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进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推进者论文,技术创新论文,企业家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二十年来,现代工业产品价值中由知识创造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业经济社会正向信息经济社会过渡,而技术创新工作就是将知识长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支配企业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但是,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的主要推进者是科技型企业家,而传统企业家往往是技术创新的跟进者与模仿者。
一、传统企业家是否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的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次出现的经济过热的现象,都与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和重复引进密切关联,同时也是企业低水平仿制与同一技术和新产品的迅速扩散时期。这一时期,参与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大部分企业因缺乏科学的论证与选择,忽视自身新优势的分析,出现盲目跟进和模仿。而经济紧缩时期,则大批企业的仿制产品因无市场需求而闲置积压,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1 >当前, 我国许多大中企业出现亏损,使技术创新工作进入了步履维艰的阶段。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在对8省市256家亏损企业的调查发现,80%以上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等自身原因造成的。社会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传统企业家是否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的重任?
首先是科技意识不强。由于科技意识不强,形成科技进步内在的需求机制严重缺乏,许多企业不注重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只注重粗放式、外延式再生产,铺摊子,上规模,增加人力和设备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导致R&D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统计表明, 我国企业R&D经费,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0.5%。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5%,世界著名大企业一般占5%~10%,从事高技术项目的企业还要高。 同样,在对待科技人才上也明显表现出科技意识不强。如武汉某大型国有企业在奖金的分配上,高级工程师与副科级干部等同,工程师与科员等同,而造成的科技人才外流当然也就在所难免。其次,在创新精神的培育和激励上明显达不到创新工作的基本要求,而这方面恰好是企业家技术创新的最主要职能。如我国专利法规定,获得专利权之后对发明创造者实行“一奖两酬”制度。但是,许多企业领导认为,科技人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发明创造,他们的劳动报酬已在工资中体现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奖励。而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则非常注重创新精神的培育与激励,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他们从众多的革新建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和有市场潜力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专利的开发费用,其研制费用仅为美国的1/6。其中松下公司最为典型,该公司实施“提案奖金制度”以来,员工每年大约能提60多万个建设性的创议,采用率达10%,极大地推进了其技术创新工作。其三,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主渠道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的,企业和大跨国公司是主要的技术源,国际技术贸易的80%是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之间进行的。而我国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都属于生产应用者,许多企业虽然有R&D机构, 但大多未充分利用起来,只是从事一般性的技术工作。其四,传统企业家自身的素质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在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中,创新的项目堪称关键。因为只有选择了高质量和高市场潜力的项目,才会有相应的资金、人才和设备的引进,也才会有技术创新各个环节的协调衔接,原有的机制不完善之处也只有在项目运作时才能充分暴露。然而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却显示,企业技术创新列为第一位次的却不是创新项目,而是缺乏创新资金,这是传统企业家的生产与创新观念形成的。研究表明,对于项目选择起决定作用的是专业技术能力,其中大学文化的分值为9.2,而大学以下分值仅占3.2。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数据表明,我国青年企业家有大学以上文化的不到30%,而其中真正从事技术工作,能称为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更少。综上所述,由于在项目选择、经费投入、分配激励制度、自主创新等环节上创新意识不足,这就导致了传统企业家难以胜任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二、科技型企业家的主要优势
科技型企业家或称企业型科学家,是指同时具备科学家和企业家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无论他们原来的身份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但在实际工作中,都具备了双重资格,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1994年,德国总理科尔就撰文强调,德国应造就“企业家似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似的企业家”,指的就是这个含义。科技型企业家,一般都属于顶尖级科技专家,能够通过商品化、产业化的具体操作,将最新科技成果自我延伸到市场竞争中去,既有产品的新技术特征,又能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还保留一流专家的学术高度、科研强度和成果密度。从历史上看,实现近代企业制度向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主要是那些从事技术出身的企业家,他们在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方面起到了先导和示范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技术创新的交互出现和模仿浪潮。今天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公司,如西门子、福特、杜邦等公司的创办人都是技术专家、技术人员或著名科学家。美国大多数的工业组织,尤其是一些主要依赖于科学发现的新工业组织中,研究部主任不止是一位科学家或其他科学家的管理者,通常还是公司的副总裁,公司最高层计划小组成员,属于经理级行政管理人员。< 2 >在日本,中小企业的经营首脑大部分都是发明家,而且企业中有代表性的发明,72%是由企业首脑提出设想的。科技型企业家的优势集中表现为:
首先,科技型企业家能够在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上进行有效的沟通,懂得如何选择与开发先进技术,怎样组织生产与管理,使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得到科学的组合,然后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市场,如北大方正、五0五集团就是最好的说明。其次, 科技型企业家的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非常强,信息面广,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往往能比传统企业家抢先一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市场占有率。其三,科技型企业家懂得人才的价值,对科技人才求贤若渴,能够吸收、引进和稳定一流的科技人才,舍得在技术上投资,并逐步形成优厚的技术积累,为连续创新提供充分的条件。在用人制度上,能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用人重能力,按贡献份额来分配报酬,从而使更多的智力资源得到开发,使企业的群体创造力大为增强。其四,科技型企业家对本行业的技术了如指掌,他们知道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取超额利润,“如果你还不熟悉最新技术的话,那它很快就会变成历史的灰烬。”其五,科技型企业家,一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文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运用创新手段的频率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家,而且在管理方法创新、制定目标激励、工艺创新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科技型企业家在使用战略性眼光来寻求企业创新发展时机、发展方法等方面,是传统企业家难以企及的。
三、如何造就科技型企业家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日本最优秀的科技人才是在生产和工程的岗位上工作。而我国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却集中在非企业部门。据北京大学1997年的一项调查,毕业生向企业流入的占31%,与十年前相比,下降了6.3个百分点。其中三资企业占23%,国有企业仅占8%。而向党政机关流入的为27%,与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1.3个百分点< 3 >。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的科技人员流入企业的更低。对我国青年企业家的调查显示,科研机构出身的科研人员在企业家中的比例仅占1.6%, 估计高校科技人员的比例也大致相同。所以,如何造就科技型企业家,已经成了一件很迫切的事。
首先是提高我国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吸引更多的科技专家献身于企业。据统计,由于所有制的不同,我国外商独资企业经营者年收入高达30万元,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约为1.6万元。因此, 提高企业家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于吸引一流的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家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政府部门的科研经费应当向企业R&D部门倾斜, 使优秀的科学家逐渐向企业靠拢,启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转,从而推进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过渡。当前,正在尝试的“企业博士后”就是一个好办法。其三,建立企业家职业资格制度,规定相应的的科技指标要求,并逐步有所提高,在条件具备时健全企业家的各项科技标准,使企业家逐步向科技型转变。其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减少企业家的行政任命,并为市场选拔、实绩选拔、职工选举创造条件,这有助于企业脱离政府和进入市场,使企业走科技内涵式经营之路。其五,在高等院校开设科技经营等交叉复合专业,或在各类科技专业中开设适当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逐步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企业人才。其六,从企业中选拔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深造,除现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经营管理、科技管理、信息管理、高新技术、行为科学、战略决策等课程,使更多的科技企业家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