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妍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本文仔细分析并举例探讨了归化与异化在英译汉翻译中的作用及各自长短之处,得出结论:在英译汉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提倡译者顺应时代潮流,逐步适应“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式。
关键词:归化 异化 矛盾
一、归化论
1.归化论概念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在英译汉中,归化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例如,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把to grow like 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把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为“殊途同归”等。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2.归化优点
(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是不现实的,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因此归化译法可将翻译中无法直译的源语信息在目的语接受者所熟知和已经构建的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把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限制在目的语读者语言文化知识范畴之内,这样读者借助与源语文化对等的已知目的语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译文。例如曾经有人就把the Milky Way硬译为“牛奶路”,读者显然是理解不了“牛奶路”的含义的,归化译法可将其译为“天河”或“银河”,这样读者凭借本族语文化所熟知的知识背景,就能轻松理解译文。
(2)随着全球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越来越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而非强硬地把源语文化强加给目的语文化,这样会造成文化冲突。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极力避免文化冲突的,因为文化冲突会造成各种误解。因此归化译法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是避免文化冲突的有效翻译方法。正如鲁迅先生在《鲁迅全集》第6卷中所言:“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该换他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眼睛。”
(3)翻译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译者必然也承担着“文化传播者”的职责与使命。译者不应过高要求读者的知识面和想象力,强求他们理解源语文化,而应该尽可能地使源语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读者的世界。归化译法则降低了对目的语读者的源语文化水平的要求,为其提供直观熟悉的观点和表达,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4)在交际中,一种文化的有效方式不一定在另一种文化中同样有效。换言之,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这是因为不同的词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句子既具有意义价值,又具有源语附带的文化价值,而这种文化价值往往是源语语言逐渐形成的且本民族所特有的,生搬硬套一一对应译出的目的语即使在目的语语言文化中真实存在,其内涵与意义也不再等同于源语。例如,busybody直译成汉语是“忙人”,在汉语中“忙人”指忙碌的人,而“busybody is a person who takes too much interest in other peopole’s affairs(LDCE 1988:186)”,即“好管闲事之人”;“good sailor”直译成汉语是“好水手”,在汉语中,“好水手”顾名思义为“好的水手,称职的水手”,而在英语中是指“不晕船的人”;“dry toast”直译成汉语是“干面包”,即“放时间过长没有水分的面包”,而在英语中是指“不涂奶油果酱等的烤面包片”。
3.归化存在的弊端
虽然归化译法似乎更受读者欢迎,许多译者及评论家、出版商等翻译人为迎合读者口味多倾向于此种翻译策略,但归化译法也存在弊端,这一点不可否认。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 Nida)最早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成为西方第一个提出归化翻译的人,他认为译者应该立足于目的语读者以及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最低限度而又切合实际的功能对等: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应当达到能够想象出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领会译文;最高限度合乎理想的功能对等:译文读者应当能够基本上按照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领会译文”,为实现功能对等可以牺牲任何文化差异。然而翻译越来越被视为跨文化交际的事实与为实现功能对等而牺牲文化差异相悖,归化译法将目的语读者与源语文化相隔离,正如韦努蒂在《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对归化翻译所批判的那样,以读者为中心、流畅易懂的归化翻译抹杀了文化差异和源语的历史性。例如在把“He beat her black and blue”翻译为“他把她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过程中,无疑是将英语中原意为“黑和蓝”的black and blue采用归化式的译法,按照中国人的习语“青一块,紫一块”来翻译。这样翻译虽然利于汉语读者理解领会,读者却不知道英语文化中是用“蓝和黑”来形容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样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英语中“four Asian Tigers”采用归化译法译为汉语“亚洲四小龙”,将源语中的tiger(虎)译成“龙”,汉语读者并无法知道“虎”在英语文化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因为译者直接抹杀了英汉中“虎”和“龙”两种动物在各自语言文化中的差异。
二、异化论
1.异化概念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换言之,异化译法是偏离民族主义的,对译入语文化价值施加压力,使其关注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体验外国人的感受。
