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等师范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师范论文,条件论文,学校办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等师范学校(下称中师)是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摇篮,加快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步伐,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内涵
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是指中师实现国家规定的培养合格的小学、幼儿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标准的过程。我认为,标准化的内涵应包括硬件和软件二个方面,既有办学所必需的校园面积、校舍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上的要求,又有学校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科学管理等软件上的要求,两者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要实现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首先是硬件要硬。中师具备办学所必需的校园面积、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等条件,是培养合格小学、幼儿教师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质保量完成“普九”任务,巩固“普九”成果的必然要求。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各地中师办学的硬件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多,基础较薄弱,办学的硬件条件还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生均占有校舍面积,还是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都还与加快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存在差距。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把硬件促上去,这是前提和基础。
其次是软件不软。我们强调硬件,但丝毫不能轻视软件的作用。无论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学校管理水平都与中师事业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必要的软件保证,硬件再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的意义也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许多实践证明,有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学校才能够办好,即便办学的硬件条件差一些,也能够通过努力迅速得到改善,增强办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理解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内涵上,切不可将标准化建设仅仅理解为只是硬件的标准化,只要上一些基建项目,添一些设备就能够实现标准化。只有把硬件和软件摆在同等位置,并举并重,才能够真正把中等师范教育办学水平推上一个新阶段。
二、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标准。
8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相继颁发了《中等师范学校校园规划面积定额》和中师有关学科教学设备配备目录等,在中师标准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益普及,原来制定的一些办学条件标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标准体系。我认为,这一新的标准体系,既要参照国家教委制定的标准,又要考虑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实际,充分体现中师办学的特点,使标准化建设的成果在今后若干年内不落后,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来确定通过地方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它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现实的要求,应体现校园布局的合理性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二是时代的要求,应体现90年代中师办学的新要求,适当提高生均建筑面积标准,主要是专用教室、礼堂、图书馆和艺术教学等用房。三是软件的要求,应体现对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及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明确要求。
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首先是相对办学规格而言的。从福建省的实际看,目前小学在校生还在增长,现有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中还有不少代课教师,中师毕业生仍在一个长时期内大量需要,中师规模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提高小学教师中的大专比例是个方向,但近期内,要求增加小学教师中的大专比例,则应主要走在职进修、自学提高的路子。我们在考虑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问题时,必须立足于中师的办学规格,而不是中师办大专的规格。“普九”的参照系数是人口,而中师的参照系数是小学幼儿园的办学规模。每所中师的办学规模,各地(市)应根据当地的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对师资的总体需求进行科学核定。一旦定下来后,就要求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此外,还有个学制问题,学制延长或缩短都会给标准化建设人为地制造困难,或造成紧缺的教育资源不应有的浪费。以上因素的变动影响学校规模的变动,不宜朝令夕改,随意扩大或缩小。发展速度也要适度,否则大起大落,也会给学校的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或混乱。这里还有个幼儿师范的发展问题,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更多地通过社会和个人办园而不是通过政府办公立幼儿园来完成。省属幼儿师范的发展要有所控制,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骨干教师,在示范性幼儿园中任教。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所需要的幼儿师资可以放手让职业幼师班去承担。
学校校舍建筑质量事关“百年大计”,必须按基建规定的质量标准来建,但不同类别学校的基建标准可以有所不同。作为窗口学校,要按高标准来建;一般学校,则可按普通标准来建。当然标准低不等于质量低,质量上总的要求都要达到:造价不高,设计水平高;档次不高,建筑质量高;占地不大,校园环境美。设计要美观、大方、适用,要适合教育的特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目前事业发展迅速、经济相对不宽裕的情况下,不应盲目追求上规格、上档次。
在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上,要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特别要防止由于购置失误造成闲置或积压,或成为摆设,供观赏用,而不考虑这些设备的使用效益。如语言实验室建设,与其同一学科实验室购四套,每套周开出率为二个单位时间,不如购二套,每套周开出率,为四个单位时间,效益更高,甚至晚上也可利用起来。购置设备和图书,首先要保证教学需要。有钱先买车还是先买设备,先买什么,买多少,都是有讲究的,并非越多越好,也并非档次越高越好。比如某个学校购一批486电脑,却舍不得让学生用,就在实际上造成一种浪费。同样, 图书和其它设备的配置也要以适用为原则,不要过于追求脱离实际的超前配置。
三、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责任。
要尽快实现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目标,必须明确责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各责任人按照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地协同工作,共同努力把标准化工作搞好。
