续5次,共观察治疗4周。具体治疗操作由2名经过训练的治疗采用CCY-1单独完成,治疗时要求患者平躺并全身放松,保持头部不动,调整直径为125mm的圆形线圈位置,使其中心位于DLPFC处,并与头皮相切。而对照组则施以伪刺激治疗方法:其治疗的部位、强度、频率、次数同研究组,但使刺激线圈平面与患者头部呈90°垂直,产生无效刺激。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rTMS治疗第2周末,研究组有效率(64.3%)显著高于对照组(35.%)(P<0.05);4周末治疗结束时,研究组(78.6%)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HAMD评分
两组治疗前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HAMD量表评分降低较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末治疗结束时,两组HAMD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用高频(10Hz)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SD患者,治疗2周至第4周末结束时,SSRI发挥了治疗效应,治疗有效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两组HAMD-24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及BI指数差异均不明显,间接说明了rTMS长期疗效还不确定。在研究过程中,只有3例出现了一过性轻微头痛,但未出现癫痫发作等严重不良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了高频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SD患者具有改善抑郁情绪和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双重获益,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加快抗抑郁药物疗效,起到很好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龙洁,刘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5-148.
[2]吕路线,宋景贵,卢红,等.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29-32.
论文作者:郑力强,张国鲁,罗君,金立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普兰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评分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抑郁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