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载体_黄河论文

历史地理知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载体论文,能力测试论文,文科综合论文,地理知识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力测试一般都要以知识为载体,离开了知识载体,能力测试很难进行。高考过程中的能力测试更是如此。知识与能力测试的关系既然是如此之密切,我们自然很想知道哪些知识适宜作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载体。应该说,这样的知识是不少的,可以开列出一个相当长的清单。不过,笔者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近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告诉我们,历史地理知识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载体。请看下表:

卷名 

题号 

历史地理知识内容

10~11宋代中日贸易

2002年苏浙吉卷 14~16明代松江地区的棉织业

37 中东地区问题

38

巴拿马运河

2001年秋季卷 41

非洲殖民地的历史变化

2002年春季卷 40 元、明时期的北京

15 唐朝至清朝的重要外贸港口

2002年秋季卷 31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区域经济

40

丝绸之路、西北边疆管辖

2003年春季卷 40

都江堰和郑国渠

37 长城

2003年夏季卷 38 “二战”中的第二战场

41  人口迁移,城市化(含美国西部开发)

在上表所列的六套高考“文综”试卷中,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载体的题目不少,有的年份多至6个,而且大型题目(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所占比例相当大。这一事实使我们有相当充分的理由说,命题者对历史地理知识是比较“偏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这与命题者的好恶并无多大关系,历史地理知识之所以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载体,是由这类知识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地理知识是关于历史时间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其核心是人地关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丰富性、实证性的特点。

综合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地理学已发展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学科。但对它的属性,学术界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它是历史学的分歧,有人说它是地理学的分歧,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不过有一点都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或“杂交”后形成的综合性的边缘性的学科。与历史地理学的综合性边缘性相对应,历史地理知识也明显的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

丰富性。历史地理知识由历史自然地理知识和历史人文地理知识两大板块构成。历史人文地理知识大体上可分历史政治地理知识、历史经济地理知识、历史军事地理知识、历史文化地理知识、历史社会地理知识等几类。真可以说无所不包,内容异常丰富。

实证性。和很多历史知识难以实证不同,大多历史地理知识都是可以实证的。上文说过,历史地理知识的核心是人地关系的知识。而我们知道,历史上人地相互作用后,往往留下“物化”的成果或痕迹。如唐宋以来,江南人民围湖造田便留下千万顷“湖田”,层层垒坎造地便形成“梯田”。至今存在的湖田和梯田可以对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实证和检验。而透过这些知识及其反映的“物化”的成果或痕迹,我们既可了解江南土地开发利用的昨天,又可了解江南土地开发利用的今天,还可预测和规划其未来的走向。

由于历史地理知识具有以上三大特点,当其被作为能力测试的载体时就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首先,以历史地理知识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载体,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便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不言而喻的,以至用不着再加论证。其次,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载体,为历史和政治、地理和政治、政史地三科的综合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如,当我们以历史自然地理知识为载体时,就为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宇宙观、方法论等)的渗入而留下了空间;当我们以历史政治地理知识为载体时,就为政治学知识(国家、政权、疆域、首都、行政区划等)的渗入留下了空间,当为我们以历史经济地理知识为载体时,就为经济学知识(市场和流通、经济规律和经济区域等)的渗入留下了空间。一句话,变历史地理知识为能力测试的载体,不仅便于学科内综合,也便于跨学科的综合。最后,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能力测试的载体,还可以使历史、现实和未来、时间和空间自然地联系起来,增强试题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如,我们以“湖田”和“梯田”的知识为载体时,既可考历史上由于湖田和梯田的开垦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又可考过度的围湖造田和开山造地带来后世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湖泊萎缩、水土流失等),还可考如何治山治水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历史、现实和未来就融入一题了。总之,可以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载体的知识虽然很多,但历史地理知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佳的载体之一。笔者深信,在今后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载体的题目一定会继续出现,并会占有不容轻视的比例。

当我们确认了历史地理知识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佳的载体之后,在历史复习教学中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系统地梳理历史地理知识

