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主要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1-068-02
1.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师范类专业认证其实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当前这一段时间内和之后预见的时间能够专业人才的培养达到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如在2017年我国就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对美术学专业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提高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现代社会美术学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而且还需要加强对美术学专业学生其专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社会实习时间能力的培养,促进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并能够适应当下就业岗位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如此,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不可少。对于作为培养师范类美术学专门性人才的综合性院校,肩上的使命和重任就更加强烈。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中,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其中,对于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也是如此。所谓的学生中心其实就是在美术学专业学生教学中强调要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美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循师范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学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并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美术学专业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师范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美术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而所谓的产出导向其实就是强调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和美术学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师范生的发展成效为导向,聚焦师范生毕业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不断的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并将其不断的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得美术学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所谓的持续改进其实就是要聚焦师范生毕业要求,结合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不断的构建和完善美术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促进美术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美术学专业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和评价,并针对美术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结果及时的进行反馈,不断的改进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更好的提高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改革措施分析。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类中指出,美术学类包括美术学(美术理论)、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学、中国画、油画等众多专业。对于美术学科来说,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不仅需要掌握美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需要在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等有所建树。对于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其办学性质和办学要求不同,各个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正是在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下,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其在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更需要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相关的要求制定合理全面的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教学大纲,使得培养的美术学专业学生能够成为相关领域的高质量人才。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各个学校办学的性质和要求不同,所以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对于美术类专业院校来说,如全国各大专业性美术学院对于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实践造型创作方面,以培养美术专业性人才或是职业画家为特色。而对于师范类院校的美术专业来说,其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主要为中小学学校培养美术专业教师。对于一些地方普通院校的美术专业来说,其实并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学校的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来安排相关的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使得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实现严格的对接,这样培养出来的美术专业人才不仅缺乏社会竞争力,而且也大大的影响了学校的办学初衷和就业率。正是由于其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制定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需要结合美术学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以美术学专业就业为先导,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美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立足于正确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培养高质量的美术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内容主要如下所示:一是除安排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外,各专业需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安排一门选修课或技能训练类课程。二是增加实践创新类课程,其主要包括独立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课程中的实践(实验或实训)环节、见习与研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及创新课程等。本类课程的设置,原则上文科类专业的实践创新类课程学分(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实践创新类课程学分(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35%。三是第一学期必须开设三至四门专业课程,且第一学期课程周时数可达到40学时。四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学时数与学分计算标准,理论类课程18学时/学分,实践类课程36学时/学分;同时学校将对各专业总学时学分做出限制,文科类140-150学分,理科类150-160学分,工科类、艺术类、体育类160-170学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3.2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想要进行改革就必须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这主要是由于课程体系是一个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是指的总体框架。对于美术学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应该以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指导和决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这也能够体现美术学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对于高效来说,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一般包括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四大部分。而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我们应该积极的构建主辅双修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对于主辅双修课程体系来说,其主要是针对美术学专业的教育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某一个专业方向课程作为自己主修的模块,比如学生在主修美术学专业所需的基本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在考虑选修的其他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另外一个专业领域的若干课程作为自己的辅修模块,这样通过主辅双修课程体系,美术学专业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而且还可以实现一专多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3.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就业能力。
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不仅需要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且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这主要是由于美术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实践教学的设置息息相关。美术学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践课程可以分成教育实习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两部分。
教育实习课程在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方案中多数体现在,学生三年级进行教育实习或者顶岗实习支教。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学生从理论走向讲堂,完全不能跟上节奏,不知道怎么去适应工作环境,更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师角色转变。笔者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可以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实习支教,教育研习这四个过程贯穿的整个大学四年的教学中。将教育见习安排在第四学期,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实习支教安排在第六学期,教学研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这样学生就有大量而分的时间能够进入中小学实习实践基地去实景教学和学习。
美术学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我们可以采用工作室制,这也是目前专业美术院校通常使用的实践教学形式。工作室制的出现主要是来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这是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的场所。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形式在我国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但是其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主要是由于工作室制存在的优点,如其主要是以单一的某种艺术实践或者是艺术创作为主,这样对美术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除此之外还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之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对于高校来说可以结合本校美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工作室或者是培训师,可以开展和创办现代绘画表现、材料技法创作、书法篆刻、水性综合材料表现等相关的工作室或者是培训师,这样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化和精细化,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大促进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发展进步。
除此之外,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还可以使用项目制的实践教学形式,这主要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学校和地方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就这些项目来说,大部分的项目主要是实用美术领域,通过学校和地方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技能,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美术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高。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美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与学生职业相关的就业技能,如写作能力、合作能力、板书、普通话、造型能力等的培养,这些就业技能并不能全部都在课程教学中学到的,而是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的锻炼出来的,所以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还需要多多的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这样才能够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4加强师范类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一线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新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行改革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引导者,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培养美术人才,必须要加强师范类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一线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新机制。即加强师范类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一线学校的合作,如师范类高校在培养美术专业人才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小学一线学校的实际需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根据实际需求,培养美术学专业人才。因为通过协同培养教师新机制,使得学生培养和教师实际需求之间实现有效对接,打破长期以来美术学专业教师培养与中小学一线学校严重脱节的现象,从宏观上加强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4.结束语。
笔者主要在教育部提出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这个背景下,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美术学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的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与中小学学校的联动机制,通过互相学习交流联系,进一步提高美术师范生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在师范生培养上体现师范类高校的培养特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育事业,希望通过阐述可以为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闭理书.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2]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宁芸. 教育与考试.2009(06)
[3]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韦巧燕,陶靖.高教论坛.2006(01)
[4]学分制模式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J].金祖庆,赵雷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6(03)
课题资助:本文为2019年新疆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课题《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静,女,1981年10月,汉族,新疆乌鲁木齐,讲师,美术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王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美术论文; 专业论文; 学生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课程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类专业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