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环境: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载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载体论文,环境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2004年F1赛车中国赛事的顺利举办,表明都市的人文、地理、经济、形象在聚合力、辐射力、持续力的重要性。
上海国际赛车场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境内,属上海国际汽车城的组成部分,周围分别有A5、A30、嘉松等公路环绕,以及轨道11号线直达赛车场。规划用地5.3km[2],总投资26.45亿元人民币,投资主体为上海久事公司、上海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嘉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F1中国站比赛的3天,15万张门票销售一空,门票收入3亿元,其他消费按人均50元计算,约7500万元,冠名费8800元,上缴税收2000多万元。
显然,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所具有的魅力是空前的。
2 中国都市带与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关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零售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反映经济景气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都市与乡村的消费差异。
2002年全国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万亿,其中市一级的为2.59万亿,占63.30%,县一级的为0.49万亿,占11.93%,县以下的为1.01万亿,占24.77%。虽然目前农村居民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超过60%),但是受制于购买力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城镇消费品零售仍占据了全部消费品零售的主要部分,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市、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见表1)。
表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地区分布(单位: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市(%)
县(%) 县以下(%)
199931134.7
61.3212.50 26.18
200034152.6
61.8112.35 25.84
200137595.2
62.6212.19 25.19
200240910.5
63.3011.93 24.7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消费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002年中国消费率为58%,但是受投资持续快速高增长的影响,这一比重已经比 90年下降了4%。在6.24亿的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达4.85亿,占77.8%,政府消费为1.38亿,占22.2%,在居民消费中,其中城镇居民消费占绝对地位,达56.4%,而农村居民消费仅占43.6%。从相对趋势来看,政府消费支出从1996年开始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居民消费增长则相对缓慢,而居民消费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其中城镇居民消费增长超过同期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导致城镇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见表2)。
表2 最终消费及构成(单位:亿元)
绝对数 构成
其中最终消费=100居民消费=100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农村 城镇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199939334.418147.6 21186.810388.379.1 20.9
46.1 53.9
200042895.619196.9 23698.711705.378.6 21.4
44.8 55.2
200145898.120307.4 25590.713029.377.9 22.1
44.2 55.8
200248534.521175.3 27359.213830.177.8 22.2
43.6 56.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从居民消费水平分析,全国居民消费(绝对)水平增长迅速,2002年全国人均居民消费3791元,比1978年增长了5倍多,但是从结构来看,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悬殊,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797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为2259元,城市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5倍。由于中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过低是制约零售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见表3、4、5)。
表3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绝对数指数(上年=100)指数(1978年=100)
城乡对比(农村=1)
全国 农村 城镇
全国 农村 城镇
全国 农村 城镇
1999
3138 1927 67963.5
107.9 104.7 111.3 424.2 387.6 370.0
2000
3397 2037 74023.6
109.1 104.9 113.1 462.7 406.6 418.5
2001
3609 2156 77613.6
106.1 104.4 107.5 491.0 424.6 449.8
2002
3791 2259 79723.5
106.1 103.9 107.9 521.1 441.3 485.1
注: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表4 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单位:%)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农村 58.8 57.6 57.6 58.1 58.9 58.6 56.3 55.1 53.4 52.6 49.1 47.7 46.2
