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人们关注而又存在不少疑问和困惑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一个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要问题。多年来,“左”的思想理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绝对化。近年来,有些人又鼓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论”。在理论上这个问题搞得很混乱。
邓小平同志着重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邓小平同志提示我们,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然后才有可能正确地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同时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本文结合历史与现实,对这个问题作一提要式的探讨。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多重关系
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现实情况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大致有对立、继承、借鉴利用、合作等几重关系。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首先是否定和对立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是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否定和对立,是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质。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的巨著《资本论》,就是科学地严密地论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注:《资本论》第1卷,第831-832页。)代之而起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形态辩证发展演进的漫长过程。由原始社会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个别国家、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发展顺序上表现出某种特殊性(如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由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但这个一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而世界社会主义在二十世纪末又发生了历史性的曲折。以历史眼光来看,这是人类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过程中波浪式轨迹中的一个波谷、而不是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改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虽然出现了曲折,但是,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社会主义者与资产阶级都是很清楚的,你死我活,在这一点上,双方都从不含糊,而且立场坚定。十月革命以后,西方十四个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片惊恐,采取武装的政治的各种手段,企图扼杀和颠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从来都是采取敌对的立场,以消灭社会主义为他们最主要的政治目标。这一点,在尼克松、布热津斯基这些著名的反共反社会主义人士的著作中,都是直言不讳的。从我们来说,为消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立场,也是丝毫不能动摇的。
在今天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外交上发展友好关系,经济上发生越来越多的来往,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否定和对立斗争的关系实质,是始终不会改变的。在这个问题上,双方都不承认、不相信有什么“趋同”的。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国家,都实行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原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后,也是实行私有化。搞资本主义。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家们,对这些国家还要进行严格的审视,对其中不少国家还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他们并不轻信这种“趋同”。
(二)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关系
这种继承主要是指文明的继承。社会主义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而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起步的。
人类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形态辩证发展演进的过程,后一种社会形态对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是既否定又继承的关系,否定的是社会基本制度,继承的是文明成果,主要是生产力。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这样,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这样。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无产阶级依靠自己的政治统治,剥夺资产阶级,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经济制度。这些就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但是,对于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首先是生产力、同时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领域的文明,以及科学技术等等,社会主义则要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都必然要这样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否定又继承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利用关系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俄国的生产力和文明,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因此,必须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来创造这种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这样,社会主义如何借鉴利用资本主义,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列宁及时地提出并阐明了这个问题。
1918年4月,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受党中央委托写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重要文章中提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492页。)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列了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社会主义”。(注:《列宁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96页。)列宁不但在理论上阐明了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于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而且采取租让制等方式付诸实施。大家知道,列宁曾接见过美国大资本家哈默。
苏联以后,世界上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因此,如何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就成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迅猛发展,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卓有成效。从1979年到1996年的18年中,累计利用外资2800多亿美元,已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9.4万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3倍。(注:见1997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从资本主义世界引进资金、技术、经验和人才,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这方面,我们越自觉,对社会主义越有利。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合作关系
社会主义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预想的那样,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目前和今后长时期的情况是,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存于这个世界,即所谓“一球两制”。而且,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多。这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可能彼此隔绝,五十年代那种两个阵营、两个世界市场的情况已不可能再度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爱面临着不少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彼此的合作,而不管主观上愿意不愿意。当今国际上的不少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等。要由各国一起商量,共同努力,求得解决。比如,经济上的合作与支持,解决某些地区冲突,防止核扩散,打击贩毒和犯罪活动,保护海洋,防治艾滋病,等等。这样的合作是客观的需要,对各方都有利,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要现实地具体地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来说,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从这个角度看,二者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立斗争关系,决不会“趋同”。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发展,又是辩证的曲折的。因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又必然是多重的。既然社会主义要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既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既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就必然都要采取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社会主义越发展,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出现某些趋同现象,是必然的。但是,这些趋同现象决不会消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多重的复杂关系,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胜利。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首先要正确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多年来,思想上、理论上、政策上搞得十分混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吃了很大的苦头,教训极为沉痛。今天,仍然要冷静地思考、科学地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已经有所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他们明确地说,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剥夺了资产阶级以后怎么办呢?《共产党宣言》也作了说明,就是“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讲“共产主义的特征”,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照相比较而言的。恩格斯在1880年写的一封信中,对此作了十分明确的阐述。他说,社会主义与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决定社会性质的基本因素,是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从这个基本原理出发,来阐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的。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概念,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当抓住本质区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质的规定性。那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这样的话他讲过多次,还作过解释。
