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海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川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态度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青海论文,心目中论文,态度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策之后,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对这一国策持什么态度,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样?其中,特别是农村青年对这一国策的社会态度正在、并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研究农村青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态度的特点和取向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自从1918年美国学者W.I.托马斯和F.兹纳涅茨基在研究移居美国的波兰移民对新环境的适应时,提出“态度”这一概念,态度被引进社会心理学,此后,态度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从态度的实质来看,作为态度载体的具体的人,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体,因此,态度实际上表现为社会态度。G.W.奥尔波特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示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因此,社会态度是个体对社会事物所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价值、观念、满意感、士气、气氛、意愿等。社会态度是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动机构成的[1],既包含着理性的认知,也包含着情感的体验,态度还是产生动机的一种准备状态和愿望。所以,通过对农村青年认知、情感和动机来研究分析农村青年的社会态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样本与资料
(一)样本设计
调查的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达程度的农村,以及具有不同职业的农村青年等因素。具体抽样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县市的抽取。为了尽可能增加样本代表性,抽样设计中考虑到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成都郊县、雅安、西昌凉山、广元、宜宾、达州、阿坝七个区县(州)作为调查区域。
二是乡镇的抽取。在各区县(州),我们采取简单随机的抽样方法,抽取2个乡镇,共计14个乡镇,作为调查点。
三是调查对象的抽取。调查对象的抽取由调查乡镇协助完成。联系时告知被调查乡镇:所进行的是“西部青年发展状况调查”,“需抽取50名年龄在1978年及其以后出生的农村青年,尽可能兼顾到性别平衡”。由于取样要求中仅提出年龄与性别的要求,而没有涉及任何与研究内容和主题相关的信息(比如是否关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如果不存在某些系统偏差情况发生的话,可以把各乡镇在不知调查意图的情况下提供对象的方式近似的看作随机抽样。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次调查于2006年暑假,采取结构访问的方式进行。访问员由成都理工大学全校范围内招募的志愿者组成,在进行访问之前,由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相关教师对其进行培训,并进行现场模拟访问实验。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3份,有效回收率为94.2%。男性占51.1%,女性占49.9%;高中及以上学历占33.8%,初中占50.1%,小学占8.6%,未上过学的占7.6%。调查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二、对建设新农村政策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对于认知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农村青年的社会认知是对建设新农村这一社会性事件的认知加工,其中国家政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其社会意义,对国家政策理解与判断,反映了他们对此问题所掌握的认知情况和心理态度。
(一)对政策的了解程度
在本次结构式访谈的问卷设计中,设置了十类涉及农村建设政策的问题,采用“五级量表赋值法”,测量农村青年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情况,取平均值后,发现农村青年对这十类政策的认知有所差异(见表1)。
表1反映出农村青年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理解不很理想,对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两项政策的了解情况最好,三减免、三补贴、构建和谐社会次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再次之,对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多予少取放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了解甚少。
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政策了解甚少,可能与政策发布的时间和各地政策的落实有关,或与农村青年接受信息的途径和信息加工有关。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由于获得的信息少,对国家政策理解的不全面,往往会导致社会认知的偏差,出现狭隘、悲观、无效的推断。
(二)对建设新农村中政府应重视并改善问题的认知
在结构式访谈的问卷设计中,根据中央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设计了一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您认为哪些方面的投入应该是增加还是减少?是增加很多、增加一点、保持现状、减少一点、减少很多。”设置了与其密切相关的11个变量,用“五级量表赋值法”测量并取平均值。
根据各项指标分类统计,重视和增加投入的生产发展得分为4.47分、生活宽裕得分为4.43分、乡风文明得分为4.19分、村容整洁得分为4.41分、管理民主得分为4.16分。这表明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是非常拥护的。
访谈中可以看到,农村青年充分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这是中央的政策导向,也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他们希望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乡风文明”的建设,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村容整洁”改善生存状态,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实行“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干部带动农民致富的积极性,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农村青年认为20字方针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为自己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出了美好的蓝图。
农村青年对建设新农村的政策的认知层面上,普遍清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但对建设新农村真正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值得注意的是认知的不全面会带来认知偏差。
三、对五年后的预期呈现出积极的社会情感
社会心理学在考察人们的社会态度时,其情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社会情感是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社会情感对态度具有动力、强化、信号、感染和迁移的功能,积极的情感对认知、动机和行为有增力的作用,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强化未来的信心。消极情感则需要投入必不可少的努力。面临社会变革,人们往往会通过询问“感受如何、期望如何”来简化判断的任务,故而一些评价和预期实际上是对目标的情感反应。
在访谈调查中,设置了一组五级量表,称为对未来信心程度因子,用以了解农村青年的情感状态:“您估计五年后会有什么变化,是变得很好、会好一些、不太好、会变得很差还是不会有什么变化?”(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五年之后个人生活会变得很好的占22.7%,好一些的占71.7%,两项比例之和为94.0%。认为自己未来收入会大幅度增加的占15.9%,会有所增加的占77.2%,两项之和为93.1%。认为自己居住所在乡村五年之后的经济状况会变得很好的占15.1%,会好一些的占77.6%,两项之和为92.7%。对五年后整个农村的变化预期时,认为会变得很好的占15.9%,会好一些的占78.0%,两项之和为93.9%。可以看到九成以上的农村青年对五年后个人及农村发生的变化持乐观期待,深信社会主义新农村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同时也预示着对建设新农村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
在调查中,设计了了解农村青年的情绪状况的问题:
从表3-4数据可以看到,情绪低落、甚至想离开农村的占78%左右,感到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占28%,农村青年在对农村前景充满希望同时隐含着非常矛盾和消极的情绪。访谈调查中也发现农村青年中广泛存在深层的消极的社会情绪,对分配不公、腐败、某些基层个别的不依法行政等社会问题的困惑和悲观情结;不愿冒险、有较重的依赖思想和听天由命的观念;不安于现状,但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追求新经历、新经验的精神较差;鄙视自己的农民身份,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想离开农村,又十分挂念养育自己的家乡;原来单一的价值取向被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所冲击和取代,其内心产生明显的矛盾冲突,从而带来痛苦,对个人命运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和无把握感。毫无疑问,这种焦虑的社会情绪带来了对农村建设和农民身份的社会认同危机,不利于农村青年正确看待和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影响着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阻滞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破坏农村的稳定。
进一步分析发现一个似乎令人费解的现象,没有外出打过工的人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更为乐观。这是否表明没有外出打过工的人对社会感知的反差小,而外出打过工的人反差大,失落也大,显现出悲观的情绪。这也带出一个问题,那些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的农民工对农村和城市失望,以致产生逆反的情绪,对城市和农村的建设都是不利的。
四、成为新型农民的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态度的核心是社会动机,动机是引起、维护、推动个体活动以到达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每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及活动方向都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动机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心理媒介,即动机是社会化的内驱力[2]。从调查中可以看到想离开农村的青年比例达46.0%(见表3),表现出在农村普遍缺乏一种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社会动机,成为新型农民是反映农村青年成就动机的一个指标,是农村青年成长的内部力量,也是投入建设新农村行为的一种准备状态。访谈问卷中在对五年后个人及农村的变化充满希望的基础上,引入了新型农民的调查,进一步调查了农村青年如何才能适应农村的发展。
对“如何成为新型农民”有一组调查:
①您认为离开学校后是否应该继续学习?选择是的占80.8%,否的占2.7%,说不清的占16.5%。
②如果您认为应该继续学习,那么主要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可选多项)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66.8%;自学46.8%;通过到城市打工来学习37.3%;当学徒25.0%;重返校园9.5%。
③您认为自己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内容:(限选3项)实用技能73.3%;农业科技知识58.3%;与自己有关的政策44.5%;法律知识的42.0%;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方法23.3%;卫生保健与体育知识14.6%;文化娱乐方面的知识5.0%。
④如果农科部门推出一项新的科学种田技术,您会怎么做?(限选1项)第一个站起来响应的37.1%;看看别人使用的效果再说的46.3%;不响应,因为新技术都带有风险性的4.1%;其他12.5%。
调查结果反映绝大部分农村青年认识到要建设新农村是需要学习、吸收信息,并且愿意继续学习,接受科学知识,但也有一部分人感到迷茫。面对改革带来的剧烈的社会变迁,农村青年一方面有着对新农村的憧憬,成为新型农民的成就动机,但又具有强烈的边缘感、无助感、依赖感和宿命感。事实表明,这些落后的社会心态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障碍之一。
五、结论和讨论
本次调查从关注农村青年的认知过程出发,考察了他们社会情绪和社会动机特点,可以得出结论:农村青年的社会态度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翘首企盼着中国农村的美好未来和自身生活的改变。但他们对农村建设的政策认知不够,理解和评价都基于表面,在充满积极期待的同时弥漫着消极的、悲观的情绪,在农村建设中去实现自我的成就动机不足。由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的时期,农村青年的社会态度并不定型,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和消极性是正常的,因此更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构建农村青年理性的、科学的社会态度,采取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使他们的态度朝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的方向发生肯定性变化,强化积极的社会态度,促进行为的达成。
1.社会态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许多不同类的群体态度相互关联的。按照界面结构理论的分析,在社会态度系统中存在一个基本的界面,这个界面把态度分成两个部分,界外是态度系统中易于产生变化的部分,在界外和界内之间存在一种力的传递[3]。农村青年建设新农村的社会态度的良好发育,还依靠全社会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传递更多的能量。
除此之外,社会的其他阶层对农村建设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认为,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偏差可能部分地是由于社会交流引起的[4]。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霍夫兰德等人认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产物,是由学习而来的反应。强化、模仿是态度形成的机制,经过肯定性强化的态度被接受,而经过否定性强化的态度被放弃[5]。在国家和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科技发展的同时,要从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抓起,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改善他们的社会认知。根据目前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高适应能力,争取更多的进取机会,进一步激发农村青年的高成就动机,以旺盛的精力,高度责任感,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重任。
3.态度的情感因素和人们的行动是紧密联系的,积极的情感会激励建设的斗志,而消极的情感则趋向于逃避。因此,要引导农村青年学会缓解、转换、驾驭自己情绪的方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形成正向的社会情绪,使之与外界取得平衡,有效地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等消极情绪的侵袭,促进农村青年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心理适应。
完善社会情绪的表达机制,建立运转有效的社会沟通体系。通过体制内的渠道而不是通过体制外的抗争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宣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冲突,达到化解矛盾、理顺关系、排除敌对、调节心情的目的。
4.注重大众传媒对社会态度的调适作用。农村青年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要针对当前中国农村受众的社会心态,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力度。进步的新闻媒介可以成为革命运动的先导,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宣传工具,传达党和政府的希望和要求,体现社会发展的动向。努力整合所有农业推广的社会信息,包括政策信息、科研信息、技术和产品信息。同时,还要研究农村青年的接受心理和行为,讲究传播的策略方式和技巧,提高他们对新思维新技术的兴趣、注意、试用和采纳的积极性。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现代化”不应被仅仅理解为一种政治或经济体系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态。农村青年始终是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要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特别是他们积极的社会态度将成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稳定、政治稳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实施的基础。社会态度愈坚定,建设目标就愈清晰,建设新农村的行动也就愈有成效。
注释:
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05年一般项目“构建和谐四川,关注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标签:农民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情绪和情感论文; 三农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