城市 54.2 53.8 5350.3 5050.1 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表5 四大经济带的消费品零售人均额
经济带 人口(万人) 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万人均额(亿元)
长江三角洲 8121
6247 0.77
珠江三角洲 2745
3546.83
1.29
环渤海湾
22321 10094.8
0.45
中部增长带 21370 5938.70.28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地区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从4大经济带的消费品零售人均额分析,也能够反映上述问题。
3 都市影响产业环境的构成因素及其特点
企业的生产经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基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经济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多,企业经营状态好,产业发展快,反之,企业经营状况差,产业便难以形成或处于停滞状态。在不同国家、城市,在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由于构成经济社会环境的具体因素存在差异,同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绩效便高低不一,同一产业的发展进程和状态也就有所不同。环境对企业、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研究竞技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必须系统分析环境,具体分析所在国家、地区、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并深入分析决定、影响竞技体育活动和体育产业的主要环境因素。
产业环境分析把构成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分为7类:人口、自然、经济、政治与法律、科技与教育、文化、基础设施,这也是剖析、研究经济社会环境的7个视角。每类环境因素又由若干更具体的内容组成,可根据研究目的、对象进行选择。
从产业发展的空间考察,某一产业中的企业可能集中于某一城市、地区和国家,但影响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并非局限于某一城市、地区和国家。产业环境分析不仅要针对产业所在地的环境因素,还要分析所在地之外对本产业产生影响的某些因素及其状况。因此,对产业发展环境因素的分析具有空间性特点,分析某一城市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要详细分析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还要关注某些与竞技体育产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城市、地区的同类环境因素。以竞技体育活动为例,如果某城市人口总量不大,观众较少,但周边地区其他城市人口众多,潜在观众数可观,那么,相应的环境分析不能忽略周边城市人口与观众的潜在作用。
从产业发展的时间考察,任何产业都具有生命周期,从形成、成长到成熟、衰亡,产业的生命周期有长有短,产业衰亡中也可能出现裂变,形成新的产业。因此,产业环境分析不仅在于判断目前各环境因素的状况,还要预期未来各环境因素的态势。如果说环境因素的现状对产业的形成十分重要,那么,环境因素的态势则对产业的发展进程将产生不容忽略的影响。在未来时期内,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均处于变化之中,但变化的方向、程度不同,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的方向、程度也不同,因此,在产业环境分析中,我们既要全面了解目前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又要把握作为主要环境因素未来变化、出现替代的契机。
当然,在产业环境分析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某种需要进行特殊的分类和分析,如产业竞争环境、产业链环境、产业政策环境分析等。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稍有不同,但这类分析一般作为产业环境总体分析的补充或细化,进而使研究结论更加可信可靠。
3.1 城市人口
人是各种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总量、密度是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竞技体育的起源大都不在城市,如赛马、摔跤,但现代竞技体育又往往成功于城市,如足球、篮球。而作为竞技体育活动的经营主体,作为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产业则无一不是从城市的土壤中产生与成长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即城市的人口状况。
城市的人口状况可以从若干角度分析:(1)人口总量。这是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主要区别。人口总量大,可能参与体育活动或观赏竞技表演的人数就多,组织体育赛事,从事体育经营的社会基础扎实,便能为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并以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地区体育产业的兴起。美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和体育产业强国,芝加哥、洛杉矶、纽约等人口总量大的大都市,体育赛事频繁,体育产业相对发达。在中国,上海、北京以及大部分省会城市人口众多,这是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非常有利的社会基础和外部条件。(2)人口密度。在城市总人口既定的条件下,人口密度对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人口密度高,组织竞技体育赛事的供给成本,参与、观赏竞技比赛的消费成本相对便宜,相同空间范围内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竞技表演的人较多,竞技体育产业实现实现投入产出平衡的经济阻力小。从欧洲的情况看,北欧诸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相当发达,但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不领先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南欧诸国,其中人口与人口密度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3)人口结构。在现代社会,民众对竞技体育的偏好日趋强烈,但直接参与竞技体育,花钱用于体育消费的人口,大都以青少年、中青年以及男性人口为主。这种情况与以女性中青年观众为主的通俗音乐会市场有明显差别。上海及中国主要城市目前的总人口庞大,但参与体育活动,偏爱某种竞技项目的人不多,有偿接受体育消费服务,花高价购买竞技体育表演服务的人更少。而且,在中国城市人口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是老年人,享受体育消费的则是青年人,人口构成的这种错位很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例如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惯性与周期效应,城市人口中40~55岁的中年和15~25岁青少年占有很高的比例。这些人口是竞技体育产业最需要的目标消费者群体,但他们在经济方面又存在某种缺陷。