从目前福建省中师管理体制看,除少数中师建设的责任在省和县外,地(市)政府担负着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各地(市)政府应把中师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去,切实承担起中师建设的规划和投入的责任。同时,各地(市)还应充分发挥和调动各县(市)支持师范学校建设的积极性,以县(市)为主管理的师范学校,所在的县(市)政府要承担起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责任。以地(市)为主管理的师范学校,学校所在的县(市)政府也要关心和支持师范学校的建设,在用地及建设的税费等方面予以优先优惠,给予支持。受益的县(市)政府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支持师范学校建设,并尽力承担部分费用。地、市教育部门特别要把标准化工作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既要做好各级政府加强师范教育的参谋助手,又要切实负起具体管理的责任。要确定一名领导为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项目负责人,实行目标管理,做到有规划、有动员、有部署、有检查,逐校抓落实。对标准化建设的进展情况要建立反馈、监督、检查、评估和表彰等制度,确保规划的实施。各中师学校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项目实施,并指定相应的机构,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把标准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实。
对中师标准化建设,省里不但不应推卸责任,还要尽可能挤出一些经费,增加对各地(市)的补助和奖励;并切实加强指导、检查、评估、总结、表彰等宏观管理,更好地为各地服务。
四、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过程。
实现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求转变观念。办学条件标准化是中师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中师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要求。因此,应变“要我标准化”为“我要标准化”,变单纯“伸手向上”为“眼向四方、自力更生”;变“一家办师范”为“大家办师范”,齐心协力将标准化工作搞好。
标准化过程,对各地有个总的时限要求。以福建省为例,各地在确定实现标准化的具体时限上可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大多数学校,应积极扶持,力争使之在1998年前基本实现标准化;对少数条件较差、地市投入困难较大的学校, 各地在实行重点扶持的同时, 允许其在1998年前基本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大部分指标的前提下,再经过1—2年的重点建设,延长到2000年实现。这样才能避免走过场,也与当前国家实施“两基”的总体精神相一致。
办学条件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的过程。近年来,福建各地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普遍加快了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步伐。泉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投入500万元基建费, 与华侨捐资1050万元相配套,建设南安师范学校系统工程;永春县人民政府筹措1600多万元,与华侨捐资1000万港元相配套,建设永春师范学校。实践证明,实现标准化,既要有政府的积极性,也要有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只要把所有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实现标准化的资金是可以解决的。
当前,在保证师范学校投入上,必须充分重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投入要大幅度增加。省级应增加师范教育的投入,增加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专项经费。各地市作为实施标准化建设项目的主要责任方,在财政预算安排时,应将中师标准化的专项资金作为重要一项,大幅度增加投入,以保证各中师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需要,使各地、市政府承担的主要责任真正转化为现实。二是多渠道筹资要迈出更大步伐。要在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力度。要继续加大华侨及社会各界捐资办师范的宣传,制订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侨胞和社会力量加大对中师的捐助。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如利用贷款筹措改善中师办学条件资金,这在当前是可行的,但贷款必须由政府出面,不能也不应由学校去借贷。一些地方开辟的用于教育的地方性税费,也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解决标准化建设的资金需求问题。
五、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实施。
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各地、市政府的统筹协调,学校主管部门的具体组织和各中师学校的密切配合下进行。总的原则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工负责、多方筹资,具体实施中要重视以下环节。
规划要科学。首先,实现期限的规划要可行。学校主管部门要立足当地实际和学校自身的基础,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对中师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将各校的规格、规模定下来。先定规模,论证学校究竟要用多少地,应有多少建筑设施,需要多少资金投入,通过什么渠道加以筹措解决,再对所属各中师学校实现标准化的时限进行合理规划,区别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既要克服标准过低,敷衍应付的倾向,又要防止要求过高,脱离实际的现象,使学校实现期限的规划实切可行,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其次,校园布局规划要规范。进行校园布局规划,要特别在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上下功夫,校园内的教学用房、实验室用房、运动场所要尽可能按设置标准建设;除已建在校内的宿舍外,从现在起,教师住宅原则上不应再建在校内,要尽可能规划建在校外;提倡由当地政府统筹规划,建设教职工住宅新村。教学区与生活区要尽可能分离,科学安排,规范合理。
步骤要具体。实施标准化过程,是一个分步实施、分校到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有分年、分校、分项实施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步骤。例如,教学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总体上缺多少,分解到各校,每年应增加多少;教师数量缺额多少,分解到各校,每年应补充多少等等,学校的主管部门对此都应有具体的步骤和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保证在实施标准化进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步步扎实。
资金要保证。实现标准化,资金保证是前提。各校主管部门要按照申报的承诺,想方设法保证标准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特别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省里的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资金可逐步改补助为奖励,打破平均主义,改变“撒胡椒面”的办法,即学校主管部门先增加投入,省再根据各地投入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奖励。谁先完成,先奖给谁;谁资金先到位的多,就先奖励谁。
六、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效益。
在当前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投入仍然有限的情况下,讲求效益,意义尤其重大。我们要向投入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标准化过程的各个环节要效益。
资金普遍紧张,是我们教育工作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碰到的问题。在安排资金上要有周密的计划性,要区别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在资金使用上,要相对集中,保证重点项目所需,以解决各校标准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难点问题;对确定的重点难点项目,要争时间、抢速度,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提高项目的速度效益。在资金投向上,要讲求投入产出效益,切忌把项目摊子铺得太大,面面俱到,反而一事无成。要舍得去掉一些项目,有失才有得。
进行标准化建设,多盖一些房子,多添置一些设备是必要,但如何统筹考虑学校教学、实验用房的资源共享,提高使用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一周五天有10个单位时间,一个实验室如果这10个单位时间都排满,这样的综合效益就高。如果同样的实验室一定要建多间就是造成有效资源的一种浪费。有了现代化设施,还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综合效益,对教学设施的使用率极高。他们况且如此,我们穷国办大教育,更应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