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华[1]2002年在《人子宫内膜上皮胞饮突在自然月经周期与控制性超促排卵周期的表达及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人子宫内膜上皮超微结构—胞饮突(pinopode)与正常月经周期的关系,观察其发展变化特点;(2)探讨在控制性超促排卵周期(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 胞饮突的发生、发展、萎缩消失规律;(3)控制性超促排卵周期完全发展胞饮突形成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s)、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s,PRs)表达的关系,以及与外周血雌激素(estrogen)、孕激素(progesterone)、雌/孕激素比值(E_2/P)的关系; 方法:(1)8名健康育龄妇女于自然月经周期不同时期对子宫内膜进行连续取材,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子宫内膜腔上皮之超微结构—胞饮突的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完全发展胞饮突与月经周期的关系。(2)24名健康育龄妇女,在我生殖中心行COH周期,COH过程:自黄体中期开始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agonist,GnRHa)降调节,月经来潮第8天(d)开始应用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Cn)控制性超促排卵,于取卵后不同时间进行子宫内膜取材。样本分别行光镜组织学分日(根据Noyes RW标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胞饮突的结构特点,总结超促排卵周期完全发展胞饮突出现时间;(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应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超促排卵周期及自然周期内膜上皮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进行测定,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法阳性单位(Positive Unit,PU)概念对结果行定量分析。分析自然月经周期、超排卵周期胞饮突的出现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关系并结合外周血雌、孕激素浓度、雌/孕激素比值(E_2/P)统计结果进行讨论。 结果:(1)扫描电镜观察人类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生、发展、萎缩呈现一定的规律:正常月经周期大约相当于组织学第17d,微绒毛细胞的微绒毛发育达鼎盛时期;第18d微绒毛肿胀、变粗;第19d微绒毛细 胞顶部膜状突起开始形成,称为发展中的胞饮突;第20d,微绒毛细胞 的微绒毛完全消失,膜状突起状如蘑菇,即完全发展胞饮突。正常月经 周期中完全发展胞饮突大约出现在第21d左右(21J 土0厂8,中位数为 ZI),个体间差异为3d,胞饮突在腺体开口处丰富。(2)在控制性超促 排卵周期,完全发展胞饮突的平均出现时间在第19d (1.25土1.1,中位 数19)比自然周期提前Zd出现,个体间差异为sd。(3)COH周期中完 全发展胞饮突在第19d前(包括第19d)出现者外周血第13d天孕激素 浓度高于第 19d后出现者。(4)兔疫组织化学显示 COH周期 ERs、PRs 的表达与自然周期比较提前出现下降。(5)COH周期EZ”值与自然周期 比较差异极其显着。 结论:()自然月经周期人类子宫内膜上皮完全发展胞饮突大约出 现在月经周期第 21d;Q)COH周期子宫内膜上皮胞饮突大约出现在月 经周期第19d;(3)COH使ERs、PRS的表达比自然周期提前降低,外 周血液中EZ/P比值明显增加,可能是超排卵周期种植窗发生改变的原因: (4)推测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一胞饮突为孕激素依赖,孕激素过 高可使COH周期胞饮突提前出现。
赵华[2]2012年在《ER、PR及HOXA-11与IVF-ET妊娠失败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于英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等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使不孕症的治疗呈现出革命性的提升,成为各种因素引起的不孕症治疗的最终选择。决定辅助生殖技术能否成功妊娠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胚胎发育的质量,二是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胚胎能否在宫腔内膜成功着床及着床后胎儿能否正常发育,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密切,是成功受孕的重要环节之一。多年来,通过控制性超促排卵(co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实验室技术的改进,胚胎数量、质量已逐步优化,而IVF-ET的周期妊娠率依然徘徊在40-50%左右,故国内外生殖医学界的学者们日益重视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内膜细胞形态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各个层次针对子宫内膜容受能力做了大量研究,但这些标志物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可行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评估。子宫内膜可分泌各种网络状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共同调整内膜微环境,从而有利于胚胎着床。目前国内外对众多的生物小分子进行研究,包括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L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eu arenothe ia growthafeto VEGF)、白细胞介素(IL)、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 growthafetor,EGF)).同源框基因(hemeobox genes-10,HOXA-10hemeobox genes-11,HOXA-11)、整合素等,研究表明上述因子在指导胚胎着床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监测其变化,可作为预测内膜容受性的标记物。