3.2 自然条件
从总体上说,一个国家、城市的自然条件与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自然资源如海洋、湖泊和高山,气候条件如寒带、温带和热带,对不同竞技体育运动在城市的普及与推广,进而对不同种类的竞技体育运动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则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在北美尤其是加拿大,寒冷的气候条件促成了滑雪和冰球运动赛事的普及,竞技体育及相关产业链的延伸造就了这类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美国地域辽阔,平原广大,占地面积较大的竞技体育活动如棒球、垒球、高尔夫球容易推广普及,而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面积较小的岛屿国家,即便经济发达的日本,这类运动以及赛事的市场化营运就比较困难,这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为何印度尼西亚盛行羽毛球的原因之一。中国的自然条件则对高尔夫球等竞技体育及其产业化发展产生较特殊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土地资源面积完全有能力承受建造更多的高尔夫球场;但另一方面,中国平原面积有限,城市用地资源十分紧张,如果高尔夫球场均建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其营运绩效肯定受到影响,若在城市范围内投资兴建这类运动设施,规划、用地指标以及投资成本方面,均有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即使未来中国城市人口的收入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类运动的相对普及程度以及竞技赛事的产业发展规模,是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的。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受自然条件约束少的竞技体育,其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大。不同城市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差异,竞技体育及产业化发展也有差别,进而形成各自的重点或特点。
3.3 经济状况
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属于经济问题,因而同国家、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管理体制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竞技体育产业化的根本问题是市场容潜量。在人口状况既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高,消费市场庞大,竞技体育的消费需求量也大,竞技体育产业就可能形成或达到较大的规模。从动态分析,经济发展而人们的收入水平因不断提高,更多的收入增量将用于基本生活消费以外的商品和服务内容,支撑竞技体育市场的消费购买力不仅增长,其增速还可能高于收入增长速度,这样,不具备有效需求规模的某些竞技体育赛事可能尝试产业化运作,已经形成的竞技体育产业会进一步扩大规模。
由于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既会形成若干专门的产业链,又依赖其他产业尤其是城市第三产业内诸多行业的支撑,信息、媒体等市场中介服务和房地产业在竞技体育的市场运作和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
因此,当一个国家、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在工业化早中期、第三产业尚不发达、完善的产业背景下,竞技体育赛事的市场经营空间和产业发展规模将受到种种限制。中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上海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不到50%,这既说明上海是中国发展体育产业经济条件最好的城市,又提醒我们不要把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环境和效果估计得过于乐观。除了极少数项目,从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看,中国大部分城市发展竞技体育产业的经济条件是并不完备的。
3.4 社会规制
社会规制主要表现为法律、行政规制与行业规则三大方面。法律与政府行政规制对体育产业的影响,主要是针对赛事的市场经营活动、项目投融资、体育产业链内分工协作关系的约束性体现出来的,进而影响产业的竞争模式。除了极少数过于激烈、有害于竞技者和观众身心健康的项目在法律上、行政上有可能禁止以外,大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只受行业内权威的社会团体的规则与公认的惯例约束。由于竞技体育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受赛事表演的对抗度、刺激性、观赏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比赛的对抗度,竞技者可能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技能,这些手段和方法存在合法性问题,组织者则采纳升降级等规制;为了提高比赛的刺激性,博彩与赛事的结合在大部分国家是合法的,但也有不少国家明令禁止赌赛行为,这对参与竞技项目的直接、间接的观众人数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运动赛事的权威组织机构将颁布、修改比赛的具体规则,调节参赛团队数量,平衡参赛主体的强弱水平,如采用体积更大的乒乓球让比赛更加精彩,让上一年度的弱队优先挑选竞技新秀以防止来年比赛结果一边倒的情况出现,或在明知竞赛裁判存在主客观失误的情况下,仅在事后做出处理而不是一味采用更先进的监控技术手段,即有错必纠原则在实施中是很讲究策略的。
