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汉中学 杨玉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英语教学理念的更新,高中英语集体备课活动带来的教学效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英语教师理应进行合作探究教学,发挥集体的优势和体现团体精神。通过集体备课,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化团队,能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科研竞争力。集体备课模式已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到重视,并且成为科研和行政部门推动教学工作的主要手段。因此,各学科老师主要对集体备课的模式以及如今集体备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及研究。例如,张才大在《高中英语集体备课探索与思考》一文中,就对高中英语集体备课活动的含义,以及高中英语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施原则,和备课活动中容易出现的误区进行了探讨。本课题研究以英语(新标准)高中教材为例,对于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进行研究。
四川省于2010年秋季全面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迄今已完成了八年多的实验。经过2010-2018年将近高中三轮教学实验,教师普遍经历了困惑---培训---实验---反思---进步的过程,对于新课程、 新教材的认识有了本质的提高,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其中“ 模块项目繁多,排列不固定, 6个课时如何实施和完成模块教学?”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具体而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教材的特点要求教材整合。高中英语新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编写,适应新世纪对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立足于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力图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培训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信息,有利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基于新材料以上的特点,老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删减、取舍、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的难度和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材整合是老师必备素质的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而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使用者,课程标准在对教材的使用建议中提到:“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课程同步发展,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老师进行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或媒介,老师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机械地使用教材的教师不算是合格的教师,只有会用教材教、会整合教材的老师才是课标下的新型教师。教师不应受制于教材的脚步,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录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方法和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整合的体现。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际的特殊性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所中学开始尝试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在尝试编写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存在几个方面的困惑:一是,独自编写,耗时耗力,且内容不精简;二是教师资源浪费。因此,我校对集体备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试图提高集体备课效率,并总结集体备课的有效途径。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拟把其分成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测评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编写基本流程为:“单独备课”--“集体讨论”--“预案修订”--“微调存档”。通过个体研究,集体研讨,集思广益,精讲精练,最终形成每个模块分别有reading,language focus,grammar三个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最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一种基于交流、合作和研究的学术气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促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从而使学生和老师双向受益。我想,在高效课堂下的集体备课中不仅仅提高的是课堂的效率,教学的质量,更提升了、凝聚了师师间的那种团队合作、和谐的精神。
要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以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为主,对备课的环节进行分析和讨论;再次,教师应该集体教研,以集中备课为主,探讨备课中的重难点;有经验的老师还应上指导课,年轻教师上汇报课,将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学导学案实际运用在教学中,并辅之以必要的调整,最后形成整合后的导学案。
论文作者:杨玉梅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集体论文; 教材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高中英语论文; 老师论文; 英语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