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妮
湖南省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本科于2009年1月到2013年1月这五年间,收治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出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分为两组,对照组(45人)予常规护理救治,观察组(45人)予预见性护理救治,对比救治后的有效抢救时间、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有效抢救时间(47.2±12.7min)与对照组(61.7±13.8min)比较,时间明显缩短。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有显著提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积极梗死的院前急救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缩短有效救治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可更好的赢得患者院内急救的抢救时间。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救治;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临床症状可见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后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只能略有缓解,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从而导致死亡[1]。病因可见:吸烟、过劳、激动、大量饮酒、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对于心肌梗死的急性发作,患者一般待在原地等待救护车。然而由于发病进展很快,抢救不及时会导致很快死亡,且救护车接诊到达医院需要较长时间,因而在这段时间的护理跟简单抢救尤为重要。故笔者研究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见性护理45例病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本科于2009年1月到2013年1月这五年间,收治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出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分为两组,经心电图检查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筛查确诊,符合《内科学》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对照组45例,男女比例26:19;病情程度(梗死位置:前壁19例,前间壁13例,正后壁7例,下壁5例;患者状态:昏迷39例,存在意识6例);年龄45~75岁,平均(55.24±7.19)岁;心脏病病程6~26年,平均(13.57±9.38)年。观察组48例,男女比例24:21;病情程度(梗死位置:前壁20例,前间壁15例,正后壁4例,下壁5例;患者状态:昏迷37例,存在意识8例);年龄47~71岁,平均(57.56±9.21)岁;心脏病病程8~29年,平均(15.57±8.47)年。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影响实验客观性,故资料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救治,即接到120电话→出车→了解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现场急救(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服用急救药品→初步处理后回院。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救治,即接到120电话→询问拨打120当事人对患者的症状描→简单预估病情→出车→路上急救措施准备→现场急救(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监测生命体征→服用急救药品→处理后回院。
1.3急救评估指标:
救护车到达时间(接到120电话到抵达现场)、院内有效抢救时间(送达医院开始急救到抢救结束)、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时间比较
由表格可见,两组救护到达时间基本一致,计算得到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而有效抢救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于两组间有效抢救时间和成功率的差异,均P<0.05,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是致死率很高的一种疾病,而且病情发展迅速,可造成休克、心力衰竭而死亡。对于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关键因素由救护车到达时间,临时救护手段,以及院内有效抢救构成[2]。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院前临时救护措施的改进。
本文预见性护理救治,几个特点就是:出车前询问120拨打者病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出车后准备急救措施(如准备急救所需的可能药品,准备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到达现场后立即开始救治,为患者提供吸氧,心脏复苏等手段,使用心电图监测,必要时使用除颤仪,并根据患者具体发病情况服用硝酸甘油等相应的药物,此外开辟静脉通道,注射止痛药、急救药品等。由于到达抢救现场前,就已经预估好病情,做好抢救准备,故临时救护质量较高,从而直接影响到院内专业抢救的治疗结果。本文结果有效充分的证明了预见性护理救治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上分析有以下原因支持上述结果:一、医生已经做好病情预判,抵达现场后可结合具体情况快速有效的做出判断;二、已经准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可以有条不紊且快速的使用;三、已经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药品,可予以患者服用缓解症状。
综上所述,对院前急性心肌梗死,可采用预见性的护理救治手段,以有利于得到后续院内专业急救,较为明显的提高了该病的急救质量。此项分析结果,可作为该病的临床院前救护手段,以提高该病抢救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韦笑云.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60-62.
[2] 褚秀凤,桑盛华,鞠敏霞,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6):870-871.
论文作者:袁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预见性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情论文; 成功率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