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也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体现在邓小平同志的多次谈话中。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同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谈话中,在回答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不理解中国提出的致富口号时说:“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财富属于人民,就是公有制占主体的问题,全民共同致富,就是共同富裕。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是把这两条作为同资本主义的区别来讲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因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实际上,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二者存在着“趋同”现象,如果从这里去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必然陷入误区。而在过去长时期中,恰恰企图从这里去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结果如堕云里雾,越分越不清楚。邓小平同志不但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且给我们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在政治方面,如同经济方面一样,也是既有属于手段方法的东西,又有本质的东西,我们也要善于从本质去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政治方面的本质区别,首先要看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是人民当家作主,还是资产阶级(及其政治家)掌权;其次要看政治上层建筑为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服务,是保护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破坏这种公有制、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还是为资产阶级谋利益。至于管理国家的某些具体形式的办法,则资本主义可以采用,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在政治上,也不应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观点,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如果那样,只会束缚自己的头脑和手脚,甚至患上“恐资病”,非常不利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非常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立,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类似情况。
在过去很长时期中,不注意也不善于从本质上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或者是把不反映社会属性、资本主义和社会都可以采用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一些具体制度、方法、手段,作为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如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或者是把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方式,混同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加以批判。如此等等。总之,我们要注意从本质上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枝枝节节的问题上,在具体手段、方法、形式上去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但不得要领,而且很容易陷入误区。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很深刻。
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划清二者的界限,确实比较难。因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3卷,第562页。)我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条件受到很大限制。一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我国尚处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端时期,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备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皱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搞清楚了,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又很不清楚。二是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受到限制。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对资本主义我们没有深切的感受和了解,我们对发展变化很快的世界资本主义,了解也很少很浅。我们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进一步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三、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要推翻和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消灭社会主义。这是双方都很清楚明确的战略目标。但现实的情况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短时期之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资本主义。在这个地球上,存在中国等若干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一球两制”的格局,将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现象。
在“一球两制”的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合作利用。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总态势来看,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低,而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强,科学技术水平比社会主义国家高。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过程来看,在当前阶段,社会主义要努力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社会主义要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首先要靠发挥本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也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包括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毛泽东同志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40页。)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袖人物,一个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一个提出,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一切文明成果。一切民族、一切国家、一切文明成果,我们都要吸收,都要借鉴。这真是伟大战略家的气魄!
从人类社会历史来看,比较落后的民族和国家,吸收借鉴比较先进的民族和国家的文明成果,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现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很自然传入世界各地。盛唐时期,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等)到中国,吸取中国的文明成果。进入近代,中国的发展落后了。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中国的先进人物大力提倡向西方学习。生于清朝末年的魏源(1794-1857),提出要“师夷长技”,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容闳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带领中国幼童赴美留学。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就是容宏带去的一名留学生。孙中山更是竭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以“振兴中华”。社会主义不能离开人类的文明大道。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要自觉地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吸收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方面,比较注意,也卓有成效。这仍然是今后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重点。在政治方面,我们也注意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东西,如已经普遍推行的公务员制度、保障人权等。但是,在这方面,不少人还存有这样那样的疑虑,需要解放思想。我们对西方国家政治文明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和制度建设经验)的研究还很不够。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斯大林搞肃反扩大化,错杀了那么多人,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种情况在英、法、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可能发生。(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发现人才方面,“要学发达国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2页。)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政治体制和机制问题,是民主与法制建设问题。我们要从政治文明成果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解放思想,破除保守陈腐观念,从我国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这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多重的复杂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资本主义也在发展,在二者的相互关系上,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人们思想上也会不断产生新的困惑。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383页。)这是我们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我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现实地具体地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多重的复杂的关系。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