深入探讨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各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寻找影响IVF-ET妊娠率的因素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目的探讨行IVF-ET后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可能机制,探寻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率的相关因子,为制订改善内膜容受性、提高助孕成功率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叁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因输卵管因素不孕拟行IVF-ET助孕的患者78例,于助孕前自然周期排卵后第5-7天(子宫内膜种植窗口期),抽空腹外周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量血清E2和p水平;当天行微创法吸取患者少量子宫内膜组织,将其分成两组份,一份采用组织积分H-score法和免疫组化sp法对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ER(estrogen receptor,ER)). PR (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HOXA-11(hemeobox genes-11,HOXA-11)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和定位分析,另一份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ER.PR及HOXA-11mRNA在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按助孕后是否妊娠,将78例患者分实验组(n=47)和对照组(n=31)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患者的年龄、各阶段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Gn天数及剂量、获卵数、ER, PR和HOXA-11mRNA的表达等两组定量资料比较,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不孕因素、不孕类型等两组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四格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用率(%)表示。以双侧a=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在年龄(31.06±3.49vs29.84±2.42,P=0.09)、体重指数(22.09±2.24vs21.84±3.00,P=0.135)、不孕年限(5.49+2.32vs4.52+2.11,P=0.06)、不孕原因、不孕类型、基础状态(月经周期第2天-4天)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 ghormone,FSH,6.02±0.94vs6.35±1.27,P=0.135).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LH,4.69±0.97vs4.24±1.62,P=0.135).E2(49.90±8.57vs46.36±11.92, P=0.07)水平、内膜厚度(9.22vs1.51vs9.64±1.32,P=0.22)、获卵数(10.70±3.12vs12.06±3.03,P=0.06)、促排卵药物(gonadotropin,Gn)剂量(2121.81±451.26vs.1930.69±511.99,P=0.09),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血清种植窗口期血清E2水平高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93±30.00vs.109.19±29.92,p>0.05),对照组窗口期血清P水平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4±4.13vs.12.59±2.26,P<0.001)。3.窗口期ER主要在细胞核表达,全部患者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的细胞核表达均呈阳性。对照组ER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中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实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0.21vs.1.43±0.23,p>0.05;1.27±0.20vs.1.25±0.20,p>0.05)。4.窗口期PR主要在细胞核表达,对照组PR在腺上皮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间质呈强阳性表达,实验组HOXA-11在腺上皮和间质均呈阳性表达。对照组在腺上皮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0.14vs.2.59±0.22,p<0.001);在间质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2+0.24vs.2.49±0.27,p<0.001)。5.窗口期HOXA-11主要在细胞质表达,对照组HOXA-11在腺上皮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间质呈强阳性表达;实验组HOXA-11在腺上皮和间质均呈阳性表达。对照组在腺上皮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55±14.85vs.150.44±12.68,p<0.001);在间质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40±9.58vs.144.30±10.62,P<0.001)。6.RT-PCR实验最后经20m1/L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ER.PR及HOXA-11mRNA的扩增产物和理论长度一致。结果显示:137bp处为ER目的条带,348bp处为PR目的条带,265bp处为HOXA-11目的条带,564bp处为p-actin条带。半定量测定,用目的基因与β-actin的DNA条带的灰度比值表示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子宫内膜ER、PR及HOXA-11mRNA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8±0.03vs.0.11±0.01,p<0.001;0.62±0.06vs.0.38±0.05,P<0.001;0.36±0.02vs.0.16±0.01,P<0.001)。结论1.在种植窗口期,人血清P降低可能是引起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导致IVF-ET妊娠失败的原因之一;人血清E,水平的高低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无相关性。2.在种植窗口期,ER在人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表达率的高低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无相关性。PR在人子宫内膜腺上皮阳性表达率增高,在间质阳性表达率下降可能是引起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原囚,从而导致IVF-ET妊娠的失败。3.在种植窗口期,HOXA-11在人子宫内膜腺上皮阳性表达率增高,在间质阳性表达率下降可能是引起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原因,从而导致IVF-ET妊娠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人子宫内膜上皮胞饮突在自然月经周期与控制性超促排卵周期的表达及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D]. 马艳华. 第一军医大学. 2002
[2]. ER、PR及HOXA-11与IVF-ET妊娠失败关系的研究[D]. 赵华. 郑州大学. 2012
标签:生物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生理期论文; 雌激素受体论文; 促排卵论文; 雌激素论文; 排卵过程论文; 怀孕论文; 排卵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