3.5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体育和竞技体育,对竞技体育的商业化程度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而城市是文化的集散地,提供了消费的模式和时尚。某种消费偏好为更多的人接受,就会成为新的消费时尚,并渗入人们的消费观念。某种消费观念已经形成并有持续性和模式化,它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即经常性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对竞技体育商业性运作的影响,又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历史、民俗、习惯和原有的偏好有密切关系,以致有些竞技项目容易为公众接受、为市场认同而另一些项目可能遇到冷遇。欧洲与美国、德国与西班牙、日本与韩国等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都有较热门的竞技体育项目,如美国的篮球、英国的足球、欧美的田径和日本的棒球等等,这些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与产业化发展就容易得多。
3.6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国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从大的方面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能源、交通、通讯三大领域,是以载体硬件为主的供给能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也可作为国家和城市的基础设施,但这更多是出于公共服务的要求。
竞技体育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均基于一定规模、能力的基础设施。三大基础设施以及内部细分行业供给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制约产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相比较而言,国家和城市的能源供给系统对发展体育产业没有明显的制约性,因为竞技体育及其产业并不是消耗电力、煤炭、石油的大户。如果某些城市电力供给紧张,组织者只要把重大的竞技赛事安排在非用电高峰季节、时段即可。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对某些重大的、现场观众总量大的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显然存在明显的约束性。在美国,篮球、棒球比赛场馆一般都在城市外围,在私人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美国各大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并不强,因此,在人口居住地、城市中心区到比赛地点必须具有相当容量的快速公路网络,赛场周边必须拥有足够的停车空间。否则,竞技项目的直接现场观众数不足,气氛不热烈,其产业链核心能力就达不到推动产业发展的要求。在某些人口相对集中于市区的大城市,如果市中心到比赛地点缺乏地铁、轻轨、公交汽车等公共客运条件,竞技赛事的观众规模和影响力同样可能达不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仍以2004年上海F1赛事为例,地处上海郊区嘉定安亭的F1赛场可容纳观众20万人,距市中心约30km,目前从市区到赛场尚未具备轨道交通,直接通达的快速公路仅二三条且只有一条高速公路。赛事期间,为了让每天约10余万观众顺利往返,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办方开避了4条由市区通往赛场的临时专用公交线,为决赛当天配备了3000余辆公交汽车,发放了二三万张私人停车证。即便如此,决赛那天观众从公交停车点到观众席的步行时间仍要15~45min,大部分私人汽车停车点到观众席的距离也有3~5km,徒步还需45min以上。由于购票、停车以及实际观众往往不是同一人或由同一主体安排,停车点与观众席的错位现象十分严重。比赛结束后,观众从抵达赛场公交站点等候上车,专用公交车按事先计划择路返回市区4个始发地,观众再乘市内交通车返家,前后大约要三四个小时。显然,上海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交客运服务能力,远远达不到组织如此庞大的竞技赛事的要求。市区至安亭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能力,对明年及以后5年的F1市场肯定会产生不良效应。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及其服务能力对竞技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代城市的通讯、网络载体以及各种传媒的功能,对竞技体育赛事的组织与推广,已经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发布与获得赛事信息,票务交易及送达业务,转播比赛及传播广告信息,都可借助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率地完成。从城市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对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可引出另外两个关系: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是互补性的,尤其是后者对前者。信息基础设施完备,功能强,效率高,就能让更多的潜在对象成为竞技体育的消费者,并让各参与方得益。同时,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及能力也可能引起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不再赴现场观看比赛,从而缓解赛事交通方面的巨大压力。第二,在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营运没有明显障碍的情况下,与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有关的城市第三产业的状况,则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在竞技体育产业化中不能忽略的环境因素。也就是说,一个城市不论其经济水平如何,如果第三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的行业构成不完整,交通、信息、市场中介服务能力有限,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
4 我国城市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环境障碍
根据产业发展环境的一般分析和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对环境因素的要求,我们认为,中国大城市在发展体育产业的过程中,来自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即产业发展环境障碍,可概括如下。
4.1 体育人口和竞技体育消费人口有限
