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应注意的审计细节:审计“十大要素”_审计报告论文

注册会计师应注意的审计细节:审计“十大要素”_审计报告论文

注册会计师应关注的审计细节:审计《十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注册会计师论文,细节论文,十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账内账外要结合

有一次,对某公司进行工商年检审计,资产负债表上有“预付账款”30万元,翻阅原始凭证,其“用途”栏也写明“购货”。通过进一步取证,问题就出来了,公司提供了一份“投资备忘录”,而无法提供“购货合同”。原来,公司拟对外投资,尚未签订正式投资协议,先预付30万元。于是,我们对“预付账款”30万 元只能发表保留意见。

我们审计人员如果“只知埋头查账,不知抬头问路”,有些问题就难以发现。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如某公司管理费用中反映,支付“信息费”50万元,原始凭证(发票)也没有什么问题。通过进一步取证,

有关协议反映,按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当年应列支费用100万元。

审计时一定要做到“账内账外相结合”,多与客户及有关人员“沟通”,经过询问、观察、分析性复核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主审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账外”,如把凭证抽查工作分配给助审人员,通过对他们工作底稿的复核,进一步取证等。

二、期初余额要“关注”

某公司账面无形资产170万元,在审计年度摊销了17万元,似乎是按10年分摊。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对该公司进行审计,对期初余额特别关注,追溯到该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原来该无形资产系1995年入账的“评估价值”,以前年度均未摊销,于是,我们在审计报告中进行了披露。

实际上,对此类问题可以“举一反三”,固定资产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我们在审计中,不仅要测算当年折旧计提的正确性,与有关费用项目进行核对,而且还是抽查原值较大的固定资产,测算其累计折旧的正确性,从而判断期初账面净值是否正确。

所谓对期初余额的“关注”,并不是对期初余额重新审计一遍,这里,“职业判断”很重要,应通过抽查、测算等方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另外,要注意对期初余额的“关注”,应在工作底稿中留有一定的“痕迹”。

三、大额收支要留意

我们在审查公司是否虚增收入时,一般比较注意“应收账款”,如某公司在12月底为了完成营业收入指标,编制转账凭证:借应收账款,贷营业收入。由于缺乏转账依据,年初再冲回。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我们采用“截止性测试”一般也能发现。还有一种情况,即把代收代付金额分别列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虽然不影响损益,但虚增了收入及成本,通过抽查大额收支凭证,我们不难发现上述问题。

有一次,我们在抽查中发现,某公司将上级拨入的“工资补贴款”计入营业收入,并相应交纳了营业税。会计人员也很坦然:“如果计入应付工资,营业收入指标完不成。反正没有少交税,反而多交税,无所谓”。这种将“应付工资”作为营业收入的做法比较少见,而我们通过大额收支凭证抽查,发现了这一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加以披露。

四、“蛛丝马迹”要警觉

在审计中如果稍不留神,有些审计线索就会“稍纵即逝”,因此,保持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很重要。有一次,在一家公司审计,翻阅“库存材料”账页,在摘要栏中有“索赔”两个字跳入眼帘,引起了笔者的警觉,立即“顺藤摸瓜”抽查凭证,而记账凭证的摘要栏中却是“购料”。据了解,这是一笔“索赔性材料款”,会计人员为了今后可辨别这笔金额,所 以在账页中写了“索赔”两个字。

一般来说,如果账面上有问题,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做个“有心人”,有一定的“职业怀疑”和“职业敏感”,在“随便翻翻”、“随便聊聊”中去抓住审计线索,发现存在问题。

五、报告表述要恰当

审计风险不仅来自于“没有发现问题”,而且还来自于“没有恰当表述”。基公司账面实收资本1800万元,其中1600万元系“净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评估价值。还有一些情况,如某公司月度之间的产品销售毛利波动幅度很大;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缺陷,存货中长期滚存金额未清理;实收资本虽已到位,但与验资报告中的投资人不符;由于客户电脑故障,审计程序受到局部限制等。对于上述情况,我们应该与客户进行“沟通”,在审计报告中恰当表述,既要做到“自我保护”,又要使客户能够接受。

在审计报告中,有时可看到这样的句子:“经审计,本年度无违规改为:“经审计,未发现违规行为”,“本年度账面无营业收入”,这样表述就客观多了。这里要注意一点,即处理好“充分披露”与“恰当表述”的关系,审计报告要详略得当,切忌“多余的话”。

