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芝山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首发躁狂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首发躁狂症患者96例开展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碳酸锂、丙戊酸钠等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采用BRMS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本研究中,治疗后,本组内与治疗前对比,BRM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BRMS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首发躁狂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结合药物治疗有着确切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首发躁狂症;治疗作用
临床上,躁狂症指的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具体形式,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放、言语动作多等,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无抽搐电休克(MECT)通常又被称为电击疗法,指的是在注射肌肉松弛剂之后运用电流刺激大脑,使得患者意识丧失,以此治疗精神疾病的方式[1]。为研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首发躁狂症患者的治疗作用,笔者以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院的96例患者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首发性躁狂症患者开展研究,共9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经诊断,都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具有极度兴奋的症状,有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患者家属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排除具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患者,排除具有酒、药物滥用史的患者,排除电疗禁忌症患者。其中,治疗组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2±3.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4±1.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6.3±3.4)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6±1.4)年。经比较,一般资料中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碳酸锂(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372)和丙戊酸钠(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95)治疗。其中,碳酸锂,餐后口服,600-2000mg/d,3次/d,维持剂量为500-1000mg/d。丙戊酸钠,初始剂量500mg/d,2次/d,维持剂量为1000-2000mg/d。
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开始电疗前1d晚上,停用药物,同时镇静剂剂量减半,禁食、禁饮。治疗前,测定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治疗当天,护理人员将患者约束在治疗室中,1名医师进行麻醉和活瓣加压人工呼吸,1名医师开展电抽搐治疗,于每周一、三、五上午开展,治疗6-10次为一个疗程。患者取仰卧体位,连接心电监护仪,开通静脉通道,静脉穿刺后注入25%的葡萄液10ml,穿刺成功后注射硫酸阿托品0.5mg,稀释至2ml注射;丙泊酚200mg,稀释至10ml注射;氯化琥珀胆碱2ml,稀释至5ml注射。当患者自主呼吸停止,全身肌肉松弛后,医师立即将涂有导电糊的电极贴在患者头部两侧,护理人员予以口腔保护器,左手托住下颌,右手压住双肩,展开定量电流刺激,90-130mA,时间2-4s,当患者出现肌肉、口、眼、手指等轻微抽动即为有效发作。治疗后,取出口腔保护器,然后立刻予以活瓣加压供氧5-10min,当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逐步终止静脉推注[3]。
1.3 观察指标
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包括动作、言语、情绪等十三个项目,每项评分为0-4分,0分为无,4分为严重,分数越低,治疗效果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RMS评分比较
从下表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BRMS评分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本组内与治疗前对比,BRM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BRMS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在躁狂症治疗中,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有了广泛的应用,但相对而言,见效都比较慢。而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对于首发躁狂症有着快速见效的作用,其在患者全身麻醉入睡后,予以肌肉松弛剂和氧气,采用适量的脉冲电流进行刺激,从而使得患者脑部皮层放电,促使脑细胞产生生理变化,恢复正常功能。早在1938年,电休克就被运用于精神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但每次治疗前都会给患者产生濒死感,恐惧感极大,同时还会有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4]。随着传统电抽搐疗法的不断改良,以麻醉状态开展,结合肌肉松弛剂,患者肌肉僵直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恐惧感也明显减弱,治疗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对于极度兴奋躁动,有强烈的伤人冲动的躁狂症有明显的效果。研究发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脑部黑质-纹状体内部的多巴胺、肾上腺素、胆碱能等成分恢复平衡,而肾上腺素水平与躁狂症有着正相关关系,因而起效时间更短,相对于对照组,疗效更加显著。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本组内与治疗前对比,BRM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药物治疗都有一定的作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BRMS评分更低,(P<0.05),表明相比药物治疗,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在首发躁狂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结合药物治疗有着确切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邬俊福.30例躁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用药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4):120-121.
[2]方燕平,蒋秀花,谢雅芳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难治性躁狂症患者的行为干预作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3):44-46.
[3]吴秀萍,杨庆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病450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6):869-870.
[4]田常青.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用于治疗躁狂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8(2):63-65.
论文作者:蒋,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患者论文; 躁狂症论文; 休克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评分论文; 药物治疗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