中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尝试已有多年,上海等大城市更是率先身体力行,然而,效果之所以并不明显,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人城市人口总量大,但热爱并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并不多,尤其是中青年。第二,在城市人口中,真正算得上体育人口的反而是老年人,相当一部分退休职工天天从事体育锻炼。而具备较高消费能力的中青年群体因忙于工作,成为竞技体育消费人口的比例大打折扣。具有足够时间和兴趣的老年人口,又因收入低和传统消费观念,不太可能成为花钱享受体育消费的群体。两个原因同时并存,竞技体育项目的消费人口便达不到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一般比例,实际的需求规模也就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4.2 竞技体育需求的消费能力低
中国及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尚低,物质商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仍在65%以上,可能用于竞技体育消费的购买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目前,中国大城市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过1万元左右,其中70%多用于生活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仅有30%用于服务消费,人均才2000元左右,除去水、电、煤、交通、通讯、房租等基本的生活服务支出,加之教育、医疗支出,用于享受性休闲服务方面的支出是很有限的,且这方面的支出还要分解为旅游、文化娱乐和体育消费若干方面,最终进入竞技体育市场的购买力还有多少。我们根据上海市统计数据分析,2003年上海人均收入1.4万多元,消费倾向不足7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刚过1万元,其中约35%用于服务支出,全市居民能直接用于竞技体育消费的总支出不过数亿元。
4.3 竞技体育供给的技术水平低
中国竞技体育项目水平的高低往往与项目吸引力、观赏性的强弱相反,供给对需求的引导力不足。
近年来,中国竞技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频频摘金夺银。遗憾的是,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射击等中国的强势项目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这些项目在发达国家也难以产业化。相反,足球、篮球、田径、赛车等刺激性强、吸引力大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国则大都处于弱势,这些项目缺乏国内成长起来的国际巨星。因此,许多体育运动爱好者宁可在电视上观看国际体育赛事,也不愿到现场观看国内比赛,与上述不同的事例也有发生,如姚明赴美国NBA打球、刘翔勇夺雅典奥运会110m栏冠军。但姚明的成长仅仅带动了国内球迷收看美国NBA赛事转播,刘翔的金牌对酷爱田径的欧美观众是一大震撼,在一向不太看田径比赛且尚无职业俱乐部的中国,几乎不可能产生经济上的影响力。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上不去,吸引力、观赏性强的项目人才不济或主要依赖国外资源、供给对体育产业市场便无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至少目前这还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障碍。
4.4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水平低
中国竞技体育项目的行政管理机构是较典型的第二政府,目前还缺乏专业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行业组织内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规则。
中国体育职业化尝试已愈10年,足球是最率先进入产业化成长轨迹的竞技项目。且从需求上看,足球是中国观众和球迷最多的项目,在城市中青年中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尽管中国男足的竞技水平不高,但足球市场曾经有过不小的高潮,不少企业也意欲进入这个行业。
但是,中国各足球俱乐部的领导与组织者仍是官方色彩极重的足协。在足协,国家体总的意图始终强于各会员俱乐部的意愿,足协的行政指令和干预太多。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联合会,没有各会员企业公认并遵守的行业规则和惯例,加之相关法律条款的缺失,俱乐部行为不规范,裁判不公现象屡屡重现,赛场风气不正,以致许多足球消费者退出了这一群体,或明显减少了时间和财力的投入,目前这一有可能和潜力成长的产业反而出现了萎缩现象。
4.5 竞技体育产业投资的多样化投资水平低
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因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完整,缺乏多样化的投融资方式,加之产业的环境条件不充分,制约了民间投资主体的能力与信心
根据国外的经验,竞技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投资来源,需要专门的投资主体如大企业或产业投资基金。但在中国,政府除了以财政资金建设运动场馆,然后交由专门的企业或机构营运管理,体育产业投资和经营主体的资金来源依然是十分单一的:上市融资渠道不通,银行贷款无抵押物,产业投资基金尚不允许成立,在票务收入、体育衍生品收入不高,赞助和广告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竞技体育运动载体的投资和项目运作,均缺乏分担风险的机制。也就是说,中国第三产业不发达,投融资方式单一,光靠竞技体育项目直接投资主体的资本实力,是很难克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障碍的。加之部分项目对赛事活动的基础设施有较高的要求,环境条件又不充分,对竞技体育产业直接投资主体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导致其放弃或推迟投资计划,或只在产业边缘作有限度的经营尝试。
由于中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以上障碍,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同样如此,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春天尚未来临。部分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确实好一些,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基本具备,部分项目的产业化尝试已有收获,但是,无论投资主体、经营企业,还是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后的产业投资基金,进入该产业的目标应当是远期的,决策必须是谨慎的,经营要分步骤且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