2.异化优点
(1)异化译法强调忠实原作,要求保留原作的基本信息和精神风貌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如若遇到源语文化所独有的,或目的语文化所缺失及不对等的信息或文化,应极力保留源语文化不被抹杀,采用恰当的方法介绍移植,呈现给读者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及精神风貌。
(2)异化译法更有利于文化交流,直接呈现给读者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两种异质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相互吸收,促进彼此的衍生和发展,以至最终达到融合。例如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外来词:拷贝(copy),克隆(clone),可口可乐(coca-cola),布丁(pudding),迪斯科(disco)等等。这些词的出现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身就是异化翻译成功的论证,表明了异化翻译对促进文化交流、扩展文化包容性、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3)异化译法对原文的直接呈现有助于发挥目的语读者的想象力、自主探究能力、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这使得译文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译文,受译者主观理解和思维的限制,在接受译者提供原作信息的基础之上,尽情发挥自己的领悟与感受。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速、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读者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已经越来越不再满足于归化翻译作品提供的局限于国内的文化信息,越来越多的读者渴望接触外国文化,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感受异国情调。前几年关于《红与黑》汉译读者的意见征询结果显示,大多数读者比较喜爱忠实于原作、追求与原作风格一致的译文。这有力地表明了汉语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具备一定的期待视野,希望领略外国文学作品蕴含的异国风情。
3.异化缺点
当然,异化译法本身是存在缺点的。一方面,不同的读者文化水平不同,对理解学习目的语文化的需求则不同。普通的目的语读者在理解接受异域文化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并逐渐理解、适应、接受源语文化,但读者容易在这段时间内不理解或拒绝文化差异,造成文化交流的阻碍。另一方面,评论家、出版商、翻译公司等翻译人往往为迎合一些读者的口味,追求利益而避免异化翻译带来适当的文化冲突,这样看来归化译法译出的作品在市场上更有利可图。
三、英译汉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关于翻译中归化译法与异化译法孰轻孰重,长久以来两派各执其词,言本派之长,控彼派之短。然正如上文论述所指,归化与异化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归化、异化之争,从古代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到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信”、“顺”翻译标准引发的直译、意译论战,直至演变至今的归化、异化之争。虽然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归化与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但不论在当代或在历史上,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似乎占了上风。这是因为评论家和出版商往往更注重译作的可读性,一般的读者也喜欢通顺易读的所谓译文,而且,这一倾向也正好与翻译研究发展的趋向一致。不过,文化融合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运动,也应顺应这种潮流,异化翻译“把一种文化里特有的东西翻译介绍给另一种文化,为另一种文化所认识接受,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方便,顺应了文化融合的时代潮流”。近些年异化翻译的发展蒸蒸日上,郭建中提出的“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增译结合”、“音译”,段连城的“解释性翻译”,皆是异化翻译发展成功的例子。
四、结语
经上述阐释,已不难理解归化与异化之间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对译者来说,如何把握此种关系,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掌握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度”却是难题。笔者认为,既然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译者应顺应时代文化交融的潮流,一改抱守陈规的单调归化译法,调整角度,积极适应以异化译法为主、归化译法为辅的综合性翻译方法。这样不仅能迎合未来读者对译本内容信息以及文化内涵的需求,更有助于各文化之间交流融合。译者更应在综合分析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诸多因素后,仔细斟酌把握译本中异化、归化的分量,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一个译本中异化成分与归化成分之间的比例应有适当调整,在胸怀深刻文化意识的前提下灵活应变,如此才能做好翻译。
参考文献
[1]连淑能 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2]郭建中 韦努蒂及其结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
[3]连淑能 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4]余承法 异化翻译的必然趋势[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2,(114)。
[5]郑海凌 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2001,(3)。
[6]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7]段连城 呼吁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J].中国翻译,1990,(5)。
论文作者:张蕾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读者论文; 目的论文; 文化论文; 译文论文; 译者论文; 语文论文; 汉语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