历史教师应依据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并参照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对高中阶段学生应知道、了解、掌握和运用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为提高这一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历史教师应在涉猎相关知识的同时,最好精读一两本(篇)历史地理学著述或重要文章。笔者以为,王育民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邹逸麟主编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等书以及蓝勇的《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载《历史教学》2003年第1期)等文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一读。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重要的历史地理知识

历史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异常丰富,应指导学生有重点地学习。就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而言,应着重掌握以下一些内容。1.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气候的变化及其影响,重要河流(黄河等)、湖泊(太湖、洞庭湖和罗布泊等)的变迁及影响,历代对土地和森林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影响。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历代疆域、几大古都、历代对边疆的管辖、历代重要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行省制、自治区和特区等)。②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重要农作物的培育与交流、重要水利工程、历代重要手工业和工业的分布、古代经济的重心及其转移、历代城市的特征及近现代的城市化、重要交通路线及其影响等。③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历代著名战场、关隘和防御工程(长城等,历代战争的地理分布等)。④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与价值,重要教育机构的地理分布、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等。⑤中国历史社会地理:历代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分布、迁移及其影响,少数民族的分布与流动等。

第三、处理好几个关系

处理好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关系。以时间为纵向系统,空间(地域)为横向系统,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方位、区域、路线等,树立明晰的空间理念。

处理好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的关系。要让学生熟悉重要的历史地图,掌握这些地图反映的历史地理内容。要善于用图像反映历史地理知识。

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当前应特别注意定量分析,以弥补中国传统史学忽视定量分析的不足。要注意运用统计数据、图表等说明和解释历史地理问题。

处理好中国历史地理知识和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关系。一般来说,应侧重于中国历史地理知识,但也不能忽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如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和衰落、美国疆域的变迁和经济区域、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与影响、拉丁美洲和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战线和重要战场、巴尔干地区和中东地区的昨天和今天、欧盟等重要地区性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等,都应了解和掌握。

第四、渗入新的观念

历史地理知识的核心是人地关系的知识,而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上,以往我们过分强调了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过分强调“改天换地”的社会效果,而忽视了人类过度的不当的活动必然会造成消极影响。如在讲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时,只看到围湖造田、开山造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而忽视了过多地开辟湖田和梯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际上,唐宋以来,人们对湖田和梯田的利与弊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现今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已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观点和理念。在进行历史地理知识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的观点和新的理念去认识人地关系,对历史上人们处理人地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新的观念中,人地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都十分重要,必须予以重视。在近年的“文综”试题中涉及这方面的题目很多。此外,随着宇航员成功地登上月球,人类活动的空间超出地球,“人地关系”扩展为“人宇关系”,这也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和新观念。

第五、精讲多练

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地理知识,无论是讲还是练,都要讲求“精”。历史地理知识再重要也仅仅是学生要掌握的众多知识中的一个部分,不能在这一部分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师要设计一些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载体的例题供学生练习。例题类型要多一点,以历史自然地理知识和历史人文地理知识为载体的题目都要有。例题要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例题要多用一些图像、地图、图表和数据,使形式呈现多样化。一句话,例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以便学生举一反三。

附录 历史地理类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示例

【例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黄河就惠及宁夏与内蒙古的河套,这是因为,河套处在黄河的冲积平原上,可以直接引黄河水灌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惟富河套”就是这个道理。

——摘自《没有黄河就没有宁夏》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封爵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材料三 哀帝初……待诏贾让奏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王莽时……大司马史长安张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干燥,水少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  ——《汉书·沟泗志》

材料四 黄河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但那时的断流一般发生在冬季的枯水期,时间极短,此后时断时续,到了90年代断流形势逐步加剧,几乎年年断流。……断流从山东整个河段发展到郑州附近的花园口。

——摘自《黄水河何时足》

材料五 黄河断流趋势柱状图

——采自《中国生态问题报告》

材料六 直到20世纪80年代,宁、蒙灌区的农业灌溉用水还只有每立方米1厘钱,后来涨到2厘,再经过一次调整,1989年增长到6厘,2000年调整到1.2分,一直执行到现在。所以,黄委会主任李国英说,一瓶矿泉水可以买到200吨黄河水。  ——《黄河水何时足》