六、标准格式”要完善

我们在写歇业审计报告时,有一种标准格式:“……××公司歇业前存货移交给××公司,视同销售处理。”但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取证不足,如客户只提供销售发票,而不能提供其他“移交”给对方的证据,那么,我们将这句话改为“××公司歇业前存货已作销售处理,销售发票抬头为××公司”。

一般来说,审计报告均有“标准

格式”,但实际情况“千变万化”,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依赖于“标准格式”。如“三年以上存货金额”,房产开发企业应详细披露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不能简单列示“三年以上金额”。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工商年检审计报告,原来的“标准格式”只反映实收资本到位及投资人的情况,而没有反映企业当前的净资产和净利润,经过几年实践,现已逐步得到完善。

七“客户意见”要分析

在审计报告初稿完成以后,一般要征询客户意见,对于其“修改意

见”,我们要慎重分析,不能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如在审计报告意见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上述会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有关规定,……”。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提出,我们执行的是行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办法,要求在审计报告中加上一句“符合《××行业财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表示不能接受这一“修改意见”,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有些“修改意见”确实可以采纳,但也不能直接在审计报告中“修改”,而需要客户同时提供一些补充资料。如根据客户提供的有关协议,我们在审计报告中进行了披露:当年应列支费用100万元,实际列支50万元。客户看了初稿后提出,50万元费用已减免,并有“补充协议”。我们在取得这些资料并分析后,再考虑是否修改审计报告。对于“客户意见”,一方面要慎重分析,不能“照单全收”;另一方面,也要规定“截止期”,不能“没完没了”。

八、“预审”、“回访”要及时我们知道,每年1月至4月是审计的“忙季”,由于客户的账册、报 表已“关龙门”,查出问题后调整账面和报表,客户觉得很麻烦。如我们在某公司审计时,发现预提费用50万元依据不足,要求客户冲回,由于“牵一发动全身”,进行一系列调整,改动数字十余次。客户说:“如果你们在结账之前来看一下,就可以省掉这些麻烦。”

当然,审计调整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以前年度审计调整”的笔数,使会计差错在结账前就得到纪正。这不仅减少了客户的麻烦,也可避免自己“忙中出错”。

会计报表审计,一般都是老客户,我们应该做好“预审”、“回访”工作,在年底结账前,抽时间去“看一看”、“聊一聊”,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记录在案,使年初的审计工作“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由于部分审计工作已在年底前完成,又可以减轻下年年初审计工作的压力。

九、审计查证要“尽责”

在审计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A公司与B公司均由一人审计,而A公司账面反映的“应收款---B公司”和B公司账面反映的“应付款---A公司”金额有较大差异,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借口没有抽查到而“蒙混过关”,而应该查个“水落石出”。如A公司对B公司投资,B公司在实收资本反映,而A公司在“其他应收款”反映。我们应进一步查明:是否有验资报告,判断哪个公司账务处理有问题。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A公司的投资人是B公司,而我们对B公司已进行了歇业审计,同时又对A公司进行了工商年检审计,那么,我们有责任关注A公司是否办妥投资人变更手续等情况。

一般来说,应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应该履行的审计程序没有履行,这叫作“没有尽责”,在审计诉讼案件中,法院十分关心这一问题。因此,我们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尽可能留下我们“尽责”的“轨迹”。

十、政策法规要宣传

F公司的原有厂房及土地与某厂的厂房及土地进行调换,调入房屋的入账价值为对方的账面价值,由于这一交换,使F公司账面净资产增加了数百万元。F公司虽已办妥了房屋产权证,其所有权没有问题,然而,按“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准则来看,入账价值显然有误。会计人员似乎也有道理:“厂房的价值绝对没有水分,按现在市价,可能还要高”。

有些会计差错,是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政策造成的。如将预收货款列入“长期应付款”,将押金列入“预收账款”,长期投资超过规定比例未按权益法核算,合并报表未抵消分公司往来款等。我们在审计的同时,也有义务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会计政策及有关法律,从而减少会计差错。

有些会计人员不了解审计,将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淆起来,对此我们也要做宣传:审计不等于“清账”,如清理三年以上的应收款是会计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是通过抽查等审计程序,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标签:;  ;  ;  ;  ;  ;  ;  ;  

注册会计师应注意的审计细节:审计“十大要素”_审计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