请回答:

(1)材料一告诉我们,河套地区很早就得到开发。请简要说明秦朝开发河套地区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描述西汉到新莽时期黄河的情况。

(3)根据材料四、五、六,说明黄河断流的发展趋势,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危害。

(4)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对材料六提供的黄河农业灌溉用水水价进行剖析。

(5)你认为应怎样保护和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

【例2】历史证明,行省制度是一项有生命力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制,中书总庶政,是为都省。幅员际天,机务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若稽古制,魏、晋有行台,齐、隋所管置外州称行台尚书省,唐以诸道事繁,准齐分置。分行省,其遗制也。

——元·许有壬《圭塘小稿》卷八

材料二 元代的行省兼辖军、民之事……。其组织和中书省相同,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二员……左、右丞与参知政事等官员,来处理一省的政务。……直接统辖路、府、州县。行省官员的权力庞大无伦,“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各省政务需通过中书省进行协调统一或向皇帝报告,因而行省和中书省之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从属关系。

——摘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

材料三 元中书省和行省略图

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绘制

材料四 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将伊犁将军辖区改建为新疆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将原属福建的台湾府改建为台湾省。

——摘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

材料五 汉初设珠崖、儋耳二郡,三国时有海南一称,明设琼州府,清分巡琼崖道,1988年4月由广东省析置海南省。

——摘自《最新实用中国地图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和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朝江浙行省和湖广行省的管辖范围。

(3)材料四所说的“伊犁将军辖区”是指哪里?清朝政府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设置新疆、台湾二省的?

(4)海南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设置的?海南省的设置有何意义?这证实了什么哲学原理?

【例3】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请阅读《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作者施和金)一文所提供的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战争时段分布表

先秦秦汉魏晋 隋唐辽宋金 元明

清前

合计

南北朝 五代十国 西夏 期

661 662 1671 1411 6201141735

6901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战争地区(按今省)分布表

序号 今省 次数

1 河南

827

2 河北

762

3 陕西

614

 材料三 中国古代战争密集区简表

时期战争密集地区

秦汉 今徐州—荥阳—西安—秦州—吐鲁番一线

(即今陇海、兰新铁路一线)

魏晋南北朝  黄河、长江之间

北宋 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一线

南宋  淮河—大散关一线

明朝  东南沿海、北京边疆

材料四 中国古代战争次数的南北比例

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四,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的特点,举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战例。

(2)为什么今河南境内是我国古代战争发生最多的地区?为什么明朝时东南沿海为战争的密集区?

(3)据材料四,说明我国古代战争南北分布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例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222页

材料一 南宋太湖平原粮食外销示意图。

材料二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朕南巡江浙,询问地方米贵之由。百姓皆谓数年来湖广米不至,以致价值腾贵。

——《清实录》康熙三十八年上谕

材料三 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四 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

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绘制

请回答:

(1)解读材料一中的“示意图”,并用一条南宋谚语概括之。

(2)对照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南宋与明清时期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以及学过的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苏州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说明明朝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并根据水土资源分析明清时期湖广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5)决定我国古代粮食生产地区分布和苏州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例5】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世界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价值和普遍价值的遗产。

请回答:

(1)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遗产三大类型,各举出一项来。

(2)北京已有几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主要是哪一历史时期文化的遗存?为什么会如此?

(3)2003年7月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我国云南西北部的“三江并流”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为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价值在哪里?

(4)世界著名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在近年的战争中残遭人为破坏,但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仍将该大佛所在的巴米扬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为什么?

(5)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我国苏州举行。请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简要说明苏州获此殊荣的原因。

参考答案

【例1】(1)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秦即在这一带修筑长城、设置郡县、并从内地迁移人口去“实边”,河套地区从此逐渐得到开发。(2)河水泥沙含量已很高,水色黄浊,“黄河”之称已出现;黄河两岸已修有很长堤防,有的地段已高于地面,形成“地上河”;引黄河水灌溉的规模已很大。(3)①断流时间越来越长,从20世纪70年代的十多二十天发展到1997年的两百多天;断流河道越来越长;从断续断流到年年断流。②断流原因:气候变化,黄河流域降雨偏少,上游来水减少;沿河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增加;管理乏力,水费过于低廉,水资源浪费大。③危害:影响下游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河口地带海水倒灌,土地被侵蚀,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季节河、内陆河。(4)水价过低,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必然造成浪费,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合理使用。(5)全流域(尤其是中上游)种草植树,减少水土流失,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合理科学地利用黄河水资源,沿河各省市自治区应限定用水量,采用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益,减少用水量。适当提高水价,发挥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其他正确答案,酌情给分)

【例2】(1)①元朝疆域辽阔,幅员广大,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历代的统治经验给元统治者以启发,他们借鉴和发展这些经验,创立了行省制这一新的行政区划制度。②行省统管地方军、民之事,权力很大,但行省从属于中书省,服从皇帝统治,亦即行省隶属于中央。(2)①江浙行省管辖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和台湾。②湖广行省管辖今湖南、广西以及湖北、广东和贵州部分地区,并管辖海南岛。(3)伊犁将军辖区为天山南北地区。当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边疆的狂潮,中国的边疆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为加强对天山南北地区和台湾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了新疆省和台湾省。(4)①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绩,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中央决定海南单独设省。②建省提高了海南的行政级别,便于统筹规划和管理海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海南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制定符合海南省情的相关政策,促进海南的改革和开放。总之,建省使海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③建省后海南的发展,又一次地证实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哲学原理。

【例3】(1)①比较各时段战争次数、密集情况等可知,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多的一个时期。但这一时期南方战争远比北方少,说明南方相对安定。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南北对峙局面,所以战争多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之间这一区域。②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2)①河南地处中原,是东西交通和南北交通的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河南一带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中心,是各方矛盾的焦点所在。②明朝时,东南沿海及附近地区是倭寇侵扰的主要地区,因此战争增多。加之,这一地区早已是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密集区,各种矛盾激化,也引起很多战争。(3)先秦至五代十国北方战争次数远远多于南方,两宋时期南北持平,元至清前期南方战争远远多于北方,总之,战争密集区呈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这种变化是由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人口大量由北向南迁移决定的。

【例4】(1)①南宋时,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所产粮食不仅能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广销南北,还出口海外。②“苏湖熟,天下足。”(2)南宋时,太湖平原(苏湖一带)是全国著名粮仓,明清时期,湖广地区取代苏湖成为全国著名粮仓。(3)在农业中,粮食种植业地位下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减少),经济作物(桑等)种植面积扩大。在整个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下降,手工业(主要是丝织业)和商业所占比重大大提高。(4)①今湖南、湖北。②湖广地区北有江汉平原,南有洞庭湖平原,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土地肥沃,适宜水稻生产;明清时期这里大量围湖造田,利用河滩造田,大大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加之以前盛产粮食并有大批粮食外销的太湖流域也要购进粮食,市场的需要刺激了湖广粮食生产的发展。(5)根本原因是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商品生产规律、供求规律等)在起作用(亦即“看不见的手”在发生作用)。

【例5】(1)文化遗产:长城等。自然遗产:九寨沟等。非物质遗产:昆曲。(2)有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等6处。除周口店遗址外,其余5处均属明清时期。因明清两朝均以北京为都城,且时代距今相对较近,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的较多也较为完整。(3)三江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并流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是世界上极其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该地区还聚居了16个民族,民族民俗资源也极为丰富。(4)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希望故意炸毁巴米扬大佛之类的偏执行为永不重演的愿望。(5)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这里是吴国的都城。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明清时这里的丝织品远销四方。苏州古典园林众多,名扬中外,并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古老的苏州焕发出青春,如今的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城市群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南京、杭州等并称“中量级经济巨人”。具备了承办世界遗产大会的条件。

标签:;  ;  ;  ;  ;  ;  

历史地理知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载体_黄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